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光勝
(安徽醫(yī)學高等??茖W校,合肥230601)
從解剖學角度分析高校羽毛球運動員肩袖損傷
汪光勝
(安徽醫(yī)學高等專科學校,合肥230601)
目的:從解剖學的角度分析高校羽毛球運動員肩袖損傷的原因。方法: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專家訪談法。結果:高校羽毛球運動員肩袖損傷的原因是運動量過大、局部負擔過重、缺乏運動損傷知識、生理及心理水平欠佳、訓練水平不足。結論:提高運動損傷意識、提倡科學練習,避免損傷帶來的危害性,加強力量訓練和醫(yī)務監(jiān)督能有效避免肩袖損傷的發(fā)生。
肩袖損傷;解剖學;高校羽毛球運動員
肩袖損傷在羽毛球運動中是一種常見的運動損傷。肩袖損傷會給運動員的日常生活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最典型的癥狀是頸肩部的疼痛,外展無力、上舉無力、后伸無力等。不僅影響運動員的學習、生活和訓練,甚至給運動員的生理、心理造成嚴重的影響。要想避免運動員的肩袖損傷必須了解其解剖學結構和羽毛球運動與肩袖損傷的關系。本文從解剖學的角度分析肩袖損傷的原因,使運動員了解肩袖損傷與羽毛球運動的關系,并給高校羽毛球運動員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議來預防肩袖損傷。
肩袖主要由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和肩胛下肌這四塊肌肉共同構成,其腱扁寬,部分腱纖維與肩關節(jié)囊交織,遠端分別止于肱骨大、小結節(jié),形狀似袖口包裹,故名肩袖〔1〕。它位于三角肌及其滑囊下面,其前為肩胛下肌腱,上為岡上肌腱,后為岡下肌腱及小圓肌腱。肩胛下肌腱起始于肱二頭肌長頭腱的內側,止于肱骨小結節(jié),與關節(jié)囊的外側纖維相混合;岡上肌腱止于大結節(jié)的上后面,岡上肌是由肩胛上神經支配,與關節(jié)囊的纖維相混;岡下肌腱起始于肱骨頭的上后面,止于大結節(jié)的中小面,岡下肌是由肩胛上神經支配;小圓肌腱起始于肱骨頭后面,止于大結節(jié)的下小面,小圓肌是由腋神經的運動支配。肩袖的結構對肩部的功能和穩(wěn)定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肩袖損傷即肌腱的損傷及無菌性炎癥或岡上肌腱的斷裂。當肩部外展尤其是略帶內旋情況下外展時,岡上肌肌腱通過肩峰與弘骨頭間的狹小間隙很容易受到擠壓、摩擦而損傷。肩袖是肩關節(jié)運動中的解剖薄弱環(huán)節(jié),它不僅要保護肩關節(jié)自身的穩(wěn)定,維持上臂各種姿勢和完成各種運動功能,在羽毛球運動中,特別在殺球情況下做快速轉肩運動時,肩袖肌腱特別是岡上肌肌腱不斷與肩峰發(fā)生摩擦及擠壓,故容易發(fā)生損傷〔2-5〕,因此肩袖解剖學結構及肩關節(jié)的不穩(wěn)固性是造成肩袖損傷的重要因素。
肩袖損傷在羽毛球運動中是一種常見的損傷,在羽毛球的各項進攻技術中,無論是反手、正手擊球或是殺球,都需要同時引拍,右(左)手臂高舉后引,并向上充分伸展身體、大臂要高抬、小臂不能下落,擊球手臂向右(左)上方抬起,肘部抬高,前臂自然向后牽引,手腕后伸,盡量在最高點擊球。擊球時前臂全速往前上揮動,前臂、手腕內旋往前下壓,內旋的同時帶動手腕關節(jié)發(fā)力殺球。在做這種快速發(fā)力殺球運動時,肱骨頭與肩關節(jié)之間產生一個旋轉離心力,肩袖要調節(jié)肱骨頭在關節(jié)內的正常位置,需要做離心性收縮來維持,因此各塊肌肉之間很容易受到擠壓、摩擦而損傷。由于殺球、擊打是羽毛球的最主要進攻手段,高校羽毛球運動員在訓練和比賽時,要重復練習來掌握技術動作,提高運動成績,因而使得組成肩袖的肌腱反復碰撞、摩擦,常處于離心性超負荷狀態(tài),超出其生理結構,從而造成肩袖損傷〔6〕,最常見為肌腱的損傷及無菌性炎癥或岡上肌腱的斷裂。此外,高校羽毛球運動員由于訓練時間短,基礎差,訓練要兼顧學習,時間緊,訓練往往不系統(tǒng),常常沒有正確地掌握好擊球、殺球的方法,致使肩關節(jié)在上臂處于外展角度過大時做快速發(fā)力擊球、肩關節(jié)需要做內旋動作,而導致岡上肌受到摩擦、擠壓,時間久了就造成岡上肌腱炎。常見的錯誤動作是殺球、擊球點太低,準備擊球時沒有降低重心,同時沒有蹬地,手臂由下往上揚起,力量沒有經腹部、胸部、傳遞到肩部和上臂、前臂以及手腕發(fā)力,力量不足而導致屈臂發(fā)力,從而引起肩袖損傷。
