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平 錢愛玲 方志恒
(銅陵市人民醫(yī)院大外科 安徽銅陵 244000)
隨著結腸鏡的普及,許多結直腸“癌前病變”被發(fā)現(xiàn)。對結直腸“癌前病變”的正確治療,可減少結直腸癌的發(fā)生。帶蒂的腺瘤性息肉給予圈套電切,可獲得滿意療效,但對于廣基的扁平病變,尤其是經病理證實為高級別上皮內瘤變的病變,臨床處理有一定難度。開腹手術創(chuàng)傷太大,單純經肛門局部切除,難以實現(xiàn)“整塊、完整”切除,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為治療這類疾病提供了可能[1]。我院2009年10月至2012年7月對17例直腸廣基“癌前病變”行ESD治療,取得良好療效,現(xiàn)將術中配合、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9年10月至2012年7月本院共行直腸疾病ESD手術17例,男10例,女7例;年齡43~68歲(平均54±6歲);術前超聲內鏡診斷來源于黏膜層病變16例,黏膜下層來源病變1例。病變大小1.2~4.5(2.0±1.5)cm。
1.2 方法
1.2.1 ESD操作步驟 所有患者均在清醒下接受ESD手術,不用麻醉。單人操作電子腸鏡至病變部位,充分取直鏡身。(1)標記黏膜切除范圍:用ERBEAPC亞離子凝固器于病灶邊緣0.2~0.5 cm進行電凝標記一圈,確定切除區(qū)域。(2)黏膜下注射:于病灶邊緣標記點外側進行多點黏膜下注射,將病灶抬起,與肌層分離。注射液配方為1 mL亞甲藍+0.5 mL腎上腺素+100 mL生理鹽水的混合液。(3)切開病變周圍腸黏膜:先沿標記點用鉤形刀切開病變周圍腸黏膜,再用IT刀深入切開處黏膜下層切開一圈腸黏膜,在切開的過程中邊行黏膜下注射邊切開。(4)剝離病變:用IT刀于病灶下方沿黏膜下層進行剝離,用透明帽托起已剝離的病變形成一個操作空間,在剝離過程中反復多次行黏膜下注射,始終保持剝離層次在黏膜下層,完整剝離病變。(5)創(chuàng)面處理:切除病灶后,對于創(chuàng)面滲血以氬氣刀凝固止血,或用熱活檢鉗電凝。
1.2.2 在一些直腸超低位病變的操作中,順鏡操作往往比較困難,倒鏡操作比較方便,特別用“胃鏡”代替腸鏡進行倒鏡操作更方便。
1.3 綜合護理 術前、術中、術后做好心理護理,術前準確,術中配合,術后飲食指導、并發(fā)癥護理及出院指導等。
1.4 結果
1.4.1 內鏡下手術情況 17例患者均順利完成ESD,手術時間68±21 min,病變直徑3.0±1.5 cm。術后病理:管狀腺瘤3例,絨毛狀腺瘤4例,中-重度不典型增生2例,高級別上皮內瘤變3例,增生性息肉2例,類癌1例、早癌2例,其中1例直腸ESD術后病理報告為早癌,切緣凈,應家屬及患者本人堅決要求,追加外科手術;另1例直腸ESD術中懷疑惡變,行快速冰凍切片檢查證實,征求家屬意見后,立即中轉開腹行直腸癌根治術。
1.4.2 并發(fā)癥及治療 ESD術中出血4例,均為腸鏡下可控性出血,通過熱活檢鉗電凝、APC、鈦夾夾
閉血管等方法成功止血。3例患者出現(xiàn)術后延遲性出血,2例發(fā)生在住院期間,解較多暗紅色大便,再次腸鏡下熱活檢鉗電凝和鈦夾成功止血。另1例ESD術后6 d(已出院)突然解大量便血,來院后急診行內鏡下鈦夾止血成功。術中發(fā)生穿孔2例,1例腸鏡下鈦夾縫合修補成功,另1例直腸因穿孔太大(直徑大于1.2 cm)鈦夾無法修補,中轉開腹行腸壁修補術,兩例均痊愈,未留下后遺癥。兩例直腸穿孔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頸部皮下氣腫,無呼吸困難等癥狀,術后3 d氣腫消失。
1.4.3 預后 17例患者均痊愈出院,無1例留下后遺癥,平均住院時間5 d。隨訪2~27個月未見復發(fā)。
2.1 術前護理
(1)心理護理:向患者耐心、細致地講解ESD的安全性、微創(chuàng)的優(yōu)越性,告知患者ESD是可自病灶下方的黏膜下層剝離病灶,從而做到完整、大片切除腫瘤,避免殘留和復發(fā)。必要時請接受過ESD的患者作現(xiàn)身說法,消除患者的緊張和恐懼的心理,增強患者信心,使其積極配合治療。同時,也要向患者及其家屬講清ESD有可能發(fā)生的并發(fā)癥,強調ESD有時需再次行腸鏡下止血或ESD術后部分患者還需要手術的可能性。以獲得患者及其家屬的理解,減少醫(yī)療糾紛的發(fā)生。
(2)術前準備:所有患者都按外科手術前準備,接受血常規(guī)、凝血功能、輸血常規(guī)、血生化、心電圖、胸片等常規(guī)檢查。囑患者手術當天禁食,清晨7時開始口服“聚乙二醇電解質+甲硝唑+慶大霉素”進行腸道準備。術前詢問患者排便情況,清潔腸道至排泄物為清澈、微黃液體。另外,術前準備好Olympus GIF-Q260-J腸鏡、OlympusGF-UM2000超聲內鏡系統(tǒng)、Olympus D-201-11804透明帽、OlympusNM-200L-0432注射針、Olympus FD-410LR熱活檢鉗、O-lympus HX-110LR止血夾、ERBE ICC 200高頻電切裝置和ERBE APC 300亞離子凝固器、Olympus鉤形電刀(hooking knife)、IT 刀(insula-tion-tipped knife)、Olympus三爪鉗,并確認其工作狀態(tài)良好。同時準備好亞甲藍、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等藥物。
