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丹 田文霞 張 銳
(東北師范大學,長春 130024;大連民族學院, 大連 116600;吉林大學,長春 130012)
轉折關系的預設研究*
鄭 丹 田文霞 張 銳
(東北師范大學,長春 130024;大連民族學院, 大連 116600;吉林大學,長春 130012)
預設是語言學和語言哲學領域中共同關注的內容。自然語句中任何有意義的語句都能夠推導出一個背景假設(預設)。本文運用預設理論分析不同類型的轉折關系的預設問題,以及與其相關的預設觸發(fā)語、焦點和信息結構等,以期進一步加深對轉折關系和預設理論的認識。
預設;轉折關系;預設觸發(fā)語;焦點
1.1 轉折關系的含義
現(xiàn)代漢語中,“轉折”用來作為復句關系的概念,表示一種語法語義關系,稱為“轉折關系”?!稗D折”一詞用于“指文章或語意由一個方向轉向另一個方向”,始見于明代謝榛的《四溟詩話》?!恶R氏文通》將轉折復句稱為“反正之句”,解釋為:“反正之句者,即前后句意義相背,中假連字以捩轉也。捩轉而不用連字者亦有焉然不概見”(馬建忠 1983:434)。把“轉折”一詞用于語法術語,出現(xiàn)“轉折句”和“轉折連詞”,始見于黎錦熙《新著國語文法》(程曉明 1998:36)。
王力將轉折復句解釋為:“把性質相反的兩件事情并成一句”(王力 1985:57)。呂叔湘指出,“凡是上下兩事不諧和的,即所謂句意背戾的,都屬于轉折句。所說不諧和或背戾,多半是因為甲事在我們的心中引起一種預期,而乙事卻軼出這個預期。因此由甲事到乙事不是一貫的,其間有一轉折”(呂叔湘 1982:340)。張志公對轉折復句的解釋是:“前一個分句說了一個意思,后一個分句不是順著前一個分句的意思說下去,而是做了一個轉折,說出同前一個分句全然相反的意思或者同前一個分句相對的意思,這樣兩個分句的關系就是轉折關系”(張志公 1980:216)。郭志良將轉折關系語段表述為:“一個復合關系語段,其前后兩個語段同真,視為表意重心的核心語段所表示的意思與其參照語段的預期相反或基本相反,成為異態(tài)”(郭志良 2005:56)。
英語中,Winter & Rimon(1994)以及Spenader(2004)等將轉折關系看做由以推理為依據的可取消的世界背景知識所許可的一種關系。這表明,語境在語句理解中起到重要的作用。Rudolph將轉折關系描述為說話者的觀點:兩事件狀態(tài)是同時的,第二個事件狀態(tài)與第一個事件狀態(tài)在某些信息上相沖突(Rudolph 1996:20)。Mann & Thompson(1988)持相似觀點,指出兩事件狀態(tài)呈現(xiàn)轉折關系:(1) 兩者具有一些相似的方面,至少是共同的結合點;(2) 在某些方面又是不同的(否則的話它們就是同一的了);最重要的是(3)它們在不同的方面進行比較(鄭丹 2011:44)。
綜合中外學者觀點,轉折關系表示的是前一個分句/句子說了一個意思,后一個分句/句子不是順著前一個分句/句子的意思說下去,而是說出同前一個分句/句子全然相反或者相對的意思。即是說,前后語句所表達的語義在任何層面,借助任何可能的手段而產生沖突就是轉折。
1.2 轉折關系的類型
關于轉折關系的類型學者們并沒有達成一致意見。英文中,Halliday(1985)將轉折關系分為相反性(adversative)、對比性(contrastive)、修正性(corrective)和刪除性(dismissive)。Mauri(2008)將轉折關系分為“相反意義的轉折”(oppositive contrast)、“修正轉折”(corrective contrast)和“與預期相反的轉折”(counterexpectation contrast)3類。Lakoff(1971),Hobbs(1985)和Wolf & Gibson(2005)等人則將轉折關系分為“對預期否定的轉折”(denial of expectation)和“語義相反的轉折”(semantic opposition)兩類。
漢語中,學者們按照邏輯語義關系和轉折程度也將轉折關系分為不同類型。黎錦熙先生(1924)將轉折復句歸為等立復句,并根據轉折的程度將轉折復句分為“重轉的”、“輕轉的”、“意外的”3類(郭志良 2005:1-2)。王維賢(1997)將轉折復句分為3類:(1)表讓步的和表轉折的關聯(lián)詞語成對使用的讓步句,代表句式“雖然A,但是B”;(2)單用轉折的關聯(lián)詞語的轉折句,代表句式“A,但是B”;(3)不用關聯(lián)詞語的意合句,代表句式“A,[但是]B” (王維賢 1997:136)。邢福義(1985,1993,2005)關于轉折的研究成果頗豐,他從邏輯語義出發(fā)將轉折關系從廣義上劃分為轉折句、讓步句和假轉句3類。