3.1 準備活動問題很多高校羽毛球運動員對準備活動的作用認識不足,認為準備活動可有可無,事實上準備活動不足、不合理,發(fā)生運動損傷的概率就會增大。研究表明由于準備活動不合理而造成肩袖損傷的人數(shù)在總損傷人數(shù)的20%〔7〕,這說明,準備活動不合理是造成運動損傷的重要因素。運動前做準備活動作用是提高神經中樞的興奮性,內臟器官的功能惰性得到克服,增強內分泌的活動,可降低肌肉的黏滯性,增強彈性,增強氧運輸系統(tǒng)的功能,使工作肌能獲得更多氧氣,使肌體能盡快的進入工作狀態(tài),減少運動損傷的發(fā)生〔8〕。
3.2 運動量過大、局部負擔過重學生運動員要兼顧學習和訓練,如果運動量過大、局部負擔過重,容易造成運動損傷。研究表明運動量過大在肩袖損傷的原因中占到21%〔7〕,隨著學生運動員運動水平的提高,運動強度越來越大,對學生的體能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教練員要科學地安排學生運動員的訓練和學習,處理好訓練和學習的關系,訓練結束后要做好放松整理活動,才能促進人體功能的恢復,達到超量恢復。如果學生運動員對此掌握不當而又沒有有效的恢復措施,不僅不能超量恢復,提高運動成績,還可能會造成運動損傷發(fā)生的概率,損害學生的身心健康。
3.3 缺乏運動損傷知識肩袖損傷的發(fā)生與高校羽毛球運動員缺乏必要的運動損傷方面知識有關,不了解肩袖的解剖結構,不了解肩袖損傷與羽毛球運動的關系。由于缺乏基本損傷知識,在發(fā)生損傷時不能分析損傷的機制,出現(xiàn)損傷沒有心理準備,沒有養(yǎng)成預防損傷和自我保護的意識,導致運動中的傷害事故時有發(fā)生,因此要加強高校運動員運動損傷知識的學習。
3.4 生理、心理水平欠佳高校羽毛球運動員疲勞、患病參加訓練和比賽以及不良的心理素質是造成肩袖損傷的又一重要因素,調查顯示,肩袖損傷有9%是由不良生理、心理水平造成的〔9〕。不良的心理因素對運動員影響很大,不僅能影響運動員的訓練水平、比賽成績,嚴重的會造成運動員的損傷,甚至影響到后期的康復。學生運動員由于年齡較輕,比賽經驗不足,賽前考慮過多,不僅擔心比賽帶來的結果而又擔心比賽的失利,心理負擔過重引起應有水平發(fā)揮不出來,動作僵硬變形,發(fā)力動作不正確,很容易發(fā)生損傷。
3.5 訓練水平不足一般說來,肩袖損傷的發(fā)生與高校羽毛球運動員訓練水平有密切關系。學生運動員由于訓練時間短、訓練不系統(tǒng)、要兼顧學習和訓練,技戰(zhàn)術水平不高,比賽強度大,因而容易致傷;對學生運動員來說,由于訓練時間短、基礎差、不系統(tǒng),首先要培養(yǎng)和保持正確的技術動作;錯誤動作極易違反身體結構和運動時的生物力學原理,很容易導致肩袖損傷。因此,在運動訓練中,要提高訓練水平,要加強學生運動員的專項技術動作訓練和體能訓練。
4.1 提高運動損傷意識,降低損傷發(fā)生的幾率肩袖損傷與學生運動員對運動損傷的危害性認識不足,思想上麻痹大意,缺乏必要的運動損傷的基本知識。再加上大學生年輕,生活經驗不足,缺少預防損傷意識,運動中喜歡爭強好勝,盲目地從事超出運動能力的技術動作,是導致?lián)p傷的主要思想原因〔10〕。因此,要加強學生運動員組織紀律性及安全性教育,克服麻痹大意思想,要使學生運動員充分認識運動損傷給自身帶來的危害,樹立以預防為主的思想觀念,降低損傷發(fā)生的幾率。
4.2 提倡科學練習,避免損傷帶來的危害性肩袖損傷的發(fā)生,與運動員不采取科學的練習有很大的關系。鍛煉要講科學、講方法,只有科學的方法才能促進身心健康,提高運動成績。在訓練、比賽前要做好一般性準備活動和專門性準備活動,同時要充分做好肩關節(jié)的專項練習。這樣不僅對訓練有利,而且肩關節(jié)充分活動開后,有利于技術動作的運用〔11〕。在訓練中應科學合理的安排運動量,時刻仔細觀察。訓練后要做好放松整理活動,以此來緩解肩部疲勞,避免損傷帶來的危害性。
4.3 加強力量訓練,減少損傷的發(fā)生率力量是一項基礎素質,從事各種不同專項練習均需要進行一定的力量素質訓練,有較大的力量,常常為取得優(yōu)異運動成績提供良好的基礎,有針對性地加強肩部肌肉力量練習,是積極預防肩袖損傷的一種強有力的手段。預防肩袖損傷必須加強肩部肌肉的力量訓練,以提高肩關節(jié)的穩(wěn)定性和堅固性;必須增強肩部韌帶的力量訓練,以提高肩關節(jié)的柔韌性和靈活性〔12〕。只有力量達到了運動需要的要求,才能減少損傷的發(fā)生的概率。
