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珞
對古今中外文學精華的廣采博收與融會貫通,鑄就了莫言作品深沉厚重、氣勢磅礴卻又色彩斑斕、富含時代氣息的特點,使他成為了中國文壇,乃至世界文壇獨樹一幟的著名作家。莫言圓了中國人的文學夢想,圓了中國文學人的諾獎夢想。在當代社會文學處境尷尬的環(huán)境下,他的成功重新燃起我們對純文學的狂熱與希望。
磨光門檻的讀書狂
莫言自小對書就很癡迷,書籍成為那個文化生活匱乏的年代里,少年莫言最好的伙伴。莫言直到現(xiàn)在還記得一個很鮮活的例子。他說,“我們家實際上都愛看書,二哥也是個書迷。我們家原來有一條門檻,當時農(nóng)村沒有電,只有一盞小煤油燈。每天晚上這個煤油燈的火苗真是像一個黃豆一樣那么小,我母親在鍋灶上做飯,我們就利用這點機會,我就一腳踏在門檻上看書。踏了幾年之后,那個門檻竟然被我們弟兄兩個給踏得明顯的凹下去一塊?!?/p>
至于為什么會如此癡迷于書本,莫言坦言,與那個時代有關(guān),沒有文化生活,就覺得這個東西能把你抓住?!澳菚r候書非常少,一個村子里幾本書了如指掌。為了看書,也想盡了一切的辦法,提前拿著自己僅有的幾本書去跟人家交換。人家不感興趣,就幫人家干活,幫人家推磨、割麥子,換來閱讀人家家里藏書的權(quán)利,后來附近十幾個村莊的書都看完了?!标P(guān)于讀書,在莫言的身上有很多故事,大家津津樂道的一個就是莫言能背新華字典?!昂髞韺嵲跊]書看了,就看新華字典,看新華字典也覺得蠻有意思的,以至于說倒背如流,那是太夸張了,那不可能。就是讀得很熟,有時候甚至把新華字典的錯誤都可以找出來?!蹦哉f。
素材解讀
任何成功,應該都是可以找到它的理由。一個孩子,愿意用一天的辛苦勞動,來換取一次閱讀書本的權(quán)利,這是一件多么令人感動與震撼的事情??!有了這種極致的熱愛,有了這種滴水穿石的恒心,還有什么事情不能成功呢?
適用考題
熱愛、追求、人生路上、童年的記憶、不會忘記、與書為伴、我也行。
把作品放在高粱地里
提起莫言,人們首先想到的可能是電影《紅高粱》里那些色彩鮮艷的畫面和黃土地上張揚的生命力,那里就是莫言的高密東北鄉(xiāng)。高密不僅僅是莫言地理意義上的家鄉(xiāng),更是他幾十年來在文學創(chuàng)作道路上一直苦心構(gòu)筑的文學故鄉(xiāng)。
他說,20多年前,當我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農(nóng)民在高密東北鄉(xiāng)貧瘠的土地上辛勤勞作時,我對那塊土地充滿了刻骨的仇恨。它耗干了祖先們的血汗,也正在消耗著我的生命。一切都看厭了,那些低矮、破舊的草屋,那條干涸的河流……所以,1976年2月16日當他爬上裝運新兵的卡車時,連頭也沒回,感到自己如一只飛出了牢籠的鳥??僧斊囃T谝粋€離高密東北鄉(xiāng)只有二百華里的軍營,帶兵的人說到了目的地時,他才感到深深的失望。兩年后,他重新踏上故鄉(xiāng),看到滿身塵土、滿頭麥芒、眼睛紅腫的母親艱難地挪動著小腳從打麥場上迎著自己走來時,眼睛里頓時飽含淚水。那時候,他隱隱約約地感覺到了故鄉(xiāng)對一個人的制約。莫言說,我生于斯,長于斯,我最早的作品,都是以這塊土地,以我的經(jīng)歷,甚至小說中的很多原型都是我的左鄰右舍。所以,沒有這塊土地,沒有父老鄉(xiāng)親,就沒有我這個作家。
素材解讀
在莫言的作品中,家人鄉(xiāng)鄰,鄉(xiāng)村的池塘,都成了他信手拈來的寫作素材。正是這種深深植根于農(nóng)村的精神,讓莫言的作品有了更多的生活氣息。他的成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養(yǎng)育我們成長的家園,往往是生活與事業(yè)的力量源泉。
適用考題
家園、根本、精神、成長、生命的清泉、土地、一起前行。
我沒有權(quán)利代表中國文學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后,莫言在家鄉(xiāng)接受了《大眾日報》等媒體的采訪。采訪中他絲毫不著大師的痕跡,讓在場所有人充分感受到文學的魅力,感受到山東人的樸實。對所有記者,莫言有問必答,從不拒絕,內(nèi)心一如既往地平靜,表現(xiàn)出來的謙虛讓記者們很是感動。當有記者問到,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后下一步干什么時,莫言隨和地回答說:“該干么干么!”引得大家不由會心一笑。在高密,莫言就是一個普通人。朋友們說,“他給人的感覺平易近人,穿著也樸實,夏天破衣爛衫,冬天棉褲棉襖,現(xiàn)在回來還趕農(nóng)村的大集。”
