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巧芳 楊文美
我國微課程研究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分析
◆李巧芳 楊文美
對當前微課程的相關文章進行內容分析,總結我國微課程的研究現(xiàn)狀,分析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并對微課程的發(fā)展趨勢做出展望。
微課程;移動學習;教育資源
10.3969/j.issn.1671-489X.2013.30.012
作者:李巧芳、楊文美,廣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計算機教育應用(541004)。
網絡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和移動終端設備的日益普及,先前的移動學習方式和網絡教育資源已不能滿足當前學習者的需求。為了順應時代的發(fā)展需求,不斷提高學習者的學習效率,微課程作為一種新型教學資源應運而生,其短小精悍的教學視頻以新穎活潑的形式吸引學習者的眼球,讓學習者能在快節(jié)奏的生活中充分利用零碎時間,隨時隨地進行學習和思考。因此,對微課程進行現(xiàn)狀分析并對其未來發(fā)展趨勢做出展望,將對推動教育教學改革、變革課堂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本文研究的主要文獻是發(fā)表在“中國學術網絡出版總庫”上研究微課程的文章。具體抽樣方法:在“中國學術文獻網絡出版總庫”中,內容檢索條件為“篇名”,分別在“篇名”中輸入“微課程”或含“微課”,共得到64篇文章(表1)。檢索的截止時間為2013年8月5日。
我國微課程的相關研究從2011年開始,2012年、2013年逐漸成為學者關注的焦點。通過對所得文獻進行內容分析可知,最早發(fā)表的與微課程相關的文章是2011年關中客的《微課程》,文章闡述了國內外“微課程”概念的源,并批判性地指出:微課程不可能適用所有的課程,適用哪些課程哪些教學內容,需要通過實踐檢驗。此后微課程逐漸引起眾多學者的關注,大家開始對微課程進行解讀,研究其概念、含義、特征等。
我國對微課程研究比較深入的兩位學者是廣東省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鐵生、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東勝區(qū)教研中心主任李玉平。胡鐵生圍繞開發(fā)“微課”資源庫展開,發(fā)文4篇。其基于當前教育信息資源利用率低下的狀況,提出建設微課程資源庫將是當前網絡時代背景下區(qū)域教育信息資源建設的新趨勢,通過建設佛山市“微課”資源庫,總結了“微課”資源庫開發(fā)的步驟和途徑,主要包括“需求調研;平臺開發(fā);內容規(guī)劃;技術培訓;微課建設;共享、交流、應用”等環(huán)節(jié)。
李玉平認為微課程是在“三小研究”背景下產生的,是從“三小研究”到“三微研究”的轉化,標志著一種新的研究范式的形成。通過一系列的實踐探索,總結微課程的分類包括“策略微課程;小現(xiàn)象微課程;小故事微課程”。
由于我國微課程的研究起步較晚,因此,當前研究大多停留在對微課程的概念、含義、特征等淺層次的探討,對微課程的設計、應用方面的研究較少。以下從微課程的含義特征、設計開發(fā)、應用領域三方面展開綜述(表2)。
目前很多學者對微課程進行了定義和解讀,其核心和理念是一致的,但是還沒形成統(tǒng)一的概念界定。胡鐵生從系統(tǒng)觀的角度首次提出了微課程的概念,認為“微課程是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反映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huán)節(jié)而開展教與學活動的各種教學資源的有機組合”。他還提出教學設計、素材課件,教學反思、練習測試及學生反饋、教學點評等教學資源是構成微課程教學資源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要素,這些資源以一定的結構關系和呈現(xiàn)方式營造了一個微課程資源生態(tài)系統(tǒng)。焦建利教授認為,微課程是以闡釋某一知識點為目標,以短小精悍的在線視頻為表現(xiàn)形式,以學習或教學應用為目的的在線教學視頻。黎加厚教授認為微課程是指時間在10分鐘以內,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內容短小,集中說明一個問題的課程。同時他還指出“微視頻”并非等同于“微課程”,其只有與學習單、學生的學習活動流程結合起來,才是一個完整的“微課程”,否則它只是一個供學生自主學習的材料。
從以上闡釋可知,微課程并不是一個孤立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而是一個完整的教學系統(tǒng)。它不是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截屏,而是圍繞某個知識點進行教學設計后開展的教學活動。微課程包括課堂教學的全部因素(教學目標、教學策略、師生互動、教學資源等),將這些教學因素以高度凝練的方式融合形成短小精悍的視頻即形成微課程。
表1 “微課程”論文檢索情況表
表2 微課程研究內容統(tǒng)計表
