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同濟大學建工作室是被同濟老校長吳啟迪感動的。她對我說,學校對我沒任何要求,也不要求我一定要長駐,可以來來往往,學校給我一個空間作為創(chuàng)作基地,希望我創(chuàng)作更多的好作品。
吳校長是個非常有思想有遠見有胸懷的校長,她是科學家出身,但愛好藝術,她希望在同濟大學這個工科著名的大學里辦一些藝術學院,包括傳媒學院、電影學院、音樂學院、女子學院等等。
學校藝術中心李公宇主任陪我去找地方,我挑了一個九米高的五百平方米的大空間。我喜歡大空間。李主任說:你要想個名稱。我想到“Workshop”,中文直譯“工作場”。這是西方流行的一種藝術創(chuàng)作,教學和交流的方式。我想“場”可以作為空間命名,有雙重意義。
我在1999年的德國赫爾悉國際攝影節(jié)上主持過一次工作場,非常成功。因此我想把這種藝術教學方式帶到中國來。我對吳校長講了這個想法,她很支持,為我題了字:王小慧藝術工作場。
我的工作場開幕時,舉辦了第一次Workshop,我請我的老朋友、德國著名攝影家托馬斯· 呂特格來主持,他是個很有經(jīng)驗的教授,我們共同策劃了一個主題:“創(chuàng)造性地看”,學員是各個大學的攝影愛好者和報紙的攝影記者。許多人抱著向大師學攝影技巧的愿望報的名,但我們講的是怎么看人看物看自然看世界。九天的學習中有講課、有交流、有創(chuàng)作、有講評。最后學員們覺得收獲特別大。有個學員是攝影記者,她覺得自己當記者的眼光都與以前不一樣了。
我在同濟大學不教學,每年都會辦一次不同主題的Workshop,但我的Workshop不僅面向同濟學生,還面向社會,甚至面向全國的青年人。其中大型的Workshop有兩次,一次是2005年的“創(chuàng)意攝影大獎賽”,一次是2010年的“夢想計劃”。
“創(chuàng)意攝影”這個概念是我首先提出來的,我希望完全不同于傳統(tǒng)攝影,提倡運用各種新技術新手段。我在征稿公告中提出:“必須以獨特的眼光,獨特的構(gòu)思,獨特的表現(xiàn)手法表現(xiàn)獨特的創(chuàng)意。一個獨特的創(chuàng)意,勝過一百張平庸的照片。”
對優(yōu)勝者的獎勵不是金錢,而是兩次Workshop的機會。海報上這樣寫:“120名入圍者去上海參加國際專家主講的Workshop;10名獲獎者跟王小慧去德國參加Workshop?!?/p>
看來這兩條廣告語還是奏效的,我們的年輕人對學習的機會比金錢更加看重。66天有26000人投來了作品,這是出乎我們意料的。因為一般攝影比賽有幾千個人參加已經(jīng)很令主辦者很高興了。
120人從全國各地到上海來參加我的Workshop,我還請了德國著名的攝影家,我們工作班子的青年人工作得非常有效、非常興奮,又非常疲憊。因為整個工作量太大太大了。
這次Workshop主要不是講課,而是講評。給每一個人的作品進行評點和指導,幫助他修改和提高,其余的學員在一邊旁聽。最后他們每個人都有一幅作品進入畫冊,這對許多初學者來講是多大的激勵,可能影響他們一輩子的生活道路。
他們說:“我覺得這樣的教學方式很理想,應該在國內(nèi)推廣?!薄皬木W(wǎng)絡上看到自己的名字的時候,我?guī)缀踅辛似饋?,我想終于有機會可以接近王小慧老師?!薄拔矣X得很榮幸,我希望在這里學習的狀況還有得到的一些收獲帶回去給我的學生,也希望我的學生以后有機會能來參加這樣的比賽?!?/p>
這120幅作品,在中國的南京與上海和德國的曼海姆與柏林辦了四次展覽,受到各界高度評價。120位入圍者中,又選出10位獲獎者。我?guī)麄內(nèi)サ聡?0天。他們大都第一次出國,跟著我去看展覽,參觀藝術家工作室,與德國大學生交流。他們看到了一般旅游者看不到的東西,這10天的經(jīng)歷使他們終生難忘。最后他們參加這次德國Workshop時拍的照片又出了一本畫冊《未完成的旅行——從德國帶回來的照片》。
感謝巴斯夫提供了全部經(jīng)費支持。而且讓中國的年輕人到他們的化學城去參觀。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學城,占了曼海姆的半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