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睿 陳衛(wèi)剛 劉芳 韓巖智 阮開學 張寧
肝硬化患者大約80%出現(xiàn)糖耐量異常,20%~30%患者直接發(fā)展為肝源性糖尿病(Hepatogenous diabetes,HD)。HD是指繼發(fā)于肝實質損害的糖尿病,臨床表現(xiàn)以高血糖,葡萄糖耐量減低為特征[1]。本文回顧性分析石河子大學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2008~2012年收治的41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臨床資料,并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篩選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本院出院診斷為乙型或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共159例。診斷為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患者共41例,平均年齡54.4歲,其中男31例,女10例。肝功能評價:Child分級A級10例,B級23例,C級8例。肝硬化并發(fā)癥(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肝腎綜合征、自發(fā)性腹膜炎、肝癌)者15例。
1.2 肝源性糖尿病的納入標準 肝源性糖尿病診斷標準為[2,3]:①肝病史發(fā)生于糖尿病史之前。②既往無糖尿病史及糖尿病家族史。③有明確肝損害證據(jù)。④糖尿病診斷符合WHO標準。⑤血糖和糖耐量的好轉與惡化與肝功能改變一致(并非一定呈正相關)。⑥糖尿病并發(fā)癥少見。⑦排除垂體、胰腺、腎上腺、甲狀腺、血色病等疾病所致的繼發(fā)性高血糖。⑧排除利尿劑、糖皮質激素、降壓藥、避孕藥等藥物及逆向影響葡萄糖代謝的因素,如肥胖、營養(yǎng)不良等引起的糖代謝紊亂。
1.3 血糖輕、中、重分級 空腹血糖增高分為輕、中、重度,7.8 mmol/L≤輕度≤11.1 mmol/L,11.2 mmol/L≤中度≤14.9 mmol/L,重度≥15 mmol/L。本組病例顯示:Child A級血糖輕度增高者8例,中度增高2例,Child B級血糖輕度增高者17例,中度增高者6例,Child C級血糖輕度增高者2例,中度增高2例,重度增高者4例(其中重度有一例有明顯三多一少癥狀,均無明顯急慢性并發(fā)癥)。
2.1 2008~2012年本院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的發(fā)生率為25.79%。
2.2 治療方法 血糖輕度升高、無肝硬化并發(fā)癥的患者給予低鹽、糖尿病飲食,及保肝對癥處理,部分患者采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拜唐平)控制餐后血糖劑;肝功能受損嚴重或存在嚴重的并發(fā)癥的血糖中、重度升高患者,積極的保肝、退黃、對癥支持和處理并發(fā)癥基礎上,據(jù)所監(jiān)測血糖予以短效或超短效胰島素治療。
2.3 病情轉歸 41例患者中22例肝功能逐漸好轉,逐步控制到血糖正常水平,14例血糖下降至7.0~11.1 mmol/L,5例病故。其中3例死于上消化道出血,1例死于肝性腦病,1例死于肝腎綜合征。
肝臟既是三大物質合成及分解的重要場所,也是激素分解代謝的主要場所。因此,肝臟疾病導致糖代謝紊亂時可表現(xiàn)為糖尿病。研究顯示,肝纖維化和門體分流是引起糖耐量損害的重要原因,胰島素抵抗和血漿胰島素水平升高是肝源性糖尿病的主要特征[4]。
HD的發(fā)病機制可歸結為以下幾點:①胰島素抵抗及分泌不足。肝硬化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大量肝細胞壞死,造成胰島素受體濃度或親合力下降,從而影響靶細胞與胰島素結合[5];同時,細胞內細胞器損害導致胰島素受體構象改變,其活性降低。肝硬化時肝臟清除胰島素減少、門-體分流導致高胰島素血癥,產(chǎn)生胰島素抵抗。目前認為HD與胰島素抵抗、胰島素分泌不足均有關系[6]。②肝功能受損。正常情況下,肝臟通過合成肝糖原、抑制糖異生穩(wěn)定血糖。肝硬化時影響葡萄糖磷酸化及糖原的合成,并影響葡萄糖的利用轉化,導致血糖升高。③門脈高壓側支循環(huán)開放。門脈高壓可導致門-體側支循環(huán)開放,出現(xiàn)肝葡萄糖“逃逸現(xiàn)象”;同時,循環(huán)開放使胰島素不通過肝臟直接進入體循環(huán),影響了肝臟對胰島素的滅活。④營養(yǎng)物質及鉀、鋅缺乏。缺鉀、缺鋅可使胰島β細胞變性而致糖耐量減低。
肝炎病毒是一種親肝、泛嗜性的病毒。肝炎病毒在造成肝臟損傷的同時其免疫復合物或毒物可損害胰島β細胞使其功能減弱,研究表明乙型肝炎病毒蛋白可能與胰島素受體蛋白在同一位點存在,并使受體構象改變;造成胰島素與其受體的親和力降低。反復肝炎活動,促進肝纖維化的進展,肝細胞數(shù)量減少,肝功能進行性損害,靶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下降,產(chǎn)生胰島素抵抗,最終導致糖代謝異常[7]。陸立等[8]在電鏡下觀察了12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胰腺組織切片,發(fā)現(xiàn)胰島濾泡細胞,α和β細胞均有所改變,并伴有病毒顆粒存在。提示DNA陽性可能會導致胰島β細胞不能分泌成熟胰島素,而分泌更多的“假性胰島素”。另有研究發(fā)現(xiàn)[9],40歲或以上HCV患者發(fā)生糖尿病的幾率比同齡未合并HCV患者高三倍,Romero等[10]證實通過清除HCV-RNA可促進患者胰島素敏感度增加,抗病毒治療后患者的葡萄糖耐量得到改善[11]。
