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莎莎
【摘要】戲曲是中華民族獨特的藝術形式,是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戲曲重建是一項浩大而有意義的工程,需要各級學校積極配合,教育培養(yǎng)更多的戲曲觀眾。
【關鍵詞】戲曲重建;人文教育;普及化;藝術感知力
戲曲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承載著豐厚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思想。當今社會愈來愈多元化、國際化,各種流行元素沖擊著人們的感官。絢爛多姿的多元文藝使得傳統(tǒng)的戲曲藝術和現(xiàn)代人的生活拉開了距離。但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生命之根,關系著民族的興衰存亡。在這一前提下,一些政府部門、文藝單位、專家學者乃至普通大眾都開始意識到重建戲曲藝術對民族文化薪火相傳的重要性,并為之積極開展各項工作。對于教育部門而言,重建戲曲就要落實到培養(yǎng)觀眾這一點上來。
一、培養(yǎng)藝術感知力是戲曲欣賞普及化的關鍵
作為世界上最為古老的三大劇種(古希臘戲劇、印度梵劇、中國戲曲)之中唯一流傳至今的中國戲曲仍未失去自身的藝術魅力,在舞臺上仍然兼具眾美,生機盎然。戲曲的綜合性、程式性、虛擬性的基本特征,包含了中華文化所滋養(yǎng)生發(fā)的獨特的審美意蘊,具有深遠悠長的寫意性美。重建中國戲曲,針對觀眾而言,必須提高國人對于傳統(tǒng)藝術的鑒賞力,重塑觀眾對于虛擬寫意的藝術觀和審美觀,繼而培養(yǎng)起觀眾對這一古老而優(yōu)美的藝術樣式的興趣和熱愛。
重塑觀眾的藝術觀和審美觀,一朝一夕不可完成,須是從小培養(yǎng),自幼熏染。問及現(xiàn)在的年輕人,大多對戲曲看不懂,聽不明白。究其原因,在于中國戲曲獨特的藝術性而導致的“艱奧的美”,欣賞這種美,需要日積月累戲曲文化知識,熟知戲曲中綜合性的手法,程式化的技巧和虛擬化的含義。對一種藝術的鑒賞力是需要通過培養(yǎng)而練就的。正如蔣錫武先生談到京劇時所說的那樣:“一個民族的欣賞水平的保持、提高,是需要有相應的‘艱奧的美的藝術來維系,來促成的。西方人說:‘欣賞藝術,就是欣賞困難的克服。不能去克服欣賞困難,何來欣賞水平的提高?因此,我們要保持京劇的‘艱奧的美的特性,除了作為民族藝術之精髓的京劇自身的意義外,同時也具有重建民族的藝術感知能力的意義。我們這個民族,既需要京劇的大藝術家,同時也需要京劇的大鑒賞家。”這句話恰好對應著重建中國戲曲對于觀眾的要求。因此,培養(yǎng)孩子對戲曲藝術的感知欣賞能力,是重建中國戲曲的希望。
二、戲曲的普及化教育應從小抓起、循序漸進
我國現(xiàn)階段從幼兒教育到成人教育,戲曲的普及欣賞實在是微乎其微,基本上都是浮光掠影、蜻蜓點水,無法觸碰到戲曲藝術博大精深的真諦。但也有極個別對戲曲藝術特別重視的教育部門,對孩子在戲曲藝術的教育上付出努力,卓見成效。如廣東省育才幼兒院二院的“走近粵劇”系列音樂綜合活動,“(幼兒在其中)獲得的不僅是關于粵劇方面的知識與技能,更重要的是激發(fā)了學習民間音樂的興趣,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的民族精神?!苯K海門天補中學成立的“補天戲曲社”,“在當代學生中傳播戲曲知識,培養(yǎng)他們對戲曲的興趣,提高戲曲欣賞水平,乃是弘揚民族文化途徑之一?!彼麄兪嗄陥猿植恍傅呐Ω堑玫搅斯鶟h城先生的肯定與鼓勵。可見幼兒園、學校等教育部門作為戲曲藝術普及的大舞臺是大有可為的。
戲曲藝術的欣賞應該是一種普及化的教育,從教育的初期即開始,并伴隨孩子成長教育的每個階段。這就需要教育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扶持,加大戲曲教育在各個教育階段的比重。
在幼兒時期,老師可以針對孩子愛動的特點,讓他們觀看學習猴戲之類有意思的戲曲片斷,初步培養(yǎng)孩子們對戲曲的基本認知。也可以針對各地不同的地域特點,選取一些地方劇種劇目的簡單片斷,做基本的教唱。幼兒較強的模仿能力會使他們的動作唱腔都一板一眼、有模有樣,這樣就讓他們在實踐中深化了對戲曲的基本印象。進入小學,孩子們的認知能力一步步提高,這時應該有針對性的做一些簡單的戲曲知識普及。語文課上,可以選擇一些戲曲文學中優(yōu)美的套曲小令編入教材,讓孩子們明白,中國古典文學不只是唐詩宋詞的優(yōu)美,更有作為世俗文學的戲曲的繁榮;音樂課上可以讓孩子們認識戲曲的伴奏樂器,明白每一種樂器在戲曲演唱中的作用:美術課上,可以用那些活波生動的戲曲臉譜告訴孩子們戲曲的程式化美。到了中學階段,戲曲的普及化教育就要更深一層,在學生的理解范圍內適當加入戲曲程式化虛擬化動作的欣賞,讓學生明白戲曲舞臺上的各種動作的含義,可以加入戲曲片斷的欣賞和學唱,加入經(jīng)典名劇的文學性學習鑒賞。到了接受大學教育的時候,學生們對于戲曲的理解已經(jīng)到了一個比較成熟的階段,已經(jīng)可以開始用藝術的眼光審視戲曲表演的方方面面,在大學校園內增加戲曲演出的機會,放寬戲曲社團的活動空間,開辦戲曲鑒賞相關的課程,相信校園內的戲曲欣賞必將日益精雅化、專業(yè)化。
總之,培養(yǎng)對任何一種藝術門類的鑒賞能力都是在不斷的接觸中循序漸進完成的。傳統(tǒng)戲曲也不例外。從孩童時候開始的戲曲教育,一定會在孩子的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此后學校教育從戲曲文學、音樂、美術多方面的知識普及,一步步掃除欣賞戲曲“艱奧的美”的困難。成人后,中國戲曲獨特的寫意性的美已經(jīng)深入人心。相信經(jīng)歷過這樣教育的人或多或少會有一些對戲曲的鑒賞能力,可能其中的很多人還對其懷有濃厚的興趣。尚且不談這樣的教育對戲曲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性,就培養(yǎng)觀眾這一塊來說,就會樹立起一大批的真正懂得戲曲、了解戲曲的觀眾,他們對戲曲的喜愛癡迷必將推動戲曲藝術的發(fā)展,托起戲曲藝術明天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