結合上述研究,本文按照邢福義先生關于轉折關系的分類方法,認為轉折關系包括轉折句、讓步句和假轉句。轉折句表示直截了當的轉折關系,讓步句表示先作讓步的轉折關系,假轉句表示假言否定性的轉折關系(邢福義 1993:366)。
預設(presupposition),也稱為前提、先設,對它的分析始于語言哲學和邏輯學,是德國哲學家和數學家弗雷格(Frege)在探討意義(sense)和所指(reference)的區(qū)別時所注意到的現(xiàn)象。Frege在1892年撰寫的《意義與所指》一文中用預設來解釋一些語義-邏輯現(xiàn)象(何自然 2002)。
20世紀60年代開始,預設進入語言學領域,它首先在語義學范圍內得到了較充分的發(fā)展。后來,圍繞“所指”問題,羅素(Russell)、斯特勞遜(Strawson)等人又對預設進行了補充和發(fā)展。Strawson(1974)將預設看做是自然語言中的一種特殊推理關系,他指出,自然語句中任何有意義的語句都能推導出一個背景假設(預設),該預設可表現(xiàn)為另一個語句(魏在江 2003:32)。因此,預設也一直是邏輯語義學的一個重要研究內容。
到了70年代,斯托納克爾(Stalnaker)和基南(Keenan)等語言學家注意到,預設與語境關系密切,這就牽涉到預設的合適性問題;而且預設一定是交際雙方公知的信息。到了80年代,菲爾莫爾(Fillmore)、佛孔尼爾(Facuconnier)、萊可夫(Lakoff)等人將預設融入到了認知語義學的理論框架中。后來,有的學者(Borutti 1984,Harris 1995)開始關注預設對話語生成所起的作用,以及如何通過預設去實現(xiàn)一定的交際效果(何自然 2002)。
2.1 語義預設和語用預設
預設可以分為語義預設(semantic presupposition)和語用預設(pragmatic presupposition)。語義預設是從語句的意義或命題的真假值來考察和定義的,語義預設定義為兩個命題之間的關系;而有些語句,預設是說話人而不是句子或命題制造的,是說話人和命題的關系,這就是語用預設(楊年保 2005,鄧瀅 2011)。
語義預設從邏輯真值角度出發(fā),考察兩個句子或命題之間的語義關系,它依附于語言的表層結構。語義預設具有穩(wěn)定性、抽象性、可變性等特征(易晗靜 2010)。但是,預設如果單純依靠邏輯-語義分析是不能徹底解決問題的,語義預設存在一些缺陷(詳細參見何自然 2002)。語義預設分析的不足表明,預設不僅僅產生于真或假的語句中,而且還可以產生于一定的語用知識中。預設也可以視為一種語用現(xiàn)象。
語用預設由Robert Stalnaker提出。Stalnaker(1974)認為,“如果一個命題是說話人在特定語境中的語用前提;這個命題就是說話人本人設想或相信的;它是說話人設想和相信他的說話對象能夠清醒認定的”(李雯婧 2008:264)。
目前對于什么是語用預設還沒有一個普遍接受的定義。歸納起來,有這樣幾種理解。第一,語用預設是共同知識;第二,語用預設是執(zhí)行言語行為的適切條件;第三:語用預設是那些與語境敏感,而且與發(fā)話人的信念、態(tài)度、意圖有關的前提關系(俞如珍 1996,楊年保 2005)。
何自然(2002)指出,語用預設的兩個特征是合適性和共知性。合適性指的是預設要與語境緊密結合,語用預設體現(xiàn)的就是話語及其語境之間的一種關系。很多時候只有一定的文化條件或者語境條件得到滿足以后,話語本身或非字面意義才能夠被人們理解。共知性指的是沒有在語句的字面上直接體現(xiàn)出來,但卻是交際雙方共知的或是能夠推導出來的內容,即格倫迪(Grundy 2000)所說的“共知假設”(shared assumption)。
何自然(2002)認為,預設的語義分析要么探究語句中命題的真值條件,要么以預設觸發(fā)語(presupposition trigger)的語義結構為研究對象;而預設的語用分析則主要從真值條件語義學解釋預設時所體現(xiàn)的局限出發(fā),研究在特殊語境條件下預設保留和取消的語用因素。
2.2 預設與焦點和信息結構
對信息結構的研究始于布拉格學派。信息單位是一種由新的和已知的信息構成的結構(Halliday 1985)。已知信息是發(fā)話人主觀認為受話人已經知道或者能夠推知的信息,從這個意思上講,預設是已知信息。而新信息就是受話者還不知道的信息。