4.4 建立個人醫(yī)務檔案,加強醫(yī)務監(jiān)督學生運動員的個人醫(yī)務檔案要及早建立,加強平時的醫(yī)務監(jiān)督,提前做好預防工作,要定期做好學生運動員體檢,加強運動員的自我監(jiān)督,發(fā)現(xiàn)異常情況要及時就醫(yī),并根據(jù)傷情重新安排訓練計劃,出現(xiàn)運動損傷要早查出病情、病因,及早治療,以免延誤治療最佳的時間。
〔1〕楊曉冰.肩袖損傷后的康復對策〔J〕.體育科研,1999,20(4):15-16.
〔2〕陳疾忤,陳世益.肩袖損傷的治療進展〔J〕.國外醫(yī)學:骨科學分冊,2004,25(2):92-94.
〔3〕姚洪恩.體育保健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5-70.
〔4〕姚洪恩.體育保健學高級教程〔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60-95.
〔5〕盧義錦,姚士碩.人體解剖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7-216.
〔6〕余長青,石鴻冰.羽毛球運動所引起常見的運動損傷及預防方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S1):227-229.
〔7〕安民.對普通高校大學生運動損傷的調查與分析〔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4(3):95-96.
〔8〕王予彬,王人衛(wèi).運動創(chuàng)傷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6:128-129.
〔9〕李偉.乒乓球運動員肩胛肌肉失衡的運動學與肌電特點及其康復研究〔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2010:67-70.
〔10〕王文輝.體育教育專業(yè)不同專項運動損傷的比較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31(1):101-102.
〔11〕段意梅,陸國田,楊興美,等.大理學院學生運動創(chuàng)傷調查研究〔J〕.大理學院學報,2010,10(9):72-74.
〔12〕黃東峰.臨床康復醫(yī)學〔M〕.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04:360-369.
(責任編輯 董杰)
Analysis of College Badminton Athlete Rotator Cuff Injury from the Anatomical Point
WANG Guangsheng
(Anhui Medical College,Hefei 230061,China)
Objective:Analysis college badminton athletes rotator cuff injury reasons from the point of anatomy view.Methods: Literature,questionnaire,expert interviews.Results:The reasons of the college badminton athletes rotator cuff injury is too much training,the local overburdened lack of knowledge of sports injuries physiological,psychological unsatisfactory level of training. Conclusion:To improve awareness of sports injuries,to promote science and practice,to avoid the dangers caused by injury,to strengthen strength training and medical supervision can effectively avoid rotator cuff injury occurred.
rotator cuff injury;anatomy;college badminton athlete
R873
A
1672-2345(2013)06-0045-03
10.3969/j.issn.1672-2345.2013.06.013
2012-10-31
2013-01-28
汪光勝,講師,主要從事運動損傷康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