肝硬化患者約80%出現(xiàn)糖耐量異常,20% ~30%患者直接發(fā)展為肝源性糖尿病,本研究結果與報告相符,且血糖升高以輕、中度增高為主,糖尿病三多一少癥狀不典型,糖尿病急慢性并發(fā)癥較少。血糖增高程度與肝損壞程度呈正相關,隨著肝功能改善,血糖降低。
肝源性糖尿病的治療應積極治療原發(fā)病。做到飲食規(guī)律,嚴格控制攝入量,可采取少食多餐的方式。必要時加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控制餐后血糖,而磺脲類、雙胍類降糖藥原則上禁用,以免加重肝損傷或造成乳酸酸中毒。胰島素是血糖中度、重度升高時的首選藥物。嚴格限酒,避免加重肝臟損傷。血糖控制多采用李莉等[12]提出的標準:空腹血糖6.7~9.0 mmol/L;餐后2 h血糖6.7~12.0 mmol/L;糖化血紅蛋白7.0%~9.0%。胰島素用量及劑型的選擇應根據(jù)肝功能狀況做具體評價,經(jīng)胰島素治療后,絕大多數(shù)患者高糖血癥能很快得到控制,并阻止肝細胞損害的進一步發(fā)展[13]。但肝硬化時糖元合成障礙,儲存分解能力下降,血糖控制不易過低,以免發(fā)生低血糖。對于肝功能損傷嚴重而血糖明顯升高的患者應盡早使用胰島素。因肝糖原儲備功能障礙,血糖波動大,不易掌握胰島素用量,應選用代謝較快的短效或超短效人胰島素,并密切監(jiān)測血糖。
肝源性糖尿病的預后較好,急慢性并發(fā)癥較少,其死亡原因多為原發(fā)肝病。因此,原發(fā)肝病的積極治療將有利于糾正高血糖狀態(tài);同時,對肝源性糖尿病的及時診斷及治療也有利于原發(fā)肝病恢復和預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1] Sibley SD,Palmer JP,Hirseh IB,et al.Visceral obesity,hepatic lipase activity,and dyslipidemia in type 1 diabetes.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3,88(7):3379-3384.
[2] 高壽征.病毒性肝炎防治研究.第1版.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312.
[3] 張霞,沈鼎明.肝源性糖尿病的研究進展.中華肝臟病雜志,2002,10(6):77-79.
[4] 許曼音.糖尿病學.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3:638-663.
[5] 黃海濱,陳建榮,俞智華.肝硬化并發(fā)肝源性糖尿病臨床特點分析.實用肝臟病雜志,2013,16(2):163-164.
[6] Uchida J,Iwai T,Machida Y,et al.Insulin resistance and insulin secretion in renal transplant recipients with hepatitis C.Transplant Proc,2013,45(4):1540-1543.
[7] 蘇英,郭長青,高鵬,等.HCV所致慢性肝病中肝源性糖尿病的發(fā)生率與血糖水平.鄭州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2,47(3):420-422.
[8] 陸立,時德仁,周燕,等.胰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其糖尿病的關系.臨床軍醫(yī)雜志,2001,29(2):71.
[9] Mehta SH,Brancati FL,Sulkowski MS,et al.Prevalence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mong persons with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Hepatology,2001,33(6):1554.
[10] Romero-Gómez M,Del Mar Viloria M,Andrade RJ,et al.Insulin resistance impairs sustained response rate to peginterferon plus ribavirin in chronic hepatitis C patients.Gastroenterology,2005,128(3):636-641.
[11] Konrad T,Zeuzem S,Vicini P,et al.Evaluation of factors controlling glucose tolerance in patients with HCV infection before and after 4 months therapy with interferon-alpha.Eur J Clin Invest,2000,30(2):111-121.
[12] 李莉,成軍,紀冬.肝源性糖尿病的治療研究進展.世界華人消化雜 志,2004,12(7):1659-1662.
[13] 徐云珍,鄭雯婕.126例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臨床分析.中國醫(yī)藥科學,2011,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