鄧得應 劉潤香
腹腔鏡以其寬闊的視野、微小的創(chuàng)傷、快速的康復在臨床廣泛普及,具有創(chuàng)口小、出血少、美觀、恢復快、患者耐受性佳等優(yōu)勢。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C)一般適用于72 h內(nèi)的輕、中度急性膽囊炎。但在臨床中,多數(shù)患者就診時間晚,炎癥重。選擇適宜的手術時機,是減少術中膽囊床出血、膽道損傷、術中中轉開腹率的關鍵[1]。成縣人民醫(yī)院自2007年6月~2011年12月對1070 例膽囊結石并發(fā)急性膽囊炎的患者成功實施了LC術,隨訪3 個月~1年,無膽管狹窄等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LC治療急慢性膽囊炎安全可行,操作者必須充分了解LC操作要點和熟練掌握操作技術。現(xiàn)總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1070例膽囊結石并急性膽囊炎患者中女性716 例,男性364 例,年齡15~82 歲,平均年齡46.7 歲,病史中無發(fā)熱及黃疸史,B超均示膽囊單發(fā)或多發(fā)結石,其中伴有結石嵌頓者201 例,膽囊壁厚0.3~1.2 cm,肝外膽管無明顯異常。
1.2 操作方法 患者取仰臥位,右側稍墊高,在全身麻醉下,采用四孔法進行手術,探查于臍上或臍下緣取切口,插入Veress針,注入CO2氣體,充氣壓,腹腔建立氣腹(8~14 mmHg),置1 cm套管鞘,再置入腹腔鏡,于劍下插入1 cm套管鞘,于鎖骨中線和腋前線各插入0.5 cm套管鞘,完成四孔法LC。全組采用順行或逆行膽囊切除法。緊貼膽囊鈍性分離膽囊和十二指腸、胃,膽囊腫大患者在膽囊底部抽吸膽汁,從膽囊頸部開始,用電鉤分離膽囊三角區(qū)的膽囊頸后外側漿膜,向膽囊頸部前方漿膜逐步分離膽囊管,此時注意分清膽囊管、膽囊頸、肝總管和膽總管的解剖關系,上鈦夾后切斷膽總管,膽囊動脈夾上鈦夾后切斷,切除膽囊后對膽囊床進行止血。術后均使用抗生素,密切觀察術中是否有膽囊破裂,膽汁漏入腹腔或滲血造成腹腔污染[2]。如發(fā)生上述情況需要放置引流管。
本組病例均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鏡四孔操作膽囊切除,手術時間30~90 min,平均時間41.2 min。術后病理診斷膽結石并急性單純性膽囊炎(包括慢性膽囊炎急性發(fā)作)535 例;膽囊結石伴急性化膿性膽囊炎357 例;膽囊結石并發(fā)急性壞疽性膽囊炎38例,急性膽囊炎并結石頸部嵌頓201 例。1033 例經(jīng)腹腔鏡切除膽囊成功。5 例因血管損傷經(jīng)腹腔鏡止血無效而轉開腹,32 例因重度粘連,膽囊三角解剖不清而中轉開腹。隨訪3 個月~1年,行LC患者均無腹痛、發(fā)熱等。部分患者行B超或MRCP檢查,無膽管狹窄并發(fā)癥。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術前必須放置胃管,以免術中胃脹氣而影響膽囊三角區(qū)的暴露,同時可減少胃損傷,術前最好能應用適量緩瀉劑,減少腸脹氣以增大腹腔空間,同時利于手術后胃腸道功能的恢復。如果沒有胃脹氣,那么術中CO2氣腹壓力控制在10 mmHg以下亦不至于影響操作,這樣CO2氣腹對患者心肺的影響可明顯減小。
膽囊三角的解剖在LC術中至關重要,必須遵循的原則是自膽囊壺腹部向近端進行解剖,特別是膽囊炎急性發(fā)作期,由于膽囊炎性水腫、粘連,常造成膽囊三角區(qū)解剖不清。在解剖中應自壺腹部開始以電凝鉤先切開壺腹部漿膜,繼之以分離鉗鈍性撕剝,由壺腹部向膽總管方向進行,對于撕剝過程中造成的結締組織滲血可不必處理。膽囊結石嵌頓的特點是:嵌頓部位膽囊管出現(xiàn)“球形體”,分離此處“球形體”后,在其近端上鈦夾,然后在鈦夾與球形體之間剪斷膽囊管,這樣就可大大地減少對肝外膽管的損傷。在急性炎癥中,一般認為炎癥早期3 d以內(nèi),此時水腫明顯,層次比較清晰,有利于腔鏡的剝離[3]。
急性膽囊炎除了壞疽性膽囊炎外,所有的急性膽囊炎均是LC適應證,本研究顯示急性膽囊炎前3 d,雖然膽囊炎癥較重,水腫明顯,不易鉗夾,鉗拉分離組織時易出血。但此時膽囊三角解剖清晰,為手術的安全實施提供了保證。隨著急性炎癥水腫消退,膽囊周圍組織輕度纖維化但此時膽囊與周圍組織之間的粘連較疏松,易分離膽囊三角內(nèi)的結構,且此時術中對膽囊管、膽總管、肝總管、膽囊動脈的關系辨認清晰,可避免對肝總管、膽囊管的損傷;同時膽囊床增厚,利于鏡下對膽囊床分離,減少肝床臟面肝組織損傷,術區(qū)出血相對較少,術野干凈。但1 周以后炎癥進一步加重,血管再生和纖維化使得剝離更加難以進行,后期炎癥瘢痕更加致密,使得膽囊三角解剖困難LC不易成功。對于反復發(fā)作的急性膽囊炎患者,多伴有膽囊頸和膽囊管結石嵌頓或膽囊積膿,局部粘連嚴重,手術時機要嚴格掌握,一般應在發(fā)病72~96 h進行[4]。炎癥3 d內(nèi)行手術的,由于滲出較多,炎性對胃腸道的毒性作用,減緩了胃腸道功能的恢復;一般采取癥狀出現(xiàn)后3 d~1 周經(jīng)抗炎治療癥狀有所緩解后行手術,炎性滲出較炎癥3 d內(nèi)行手術者少,此時纖維化程度較輕,手術操作也相對容易,胃腸道功能恢復快,減少開腹中轉率[5]。
LC切除膽囊結石并發(fā)急性炎癥,若出現(xiàn)以下情況應及時中轉開腹手術:(1)重度粘連,膽囊三角解剖不清;(2)大量出血無法控制;(3)術中發(fā)現(xiàn)膽囊管遠端結石嵌頓、Mirizzi綜合征形成、與肝外膽管粘連致密的萎縮性膽囊炎;(4)術后發(fā)現(xiàn)肝門部膽汁漏,不能排除肝外膽管損傷等[6]。
[1]吳文軍,劉劍波,郭建利,等.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并發(fā)癥的預防與治療[J].當代醫(yī)學,2009,15(33):92-94.
[2]巨明臣,陳訓如.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膽漏的鑒別診斷[J].中華消化道內(nèi)鏡雜志,2003,20(6):423-424.
[3]黃志強.膽道外科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705-706.
[4]李纓來,戴越盟,王力斌,等.急性化膿性膽囊炎的外科治療體會[J].腹部外科,1998,11(4):153-154.
[5]劉培萬,保紅平,姚永良,等,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急性結石性膽囊炎臨床體會[J].中國現(xiàn)代普通外科進展,2010,10(1):50-52.
[6]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M].7 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543,549,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