“焦點”(focus)是音系學、句法學、語義學、話語分析等語言學各個學科共同感興趣的問題,也是形式語言學、功能語言學各個學派共同關注的問題(徐烈炯 2001:10)。關于何謂焦點,不同學者的解釋并不完全相同。Halliday(1967)和Rochmen(1986)都認為焦點反映的是句子中的新信息,Chomsky(1971)和Jackendoff(1972)則從預設的角度認為焦點是“說話人假設不為聽話人所共知的信息”。范曉和張豫峰將焦點定義為:“句子所表達的信息中著重說明的部分或者發(fā)話人有意強調的部分,屬于語用平面”(范曉 張豫峰 2003:340)。袁毓林指出,“焦點是一個句子中在意義上比較突出的部分,是說話人希望聽話人格外注意的部分”(袁毓林 2003:323)。概言之,焦點是表意的重點或話語焦點,是說話者須要強調的內容;它傳遞的是話語的新信息,即非預設部分。
關于預設、調核和焦點三者之間的關系,張克定從預設的角度進行了分析和探討(張克定 1999)。他指出,預設是已知信息,說話人須要根據預設來判斷句中調核的位置,調核一般在預設之外,即焦點上,也就是說話者所要傳遞的新信息。三者之中,預設是關鍵,調核是手段,焦點是目的(張克定 1999:26)。此外,王宏軍(2009)、陳小兆(2009)等人也進行過相關研究。預設與焦點和信息結構有密切關聯(lián)。
格賴斯(1961)曾就英語中but的規(guī)約隱涵談論過轉折句“p∧q”的邏輯分析。他指出,從真值條件語義學的角度講,but與and的意義是相同的,只要它們連接的前后項為真,則命題為真。但是,but連接的前后項在語義上還有對比的意思,這是and所不具備的(劉家昆 2007:15)。
漢語學界對轉折關系進行預設研究的首推張斌和王維賢兩位先生。王維賢(1995)明確提出,“雖然A,但是B”的預設是“A→M1┐B”,并指出當A→NB,A→N┐B,A→M3┐B的時候,不能構成“雖然A,但是B”;如果A與B之間既沒有條件關系,又沒有明顯的相反、相對或在程度上更高一級的關系,也不能構成“雖然A,但是B”(王維賢 1997,郭志良 2005)。此外,呂叔湘(2000)、胡裕樹 (2001)、張洪超和劉昌華(2007)、王躍平(2007)、王永華和王義娜(2008)、張世濤和孫莎琪(2010)等人也對轉折關系中的預設內容、預設觸發(fā)語以及轉折復句的表意焦點等問題進行了相關研究。不過學者們并沒有達成一致的觀點,研究中仍有許多問題尚待解決。
鑒于此,本文將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在邢福義關于轉折關系分類的基礎上,分別探討3類轉折關系中預設的內容、預設觸發(fā)語以及焦點等問題,以期加深對轉折關系和預設理論的認識。
3.1 轉折句的預設研究
邢福義(2001, 2005)認為,轉折句指的是直截了當的轉折。轉折句典型的語義結構可以描述為:“(p→q)∧(p→q)”,就是說:
(1)甲事件出現(xiàn)或發(fā)生了;(p)
(3)事實上乙事件沒有出現(xiàn)或發(fā)生。(q)
反之亦然:(1)甲事件沒有出現(xiàn)或發(fā)生;(p)
(3)事實上乙事件出現(xiàn)或發(fā)生了。(q)
1) 語法論著常說名詞都不能受副詞“不”的否定,可是偏偏有“人不人, 鬼不鬼;山不山, 水不水;男不男, 女不女”等等例外。
語義結構:①語法論著常說名詞都不能受副詞“不”的否定;(p)
②因此不能產生“人不人, 鬼不鬼;山不山, 水不水;男不男, 女不女”等例子;(q)
③可是偏偏有“人不人, 鬼不鬼;山不山, 水不水;男不男, 女不女”等等例子。(q)
2)Some previous research has suggested that L2 learners with a high level of proficiency tend to merge their two language systems and there is little difference in their processing or production of the two languages. However, the advanced group of the present study seemed to behave differently in their L1 and L2 when making requests.