2.2 術中護理及配合
(1)術中護理:再次向患者耐心解釋手術治療的意義,給予患者安慰和鼓勵性的語言,定時與患者交流,分散其注意力,消除其恐懼、緊張的情緒以獲得配合。囑患者不適時及時告訴醫(yī)護人員。密切觀察患者反應,在手術過程中,及時將患者的不適反應告訴操作醫(yī)生,可適當提醒少注氣,多吸氣以減輕病人的不適。將電極板貼于患者臀部,使電極板與患者皮膚有足夠的接觸面積,以防皮膚灼傷。根據(jù)操作醫(yī)生的要求協(xié)助患者調整體位,一般采用左側臥位或仰臥位。注意觀察患者的呼吸、腹部體征及頸部皮下有無氣腫(捻發(fā)音)等,如出現(xiàn)上述情況,應及時提醒手術醫(yī)生。
(2)術中配合:護士應熟悉操作的每一個步驟,根據(jù)手術醫(yī)師的口令,在操作的過程中要熟練、快速地配合,盡量縮短操作時間。在用APC進行標記時,就應準備好黏膜下注射針,并將針管內充滿注射液;在黏膜下注射時,就應準備好鉤刀和IT刀;在用鉤刀時,就將IT刀上的組織焦痂清理干凈以備使用。正在切割時,護士應固定好手術配件,使其不要隨便活動,以免造成穿孔或誤傷。
1.3.3 術后護理
(1)一般護理:術后向患者說明手術已順利完成,使患者進一步消除顧慮,樹立信心,能夠更好地配合醫(yī)療和護理。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腹部體征的變化,囑患者絕對臥床休息12 h,1周內避免過度勞累、劇烈活動及情緒緊張等。
(2)飲食指導:嚴格要求患者禁食、禁水24 h,第二天無不適主述,無腹痛、便血或黑便等癥狀,可進流質或半流質一周。忌食粗纖維、生硬、辛辣等刺激性食物,2周內禁止飲酒及其他刺激性的飲料。
(3)并發(fā)癥的觀察及護理:直腸ESD的一個主要并發(fā)癥是出血,ESD創(chuàng)面大,術后常發(fā)生遲發(fā)性出血,直腸ESD患者發(fā)生遲發(fā)性出血的原因主要有:①大便刺激創(chuàng)面引起血管凝痂脫落而出血。②低位直腸有兩套血供,血管豐富。③排便時低位直腸ESD創(chuàng)面小血管痂面隨肛門括約肌擴張與收縮而裂開再次出血。術后如發(fā)現(xiàn)患者解較多暗紅色或鮮紅色大便應及時告知值班醫(yī)生,采取相應治療措施。本組有2例在住院期間,解較多暗紅色大便,再次腸鏡下熱活檢鉗電凝和鈦夾成功止血。另1例ESD術后6d(已出院)突然解大量便血,來院后急診行內鏡下鈦夾止血成功。
ESD另一主要并發(fā)癥是穿孔。與上消化道相比,結直腸腸壁更薄,尤其是低位直腸漿膜缺如,行ESD手術更易發(fā)生穿孔,故熟練掌握直腸穿孔的內鏡下治療是結直腸ESD成功的關鍵。術中如發(fā)生穿孔,只要及時發(fā)現(xiàn),可用鈦夾縫合,由于術前進行過腸道準備,穿孔所致腹膜炎癥狀輕微,氣腹可用注射針放氣得到控制[2],術后經禁食、靜脈營養(yǎng)、抗感染等處理,保守治療均能成功。本組共有2例發(fā)生穿孔,1例經鈦夾縫合成功治愈,1例因穿孔較大,鈦夾無法修補中轉開腹行腸壁修補術。術中穿孔行鈦夾修補的病人,術后要嚴密觀察腹部體征,禁食時間要適當延長,術后第3天開始進食流質。
直腸ESD發(fā)生穿孔后可引起氣腹或皮下氣腫,氣腹可用注射針放氣得到控制,皮下氣腫只要適當供氧,呼吸正常,一般能自行吸收。如發(fā)現(xiàn)有腹膜炎體征或呼吸困難應及時向醫(yī)生匯報。
1.3.4 出院指導 出院后囑患者食物選擇以清淡、少油膩、少刺激性、易消化為主少食多餐,定時定量,避免暴飲暴食,定時大便。參加力所能及的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提高抵抗力,避免劇烈運動。保持心情舒暢,情緒穩(wěn)定。指導患者嚴格執(zhí)行術后醫(yī)囑,術后1個月、3個月、6個月、1年各復診1次,以后5年內每年內鏡隨訪加活檢1次。留下醫(yī)患雙方的電話聯(lián)系方式,督促其定期復查。告知患者,如有腹痛、便血,立即聯(lián)系相關醫(yī)護人員,來院復診。本組有1例直腸ESD術后6 d(已出院)突然解大量便血,來院后急診行內鏡下鈦夾止血成功。
[1]鐘蕓詩,姚禮慶,許劍民,等.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直腸扁平癌前期疾病和黏膜內癌臨床價值[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1,31(6):497-500.
[2]周平紅,姚禮慶,徐美東,等.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大腸巨大平坦息肉18例分析[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7,27(8):633-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