莫言獲獎,是中國當代文學進入世界主流社會視野的一個重大文化事件。莫言自己卻認為,獲獎有作用,但不能高估。有時候,他會說自己是個寫小說的,他甚至不太愿意用小說家這樣的字眼。他的謙虛不是表象,更非偽裝,只有對自己、對他人有充分認識和了解的作家,才會有這樣謙和又自信的胸懷?!笆罒o英雄,遂使豎子成名?!蹦哉f,“我是一個中國作家,我的文學是中國文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個人得諾貝爾文學獎,但是我覺得我沒有權(quán)利代表中國文學。”從30年前的文學青年,一步步走到今天,他經(jīng)常提醒自己,一定要高度地保持頭腦冷靜,應該對別的作家、別人的作品持有尊敬的態(tài)度。
素材解讀
與歷史上那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相比,莫言更像是一個普通人。他的那份謙虛,那份淡然,那份鄰家大叔的感覺,令人油然生出幾分敬意。這種謙和的個性,也正是他與眾不同的人格魅力之所在。莫言就是莫言,成功了,依然還是那么謙遜隨和。
適用考題
謙虛、美德、變化、尊敬、我很平凡、胸懷、清醒。
用故事吸引世界
山東高密,到處都是講故事的人。莫言回憶說,“在我們鄉(xiāng)村的廣場上,在我們的集市上,在寒冬臘月生產(chǎn)隊喂牛、喂馬的飼養(yǎng)棚里,我們都可以聽各種各樣的說書人,給我們講述古今中外的故事。我聽了這樣的故事,回家對我的父親母親講,對我的哥哥姐姐講。他們剛開始對我的這種講述非常反感,但是很快他們會被我的這種講述吸引。我母親后來也對我網(wǎng)開一面,允許我在集市上聽人說書,允許我到別的村莊聽村子里的人講故事。回來以后,晚上面對很小的油燈,她做棉衣的時候,我在旁邊講我聽到的故事。時候我記不全了,我就開始編造,當然我編造可能編得還不錯,以至于我很小的時候也成了一個說書人?!?/p>
這些孩童時的經(jīng)歷,成了他后來文學寫作的源頭。莫言自己也說,“我后來從事文學寫作,寫小說,寫劇本,可能就是從給我母親講故事開始的。”從上世紀80年代發(fā)表作品以來,雖然從莫言文章的風格上可以看到作家馬爾克斯和??思{的影子,看到所有文學前輩和他的個人思考,但莫言筆下的故事,幾乎都是來自他生活的山東高密,諾貝爾文學獎評委之一、瑞典漢學家馬悅評價說,“莫言是一位很好的作家,他的作品十分有想象力和幽默感,他很善于講故事?!?/p>
素材解讀
聽故事有趣,要學會講故事卻不容易;在講故事的過程中,能夠編得宛如親歷,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意思的是,莫言編的故事不僅讓中國人喜歡,還能吸引世界讀者的眼光,那便真是一種能力了。沒有長年的積累,顯然是無法達到這種境界的。
適用考題
學與做、堅持、過去與現(xiàn)在、興趣、習慣、鼓勵、個性。
不會離開這個國家
10月11日19時,瑞典文學院宣布,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為中國作家莫言,莫言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莫言原名管謨業(yè),1955年生于山東高密,1981年開始創(chuàng)作。其作品深受魔幻現(xiàn)實主義影響,代表作有《紅高粱》、《豐乳肥臀》等,其中《蛙》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莫言說,作家跟故鄉(xiāng)的關(guān)系,實際上跟很多人都是一樣的。你在這個土地上的時候,你感覺不到它跟你有多密切的聯(lián)系。一旦當你離開了這個地方,你就會產(chǎn)生一種魂牽夢繞的感受。當然對于作家來講,這種感覺更為強烈,尤其是像我這樣以鄉(xiāng)土為主要風格的作家。當有記者問及是否獲獎后會遷居海外時,莫言直截了當?shù)鼗卮穑何译x開國家干嗎,我連高密都不想離開,我就想待在高密這個地方,因為這個地方生我養(yǎng)我,我熟悉這個地方,這里的食物特別適合我,所以我不會離開這個地方。誰愿意走就走,誰不愿意走也不要強迫人家走。我們過去一句話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是孔夫子的教訓。我覺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對的,己之所欲強施于人就對了嗎?你覺得這件事情非常好,你就覺得羊肉特別好吃,你逼著一個不吃羊肉的人吃羊肉,對嗎?其實每個人都有選擇的自由。