語義結構:① Some previous research has suggested that L2 learners with a high level of proficiency tend to merge their two language systems and there is little difference in their processing or production of the two languages;(p)
②Therefore, they should behave the same in their L1 and L2 when making requests;(q)
③ However, the advanced group of the present study seemed to behave differently in their L1 and L2 when making requests.(q)
上兩例中劃線部分為預設內容。通過對例句的分析可以更清楚地看出,轉折句中隱含的信息是“q”,即預設,也是作者相信讀者能夠推知的信息;與此相對的,“q”則為語句的焦點,即作者想要傳遞的新信息。上兩例中,由句①自然推導出來的是句②(q,預設,已知信息),但是實際發(fā)生的情況卻是句③(q,焦點,新信息)。
此外我們也發(fā)現(xiàn),例1中的預設觸發(fā)語為“可是”,含有“不能產生‘人不人;鬼不鬼;山不山;水不水;男不男女不女’等例子”的預設;例2中的預設觸發(fā)語為“however”,含有“L1和L2學習者在使用拒絕言語時應表現(xiàn)一致”的預設。也就是說,轉折句中的轉折關聯(lián)詞為預設觸發(fā)語,并且由其所引導的句子為轉折句的新信息部分。這也同呂叔湘(2000)和胡裕樹(2001)兩位先生的觀點是一致的。
3.2 讓步句的預設研究
在表意作用上,表示讓步關系句子的特點是故意從相反的方向借A事來強調C事不受A事的影響。同時,有了A條件但產生的結果卻不是因A條件應產生出的B結果,而是C結果,因此表示讓步關系的句子的偏句和正句之間也存在著轉折關系。讓步句又分為直言讓步句和假言讓步句兩大類,下面我們將分別討論這兩類讓步句的預設。
3.21 直言讓步句
直言讓步句表示的是乙事的成立不受甲事的影響,其典型的話語標記為“雖然……但是”。我們可以將其表述為:(p→q)∧(p∧q),即:
(1)甲事件出現(xiàn)或發(fā)生了;(p)
(3)乙事件仍然出現(xiàn)或發(fā)生了。(q)
1)單數第一人稱“I”盡管出現(xiàn)的頻次很低, 但在各學科的論文中都有使用。
預設1:單數第一人稱“I”確實出現(xiàn)了。(Tp)
語義結構:①單數第一人稱“I”出現(xiàn)的頻次很低;(p)
③但在各學科的論文中都有使用。(q)
2)雖然這些情況在漢語中相對較少,但是也引起學習者的重視。
預設1:這些情況在漢語中確實出現(xiàn)了。(Tp)
語義結構:① 這些情況在漢語中相對較少;(p)
③ 但是也引起學習者的重視。(q)
3)Although Slava’s turn has not reached a point of possible completion, VV intervenes to initiate and complete a correction, replacing komandyrovka with vidrjadzěnnja.
