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守軍 本刊記者 厲飛
2010年4月以來,本溪市委從基層工作實際出發(fā),從促進和諧穩(wěn)定的大局著眼,在全市城鄉(xiāng)基層黨組織中深入開展了“三代”服務活動,贏得了一致贊譽。記者到溪湖區(qū)和桓仁縣采訪,收獲頗豐,感觸頗深。
在一樓到四樓的樓道里,溪湖區(qū)河東街道辦事處展示了“三代”服務成果。當時看得眼花繚亂,但在河東街道及井泉等社區(qū)采訪后才發(fā)現,沒展示出來的成果還有很多。
2012年11月1日,因為管道老化等問題,河沿、峪前、立新3個社區(qū)供暖出現問題,部分居民要組織上訪。河東街道工作人員在穩(wěn)定居民情緒后,迅速啟動代訪機制,向有關供暖單位反映問題,并讓它們向居民承諾正常供暖時間。3日、4日,河沿和峪前社區(qū)先后正常供暖,但立新社區(qū)仍有13棟樓存在問題,新矛盾一觸即發(fā)。河東街道工作人員在請求上級部門協(xié)調的同時,和立新社區(qū)的同志堅守在維修一線。晚上11點多,維修點燈火通明。有的同志困倦難耐,就在社區(qū)水泥地上鋪了木板休息一會兒。11月8日,維修工作終于完成,13棟樓的居民家里暖了起來。
峪崗社區(qū)峪中三道街8號樓后有條用了30多年的小道,陡峭狹窄,亂石遍地,不少人都在這里摔傷過。即使如此,由于這條小道是到學校、市場等地的捷徑,很多人還是不得不走。在動遷改造回遷后,峪崗社區(qū)積極將居民意見上報,最終,這條小道被改造成了50多米長的下山樓梯,并安裝了護欄。居民都拍手稱贊道:“這下出行就安全順暢了。”
井泉社區(qū)書記陳立英在走訪時發(fā)現,家住新湖酈城的趙淑芬家里停電又停水。經了解得知,趙淑芬患有精神疾病,無法和別人正常溝通。從立新社區(qū)動遷搬到這里,不知道辦理水電手續(xù),卻在原來的用電賬戶里交了2000多元錢。陳立英在為趙淑芬跑手續(xù)時才發(fā)現,就連她的身份證明都要重新辦理。派出所,繳費部門,來回折騰幾次,不僅把趙淑芬家的水電問題解決了,還把誤交的2000多元錢追了回來,陳立英由此得了個“趙管家”的封號。
崔某家住河沿社區(qū)二甸子村,有退休金,還有點兒小生意,每月能有幾千元錢收入。他平常把錢交給二婚的老伴管理,在一次生病需要錢時,卻被告知沒攢下錢。原來,這錢全讓老伴給她女兒了。崔某要上法院討說法,因不會寫辯護詞,就到河東街道找司法所長付強求助。付強陪他去了四五次法院,最終取得了讓雙方都滿意的結果。
單從采訪來看,溪湖區(qū)的“三代”服務表現為成果多,桓仁縣的“三代”服務則表現為特色足。2006年4月,記者曾赴桓仁縣古城鎮(zhèn)拐磨子村采訪“為民服務代理制”——本溪市農村“三代”服務的雛形。時隔7年,農村“三代”做法已是山花爛漫,而在桓仁縣普樂堡鎮(zhèn)瓦房村,記者有幸又發(fā)現了一朵“奇葩”。
幫遠在廣州的村民王志華辦理準生證,往返縣城幫村民李艷辦流通人口證,這些“三代”故事也充分體現了服務精神,卻少了一些“刺激”,比如,銀行賬戶被查封。瓦房村黨支部書記馬啟富就受過這樣的“刺激”。10多年來,瓦房村很多人出國務工,富了起來。像馬海,到韓國當船員,幾年后回來,大房子也蓋了,車子也開上了。李秀剛夫婦倆更是一起出國務工,一年能掙幾十萬元。村民出國務工,前期需要投入6、7萬元,多數需要到信用社貸款。此外,還要做公證,簽合同。有些業(yè)務,村民不熟悉,都是馬啟富和村主任袁寶貴“代辦”,并在擔保人處簽字。一直平安無事,直到有一回,馬啟富接到法院電話,說他擔保出國務工的一個村民違約了,他的銀行賬戶已被查封,如果違約金不能及時到位,其中的錢將被全部轉走。
經歷這事后,馬啟富沒有后怕,照舊幫村民辦理出國務工業(yè)務?!皫屠习傩崭辉5氖?,不能退縮。10多年了,我們村連個上訪的都沒有,更別說到法院起訴的了,還不是因為村民富了,生活好了?!辈粌H能為群眾“代”來利益,還能“代”出社會和諧,這個結果,不正是“三代”服務實效的最生動寫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