胡鐵生通過對微課程資源庫的設計開發(fā)以及一系列的實踐研究,總結微課程的特征包括:“主題突出,指向明確;資源多樣,情景真實;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半結構化,易于擴充”。國內微課程領航人李玉平關注的卻是微課程的視頻呈現(xiàn),認為微課程視頻長度在5分鐘左右,由文字、音樂、畫面三部分組成。這種生動活潑、短小精悍的視頻形式能在短時間內吸引學習者的注意力,引發(fā)思考,讓學習者在繁忙的生活中充分利用零碎時間,實現(xiàn)“5分鐘完成一次學習,300秒經歷一次思考”。
從以上眾多學者的理解可知,微課程有兩個顯著特征:一是以視頻為呈現(xiàn)方式;二是凸顯微課程的“微”。這里的“微”是微小、碎片化,能讓學習者借助移動技術和設備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方式學習。
“微”是微課程的靈魂,從以下幾方面闡述:
1)教學內容含量小,每集只針對一個知識點或一個具體問題;
2)微課程視頻時間短小,一般在3~8分鐘,這種視頻時長符合學生的視頻駐留規(guī)律和學習認知特點,能讓學生在短暫的零碎時間中高效完成學習任務而不會感到疲勞和注意力分散;
3)微課程視頻形式生動活潑,趣味性強,能在短時間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4)微課程切入課題迅速,講授線索清晰,總結收尾快捷。
微課程是網絡時代的新型學習資源,高質量的微課程不但能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且能有效提高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能力。因此,設計開發(fā)高質量的微課程將是當前的重點問題。
通過統(tǒng)計分析可知,介紹微課程設計開發(fā)的文章一共12篇,占總篇數(shù)的18.8%。胡鐵生是我國微課資源庫的開發(fā)者,他認為微課程的開發(fā)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對現(xiàn)有的優(yōu)秀完整課例或視頻課例進行加工改造完成;二是原創(chuàng)開發(fā),即設計開發(fā)一節(jié)全新的微課程。一節(jié)新的微課程的開發(fā)過程包括:合理選題,教學設計;課堂教學,撰寫視頻字幕,拓展其他資源。江蘇省蘇州市電化教育館的金陵認為,微課程是對原有課程的再開發(fā),在原有課程分解到課時教學的基礎上,再把課時教學繼續(xù)分解成若干個微小課程。李玉平認為,微課程的設計制作實質是精細觀察和深度思考,是從一個個小細節(jié)中發(fā)現(xiàn)亮點,通過不斷追問,將看似價值不大的敘述開發(fā)成策略、梳理成故事,通過后期制作形成。
以上學者闡述了微課程的內容設計來源以及制作過程。梁樂明等在《微課程設計模式研究——基于國內外微課程的對比分析》一文中,通過對國內外有代表性的微課程網絡學習資源的設計進行比較分析,構建了能有效促進學習的微課程設計模式,包括前端分析、微課程要素與設計、評價與反饋等環(huán)節(jié)。這一設計模式的提出為設計制作微課程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黃建軍等在《論微課程的設計與開發(fā)》一文中闡述了微課程的教學設計,包括選題設計、時間設計、教學過程結構設計、資源設計和教學語言設計等。
以上闡述表明我國對微課程的教學設計模型的研究較少。今后微課程的設計制作將更多由一線教師根據教學需求選取恰當?shù)慕虒W內容進行,設計制作一節(jié)全新的微課程對教師而言是一個極大的挑戰(zhàn),需要加強教師的各項設計操作技能培訓,以提高微課程的質量。
通過內容分析可知,當前文獻主要研究微課程在教師專業(yè)成長以及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方面的應用。微課程是網絡時代的新型教育資源,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給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帶來了發(fā)展契機。因此,微課程具有十分廣闊的教育應用前景。
胡鐵生認為,微課程是教師專業(yè)成長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微課程進行聽評課、教研活動的方式突破了教師傳統(tǒng)的聽評課模式,變革教師傳統(tǒng)的教學與教研方式,將更有效地促進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對于學生而言,微課程能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不但能幫助學生查缺補漏、強化鞏固知識,而且能讓學生隨時隨地進行學習,是傳統(tǒng)課堂學習的一種重要補充和拓展資源。焦建利教授認為,微課程是教師和學生的重要教育資源,對于學生的學習、教師的教學實踐和專業(yè)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教師通過微課程的學習和反思,分享到的不僅是豐富的教學資源,更是各自的教學智慧,這種研修方式更有助于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劉靜波認為,教師通過制作微課程,不斷深入反思,歸納總結,借助微課程這一工具,可以將隱性成果顯性化、顯性成果標準化、研究成果傳媒化、科研門檻草根化,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發(fā)展水平。