預設1:In fact, Slava’s turn has not reached a point of completion. (Tp)
語義結構:① Slava’s turn has not reached a point of possible completion;(p)
② VV should not intervene to initiate or complete a correction;(q)
③ VV intervenes to initiate and complete a correction.(q)
劃線部分為預設內容。從上述例句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看出,“Tp”和“q”為直言讓步句的預設。讓步詞語預設了隱含內容。因此相應地,語意焦點就落在q上,也就是說,轉折意思出現(xiàn)的語句多為焦點,即新信息。不過也有例外,比如當作者有意將“盡管”或“雖然”后置時,語意焦點就須要根據上下文來判斷,作者這樣做可能是為了強調條件。例如:
4)因此, 這種批判體現(xiàn)了普通群眾對施政機關的監(jiān)督, 對社會生活的關切, 盡管是以反諷的方式表達。
3.22 假言讓步句
“即使”是引導假言讓步句的典型話語標記。邢福義(1985)指出,“即使”引導的句子,既可以表示假設,也可以表示事實。因此,可以將假言讓步句分為實言虛讓句和假言虛讓句兩類,我們將分別分析兩類假言讓步句的預設。
3.221實言虛讓句
實言虛讓句指的是關聯(lián)詞語后引導的可以成為事實,整個句子是對某種事實的讓步。王躍平(2007)認為,實言虛讓句的深層語義結構為:(p→q)∧(p∧Jq)(Jq表示“僅僅q”),(p→Jq)是其規(guī)約隱涵。預設的邏輯形式表示為:
(1)p→Tp(“p為真”)
1)即使這些構式進入小句層面的連動結構,這一概念描寫的凸顯依舊沒有完全隱逝。
預設1:這些構式可以進入小句層面的連動結構。(Tp)
語義結構:① 這些構式進入小句層面的連動結構;(p)
③ 這一概念描寫的凸顯仍舊沒有完全消逝。(q)
② 這一概念描寫的凸顯則更加不可能完全隱逝。(Gq)
2)問題是,即便我們把“這個”、“一個”、“我的”這些成分整體上看作限定詞,仍然可以看到它們在一個名詞短語里共現(xiàn)的現(xiàn)象。
預設1:“這個”、“一個”、“我的”這些成分整體上可以看作限定詞。(Tp)
語義結構:① 我們把“這個”、“一個”、“我的”這些成分整體上看作限定詞;(p)
③ 它們仍然在一個名詞短語里共現(xiàn)。(q)
語義結構:① 如果不把“這個”、“一個”、“我的”這些成分整體上看作限定詞;(p)
② 它們更會在一個名詞短語里共現(xiàn)。(Gq)
3) Even if the input is comprehensible, L2 learning cannot be affected by exposure to positive input alone.
預設1:The input could be comprehensible. (Tp)
語義結構:① The input is comprehensible;(p)
② L2 learning might be affected by exposure to positive input alone;(Kq)
③ In fact L2 learning cannot be affected by exposure to positive input alone.(q)
語義結構:① If the input is not comprehensible;(p)
② Needless to say that L2 learning cannot be affected by exposure to positive input alone.(Gq)
3.222假言虛讓句
假言虛讓句指的是關聯(lián)詞語后面引導的內容是夸張的,不可能成為事實。王躍平指出,假言虛讓句中,讓步句隱含著“退一步講”的意思,也就是說,講話者相信還存在著“不退一步講”(p)的情況?!皃”可以表示:第一,實際上不是p或實際上不會p;第二,p實際上很可能不p;第三,p實際上不可能p(王躍平 2007:56)。因此,他將假言虛讓句的深層語義結構表述為:(p→q)∧(p→Gq)(Gq表示“更加q”),其中(p→Gq)是假言虛讓句的規(guī)約隱涵,“p”是預設。我們認為,假言虛讓句還預設了“Fp”(p為假)。例如(劃線部分為預設內容):
1)即使是非常嚴謹、巧妙的設計,仍然無法保證它與自然語料的同質性。
預設1:沒有非常嚴謹、巧妙的設計。(Fp)
② 更加無法保證它與自然語料的同質性。(Gq)
2)We can assume that even if no major quantitative differences in motivation exist between dyslexic students and their non-dyslexic peers,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motivation for the two groups might be different.