素材解讀
成功的理由,或許各有各的不同。然而我們沒想到,在莫言心中,最讓他魂牽夢繞的竟然是自己的那片故土。正是這種愛,讓他不假思索地說出了“我不會離開這個地方”這樣溫暖的話語。
適用考題
我的祖國、選擇、做我自己、愛、依戀、家鄉(xiāng)、堅守。
成功不在寫作上
莫言早已是名人,可從不嫌棄只有小學二年級文化水平的妻子杜勤蘭,女兒管笑笑更是莫言的最愛。莫言曾說,他最大的成功,不是寫出很多名篇,而是有一個幸福的家庭。1995年,13歲半的笑笑和母親離開山東,隨莫言來到北京生活。這一年的莫言,正處于構(gòu)思長篇小說《豐乳肥臀》的關(guān)鍵時期,妻子的到來,剛好可以照顧他從前單身居住缺少規(guī)律的生活。而女兒笑笑此時則已長成一個漸漸褪去天真的大孩子,在北大附中初二年級插班上學。
在笑笑的印象里,父親對自己的疼愛和關(guān)切跟天下每一個父親對女兒的愛是一樣的。有所不同的是,父親更多的卻是不事張揚、默默無言的關(guān)愛。笑笑讀高一那年,一天中午,突然下起了大雨。早上上學時天還很晴朗,笑笑沒有帶傘,中午到食堂吃飯時才暗暗叫苦,這雨總也不停,下午可怎么回家?然而回到教室卻意外發(fā)現(xiàn)課桌上放著一把嶄新的傘。同學們羨慕地告訴她:“笑笑,你真幸福,剛才是你老爸來給你送的傘!”一股暖流涌上笑笑的心頭。打著傘回到家看著父親俯身爬格子的背影,笑笑只感到父親的愛沉甸甸。從學校到爸爸上班的魏公村有四站多路,而爸爸一路在風雨中奔波,為的就是給自己送一把傘!
素材解讀
幸福的方式也許有很多種,但有一種幸福一定是最美好的,那就是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試想,如果你的事業(yè)沒有成功,還有一個幸福的家庭,或許你還是幸福的;如果你沒有幸福的家庭,事業(yè)再輝煌,那又有誰來分享你的快樂呢?莫言的魅力,不僅表現(xiàn)在文學作品上,更表現(xiàn)在情感之中。
適用考題
最美、幸福、風景、芬芳、真情、暖流、微笑、父愛。
貼著底層生活
在獲得諾貝爾獎之前,莫言曾經(jīng)說過,文壇就好像池塘一樣,其中有很多種魚,每種魚都有自己最適合活動的深度和區(qū)域,每個水域和深度之中,也必然會有最適合某類魚食用的食物。文壇亦如此。各個不同層次的作家都有自己各自不同的追求和理想,不能說哪個好哪個不好,有的人追求暢銷、追求流行,只要不犯法,不傷害他人,那就無可指責。
有記者問莫言,您覺得您是處于哪個水域哪個深度的“魚”?莫言說,我相對來說還是在比較底層的,沉得比較深的,但我不是大魚,只是那種喜歡貼著底層生活的魚。他認為,最近10年來文壇反而是沉下來了,有的人在悄悄地寫作。而認為文壇是“浮躁”的這樣的判斷,其實僅僅是看到了表面的現(xiàn)象。這么大的一個社會,不能因為一個作家的某種行為,就來判斷整體都是浮躁的。他說,現(xiàn)在那么多刊物,看一看《人民文學》,看一看《收獲》,實際上會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中短篇小說的質(zhì)量比起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中短篇小說質(zhì)量已經(jīng)提高很多。很多年輕作者出手不凡,他們創(chuàng)作中短篇小說的水平,已經(jīng)完全達到了跟世界范圍內(nèi)的作家、跟世界文學相對話的程度。我經(jīng)常看《人民文學》和《收獲》,每一期都能發(fā)現(xiàn)相當不錯的作品。
素材解讀
一個形象的比喻,折射出的正是文學路上形形色色的人物。生活在這個浮躁的年代,寫出來的作品大概也脫離不了浮躁的氣息。正因為明白了這點,莫言愿意讓自己做一條“貼著底層生活的魚”。這種靜得下來的個性,不失為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
適用考題
低調(diào)、走自己的種、流行、靜、態(tài)度、生活的方式、有一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