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衛(wèi)國 李明
出生2周~1歲的嬰兒中外周血中粒細胞絕對值<1.0×109/L、兒童時期粒細胞絕對值低于1.5×109/L稱粒細胞減少癥,而當中性粒細胞絕對值<0.5×109/L即被稱為粒細胞減少癥[1]。小兒中性粒細胞減少癥在臨床中比較常見,但集中發(fā)病者報道較少。我科自2012年3月1日至31日共收治54例中性粒細胞減少癥患兒,其中病原學檢測50例為副流感病毒,2例為肺炎支原體,2例為呼吸道合胞病毒。對其中50例為副流感病毒所致(占兒科當月住院患兒的20%)粒細胞減少癥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以探討其臨床特點,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男23例,女27例,年齡從4月 ~10歲,其中:~1歲12例;~3歲17例;~7歲15例;~10歲6例,平均住院日為6.4 d。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4例,急性支氣管炎21例,支氣管肺炎5例。
1.2 實驗室檢查 在入院當日取末梢血,利用日本希森美康株式會社生產的五分類血細胞分析儀(XS-1000i型)測定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數(shù)值。①血常規(guī):所有嬰兒外周血中性粒細胞絕對值計數(shù)<1.0×109/L兒童外周血中性粒細胞絕對值計數(shù)<1.5×109/L,符合粒細胞減少癥診斷標準。其中13例粒細胞絕對值計數(shù)<0.5×109/L,符合粒細胞缺乏癥;42例伴白細胞計數(shù)絕對值<4×109/L;均不伴血小板減少及血紅蛋白降低。②病原血清檢查:50例均進行了呼吸道病毒抗原IgM檢測,副流感病毒陽性。③其他:50例均進行CRP檢測,CRP值均在正常范圍,50例均進行了肝功能、腎功能及心肌酶測定。僅1例伴肝功能輕度損害,均無腎功能及心肌損害。
1.3 治療 全組病例均積極治療原發(fā)病(抗感染、補液),使用升白細胞藥物(利可君,維生素B4),粒細胞<0.5×109/L者給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避免應用對骨髓有抑制作用的藥物。
2.1 年齡分布 本文50例粒細胞減少癥患兒年齡:~1歲12例占24%;~3歲17例占34%;~7歲15例占30%;~10歲6例占12%,提示以學齡前兒童發(fā)病率高。
2.2 伴發(fā)疾病 全部為呼吸系統(tǒng)疾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4例占48%,急性支氣管炎21例占42%,支氣管肺炎5例占10%。提示以上呼吸道感染和支氣管炎為主。
2.3 伴發(fā)其他 50例患兒中,42例伴白細胞總數(shù)低(84%)1例伴肝功能輕度損害(2%),均無腎功能及心肌損害。50例CRP值均在正常范圍,提示不伴細菌感染。
2.4 療效 50例患兒中,3 d復查血常規(guī)正常者3例(6%),5 d正常者17例(34%),7 d正常者18例(36%),10 d正常者10例(20%),14 d正常者2例(4%),平均6.4 d完全恢復。
中性粒細胞是機體抵抗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屏障,是機體的重要防御細胞,主要功能為吸附、吞噬、殺滅細菌。粒細胞減少癥是由于外周血中性粒細胞的絕對數(shù)量減少而出現(xiàn)的一種綜合征,引起粒細胞減少原因很多,可分為先天性和后天獲得性,兒童以后天獲得性為主,其中感染所致最多見,許多病原體如病毒、細菌、支原體、立克次體等可引發(fā)兒童中性粒細胞減少癥,其中病毒感染最多見[2]。本組50例的原發(fā)疾病都是病毒感染性疾病,C反應蛋白檢測值均正常與文獻報道相符。其機制可能是病毒的直接作用或產生粒細胞自身抗體導致粒細胞破壞。
人類副流感病毒是單鏈的RNA病毒。病毒表面含有溶合酶和紅血球凝聚素—神經氨酸苷酶的醣蛋白刺。從血清學上人類副流感病毒可分為4型(I型到IV型),是導致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疾病感染的常見病毒。與感染者近距離密切接觸或具有傳染性的物質接觸了人的眼睛、口腔或鼻子里的黏膜后就會發(fā)生感染,或通過吸入由于噴嚏和咳嗽產生的呼吸道分泌物的飛沫而感染。
小兒中性粒細胞減少癥可發(fā)生在任何年齡,從本組病例的年齡分布看,7歲以下者共44例(占88%)。說明副流感病毒引起的粒細胞減少以嬰幼兒及學齡前兒童為主。一方面年齡越小,免疫功能尚未成熟,容易受到病原體的侵犯;另一方面,嬰幼兒期周圍血白細胞比例以淋巴細胞占優(yōu)勢,推測粒細胞減少癥的年齡分布與這些因素有關。也提示嬰幼兒及學齡前兒童階段的骨髓功能更容易受到抑制或損傷。
本組集中發(fā)病的50例粒細胞減少癥患兒原發(fā)病均為呼吸道感染,說明副流感病毒更易侵犯呼吸系統(tǒng)。推測病毒是通過呼吸道進入體內,進而損害造血系統(tǒng)。其中上呼吸道感染24例占48%,下呼吸道感染26例占52%.說明副流感病毒即可致上呼吸道亦可致下呼吸道感染流行50例患兒中42例伴白細胞總數(shù)低(84%),但血小板及血色素均在正常范圍。說明副流感病毒感染除影響粒細胞外,亦可造成淋巴細胞增殖成熟障礙及破壞增多。以往常把血小板減少做為感染存在的指標之一,認為病毒感染可使血小板降低。但近年有報道顯示兒科感染中,血小板增高亦很常見,可能機制為病毒血癥使血小板破壞增加,導致血小板代償性增加;血循環(huán)內血小板重新分布[3]。本組血小板正常符合上述機理。以往研究認為粒細胞減少和肝功轉氨酶及心肌酶值之間無關聯(lián)[2]。本組資料僅1例伴肝功能輕度損害(2%),均無腎功能及心肌損害,亦證實了這一點。
粒細胞數(shù)量隨著感染的控制而增加,但恢復至正常的時間因個體差異而不同。13例中性粒細胞絕對值計數(shù)<0.5×109/L,這一數(shù)值被認為是容易導致嚴重甚至危及生命的感染的危險因素,又稱為粒細胞缺乏癥,而這些病例均在用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1~2次后升至正常范圍,經過住院期間治療觀察,未見有嚴重感染發(fā)生。本組所有病例均在2周內完全恢復,提示副流感病毒感染所致粒細胞減少預后良好。
[1]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第7版.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1785).
[2]周立萍,鞠秀麗.感染相關性中性粒細胞減少患兒的常見特點分析.新醫(yī)學,2011,42(2):96-99.
[3]孫麗娟,董九偉.兒童感染致繼發(fā)性血小板增多癥168例分析.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0(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