預設1:It is impossible that there are no major quantitative difference in motivation exist between dyslexic students and their non-dyslexic peers. (Fp)
語義結構:① If there are major quantitative differences in motivation between dyslexic students and their non-dyslexic peers; (p)
②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motivation for the two groups must be different.(Gq)
盡管我們將讓步性轉折關系分為兩類進行分析,但是通過對每類預設的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一般情況下,語句“q”是語意焦點,即作者要傳達的新信息(特殊句式語句的焦點另作考慮);而q又一般是由轉折詞引導的語句。讓步句中,讓步詞為預設觸發(fā)語,轉折詞引出語意焦點所在語句。這與胡裕樹(2001)先生指出的“讓步句屬于偏正復句,表意的重心應在正句上”的觀點是一致的。
3.3 假轉句的預設研究
假轉句是表示假言否定性的轉折關系。典型的假轉性轉折關系可以描述為“p1(p2),否則q”,某隱含部分“p2”為預設部分。例如(劃線部分為預設內容):
1)所以,一套特征描寫必須是能夠運算的,否則對于處理自然語言的計算機系統(tǒng)來說是無效的。
語義結構:① 一套特征描寫必須是能夠運算的;(p1)
② 這樣對于處理自然語言的計算機系統(tǒng)來說才是有效的;(p2)
③ 否則對于處理自然語言的計算機系統(tǒng)來說是無效的。(q)
2) 例(41)中“其”不可缺少, 除非改成另一種表達形式。
語義結構:① 例(41)中“其”不可缺少;(q)
② 改成另一種表達形式;(p1)
③“其”則可以缺少。(p2)
從上兩例可以發(fā)現(xiàn),由“否則”和“除非”引導的假轉句的預設方式稍有不同。前者順序為“p1(p2),否則q”,后者為“q,除非p1(否則p2)”。不過不論哪種形式,p2都是預設內容,q是與p2相對的結構;而p1為語意焦點。有時,因為作者已經指明p2,因此整體“p”為語意焦點。須要說明的是,在選擇性假轉句中,語意焦點須要根據語境而確定。下面再看兩個英文的例子(劃線部分為預設內容):
3) In volitional constructions, they must recognize that the infinitive is required when the matrix and embedded subjects are identical, but otherwise develop the ability to produce the subjunctive in these embedded clauses consistently.
語義結構:① ...The infinitive is required when the matrix and embedded subjects are identical;(p1)
② And do not produce the subjuctive in these embedded claused;(p2)
③ Otherwise develop the ability to produce the subjunctive in these embedded clauses consistently.(q)
4) The whiskers of the boxplot extend out to the minimum and maximum scores of the distribution, unless these points are distant from the box.
語義結構:① The whiskers of the boxplot extend out to the minimum and maximum scores of the distribution;(q)
② If these points are distant from the box;(p1)
③ They will not extend out to the minimum and maximum scores of the distribution.(p2)
本文將預設理論應用于轉折關系研究中。通過對英漢語中不同類型的轉折關系的分析發(fā)現(xiàn),轉折句中,邏輯語義結構為(p→q)∧(p→q),其中“q”是預設,是已知的信息;q是語意焦點,是新信息。直言讓步句和實言虛讓句的預設與轉折句相同,為“q”,此外還預設了 “Tp”;而假言虛讓句邏輯形式表述為:(p→q)∧(p→Gq),預設為“p”和“Fp”。讓步句中,讓步詞為預設觸發(fā)語,轉折詞引導語意焦點所在語句。假轉句可以描述為“p1(p2),否則q”,“p2”為預設;假轉句的語意焦點一般在p1上。不過語意焦點的確定還須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不能一概而論。
預設問題一直是語言學界和語言哲學界共同關注的內容。本文通過對英漢語中3類不同類型的轉折關系的預設內容、預設觸發(fā)語以及語意焦點等的分析,嘗試進一步探究轉折關系中的預設問題,以期加深對預設理論的認識。
陳小兆. 論預設與原句[J]. 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9(5).
程曉明. 轉折句式與轉折詞[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8(4).
鄧 瀅. 俄語動詞體的預設功能[J]. 外語教學, 2011(3).
范 曉 張豫峰. 語法理論綱要[M].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3.
郭志良. 現(xiàn)代漢語轉折詞語研究[M]. 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2005.
何自然. 語用學概論(修訂版)[M]. 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2.
胡裕樹. 現(xiàn)代漢語[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黎錦熙. 新著國語文法[M]. 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2.
李雯婧. 預設研究綜述[J]. 安徽文學, 2008 (3).