以上學者分別是從教師專業(yè)成長和學生個性化學習角度闡述微課程的應用。微課程教學目標明確,知識點凝練,講解清晰易懂,形式活潑新穎,因此每一節(jié)微課程都是一個豐富的學習資源。如何將這種教學資源整合到具體學科的常規(guī)課堂教學,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生思考,借此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將是今后研究的一個重點問題。
目前微課程與具體學科課堂教學整合的應用研究較少,主要有劉文忠的《論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運用微課程提高課堂的有效性》、顧柳敏的《基于微課程理論的地理合作課堂初探》、錢柳云的《新課程理念下化學微課程教學的實踐與思考》。劉文忠的研究表明,微課程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但此研究沒有選取具體的教學內容進行教學設計,制作微課程并在教學中進行實施,檢驗教學效果,因此結論有待考證。顧柳敏選取“地球的自轉”為教學內容,利用微課程資源以翻轉課堂的方式教學,這種探究是在微課程理念下對新的學習模式的一種探索和嘗試。
以上研究表明,一線教師已在課堂教學中將微課程與具體的科目相結合進行實踐研究,目前這種研究的層次比較淺,微課程是否適用于所有的課程,適用于哪些課程哪些教學內容,還需進一步實踐檢驗。
微課程是一門獨立的課程,應具有一個完整的教學設計方案。目前還沒有極具說服力的實例研究如何設計、開發(fā)與實施微課程??稍谛畔⒒虒W設計方案基礎上參考借鑒,選取恰當?shù)慕虒W內容,設計要抓住微課程的核心理念,凸顯微課程的“微”特征,通過與課堂教學實踐相結合,不斷探索總結得出。今后微課程的實證研究將更多關注具體科目、具體內容的微課程設計,并將其充分運用于常規(guī)課堂教學中,以檢驗微課程的應用范圍和效果。
目前微課程的數(shù)量不斷增多,但是質量遠不達標,利用率較低。教師是課堂教學的領軍人,掌握學生的水平情況以及課程內容的重點、難點。一線教師創(chuàng)作微課程不但能保證微課程的教學質量,而且能有效提高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水平。目前很多教師沒能把握微課程的基本核心理念以及制作技能,應對教師進行微課程的創(chuàng)作技能培訓,使微課程成為每個教師都能創(chuàng)作的教學資源。
目前微課程在教育領域的研究初見成效,但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還需拓展。今后將更多關注其“與不同的學科、不同群體進行整合,有效促進學生的正式與非正式學習”。微課程是一種教學資源也是一種社會資源,今后將更多地應用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采用微課程的方式向大眾傳播某種綠色環(huán)保理念,或通過微課程進行某一生活技能的學習等。拓展微課程的應用領域將對教育和社會發(fā)展帶來極大的機遇。
[1]胡鐵生.微課:區(qū)域教育信息資源發(fā)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
[2]胡鐵生.區(qū)域性優(yōu)質微課資源的開發(fā)與思考[J].中小學信息技術育,2013(4):19-22.
[3]關中客.微課程[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1(17):14.
[4]胡鐵生.中小學優(yōu)質“微課”資源開發(fā)的區(qū)域實踐與啟示[J].中國教育信息化:基礎教育,2012(11):65-69.
[5]夏仲文.利用微課程促進學科教學的應用研究與反思[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2(11):13-14.
[6]梁樂明,曹俏俏,張寶輝.微課程設計模式研究:基于國內外微課程的對比分析[J].開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7]李玉平.如何開發(fā)微課程:基于一篇文章的八集微課程的開發(fā)過程[J].基礎教育課程,2013(1):96-99.
[8]李玉平.微課程:走向簡單的學習[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2(11):15-19.
[9]胡鐵生.中小學微課建設與應用難點問題透析[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4):15-18.
[10]黎加厚.微課的含義與發(fā)展[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4).
[11]焦建利.微課及其應用與影響[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4):13-14.
[12]顧柳敏.基于“微課程”理論的地理合作課堂初探: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地球的自轉為例”[J].地理教學,2013(5):29-31.
[13]秦越霞.草根專家“微課程”:訪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東勝區(qū)教研中心主任李玉平[J].廣西教育,2013(8):54-56.
G434
A
1671-489X(2013)30-0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