劉家昆. 轉折句“p∧q”的邏輯分析[D].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 2007.
呂叔湘. 中國文法要略[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0.
馬建忠著. 呂叔湘 王海棻編.《馬氏文通》讀本[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王宏軍. 論漢英“焦點”與“預設”的表現(xiàn)手段[J]. 外國文學, 2009(2).
王 力.中國語法理論[M]. 北京:商務印書館, 1946.
王維賢.現(xiàn)代漢語語法理論研究[M].北京:語文出版社, 1997.
王永平 王義娜. 轉折復句中的預設作用和觸發(fā)手段[J]. 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
王躍平.試析虛擬性讓步句的規(guī)約隱涵和預設[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2).
魏在江.預設研究的多維思考[J]. 外語教學, 2003 (2).
邢福義 汪國勝.現(xiàn)代漢語[M].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5.
徐烈炯. 焦點的不同概念及其在漢語中的表現(xiàn)形式[J]. 現(xiàn)代中國語研究, 2001(3).
楊年保. 語義預設與語用預設[J]. 云夢學刊, 2005(3).
易晗靜. 淺談語義預設及其特征[J]. 科技信息, 2010 (4).
俞如珍. 語義預設、語用預設和會話含義[J]. 四川外語學院學報, 1996(1).
袁毓林. 從預設看否定形式的比喻[J]. 漢語學習, 1987 (1).
張洪超 劉昌華. 讓步復句的預設研究[J]. 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3).
張克定.漢語語用否定的限制條件[J]. 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9 (1).
張世濤 孫莎琪. 預設沖突及三種語義關系對“卻、但”的句法選擇[J]. 華文教學與研究, 2010(4).
張志公.漢語知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
鄭 丹. 英文學術期刊論文中的轉折關系研究[J]. 外語學刊, 2011(6).
Chomsky, N. Deep Structure, Surface Strueture and Semantic Interpretation[A]. In D. Steinberg & L.Jakobovits (eds.).Semantics:AnInterdisciplinaryReaderinPhilosophy,LinguisticsandPhychology[C]. Cambridge: CUP, 1971.
Halliday, M. A. K. Notes on Transitivity and Them in English[J].JournalofLinguistics, 1967(3).
Halliday, M. A. K. & R. Hasan.CohesioninEnglish[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85.
Jackendoff, R.S.SemanticsInterpretationinGenerativeGrammar[M].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1972.
Jerry, R. Hobbs. On the Coherence and Structure of Discourse[R].CenterfortheStudyofLanguageandInformation, Technical Report, Report No. CSLI-85-37, 1985.
Lakoff, R.If,AndsandButsabout Conjunction[A]. In Charles, J. Fillmore (ed.).StudiesinLinguisticSemantics[C]. New York: Holt, Reinhart and Winston, 1971.
Mauri, C.CoordinationRelationsintheLanguageofEuropeandBeyond[M]. Berlin &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2008.
Rochemont, M.FocusinGenerativeGrammar[M]. Amsterdam:John Benjamins, 1986.
Wolf, F. & Gibson, E. Representation Discourse Cohe-rence: A Corpus-based Study[J].ComputationalLinguistics, 2005 (2).
【責任編輯王松鶴】
AStudyonthePresuppositionsofAdversativeRelations
Zheng Dan Tian Wen-xia Zhang Rui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130024 Changchun, China; 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Dalian 116600, China;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 China)
Presupposition is an important topic both in 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 of language. Strawson has pointed out that every utterance has a presupposition. In this paper, we will apply presupposition theory into the analysis of different types of adversative relations, which aims at exploring the nature of adversative relations and presupposition theory.
presupposition;adversative relation;presupposition trigger; focus
H030
A
1000-0100(2013)03-0024-7
2013-01-10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英漢最小篇章模式對比研究”(10BYY006)、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基于制度經濟學的人文社科評價系統(tǒng)的制度分析與路徑選擇”(10YJA630144)、遼寧省社科聯(lián)科研項目“人文社會科學成果評價體系建構及相關問題研究”(2013lslktziglx-37)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專項基金資助項目“英漢廣告語篇模式對比研究——‘問題-解決’模式與‘起承轉合’模式的研究”(10SSXT123)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