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小莉
【摘要】人生中不可避免的逆境,讓我們感到挫敗、失落,而屈原、司馬遷、陶淵明、李白等眾多歷史文人展示給了我們不同的逆境人生,在給我們帶來不同啟示的同時也讓我們堅定了逆境當中的人生信念。
【關(guān)鍵詞】屈原;司馬遷;陶淵明;李白;逆境;英雄;啟示
一、對逆境的認識
逆境是人生中不順利的境遇,在這種環(huán)境中,希望消失殆盡,目標渺遠無期,無論是維持生存或是成就事業(yè),總是讓人感到困難重重、疑惑重重?!?/p>
古往今來,逆境成就的英雄不計其數(shù),他們積極應(yīng)對困難和挑戰(zhàn),在逆境人生中尋求自我救贖之路的同時給我們帶來了不同的啟示與感動。
二、古代文人四類不同的逆境人生:
1、忠君愛國、以死明志——屈原
據(jù)《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記載,屈原曾任楚懷王左徒,他“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讓令”,深得楚懷王信任。上官大夫靳尚因妒忌而在懷王面前誣陷屈原,懷王由此“怒而疏屈平”。此后,楚國一再見欺于秦國,屈原曾諫請懷王不要往秦國和秦王相會,未被采納。楚懷王死于秦后,頃襄王即位,屈原再次受到令尹子蘭和上官大夫靳尚的讒害,被頃襄王放逐。終投汩羅江而死。
屈原一生兩次漂蕩在外,第一次是遭到楚懷王疏遠之后,自己主動離開郢都到了漢北;第二次是被頃襄王放逐到江南。在長期的流放生活中,屈原積聚了深厚的悲痛和思念之情,也始終對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充滿了信心與希望。他的一生是堅貞不屈的悲劇性的一生,《離騷》、《九歌》、《天問》等一系列作品,都印證著他的心跡,讓我們更真切的看到了他的“美政”理想和報國之志。
“和則留,不和則去”,本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士人崇尚的自由法則,屈原也完全可以選擇更好的去處,但他不管是在郢都任職還是被疏遠放逐,始終對自己的國家有一份堅守。
生在亂世中的屈原,作為楚王的同姓貴族和士大夫,當國都被攻破,自己的宗廟和國家都已萬劫不復(fù)之時,他選擇了隨這一切一同歸去來作為生命的終結(jié)。投江自盡,這種方式慘烈而決絕,雖有許多的無奈和失望,但他殉國明志的激烈之舉換來了流芳百世,贏得了后人對他的景仰。他砥礪不懈、特立獨行的節(jié)操,在逆境中敢于堅持真理、反抗黑暗的精神得到了后世的廣泛認同。他憂憤深廣的愛國情懷,為了理想而頑強不屈地對現(xiàn)實進行批判的精神,早已突破了儒家明哲保身、溫柔敦厚的處世原則,為中國文化增添了一股深沉剛烈之氣,培養(yǎng)了中國士人主動承擔的勇氣。
2、發(fā)憤著書、修史明志——司馬遷
司馬遷生長于史官家庭,受到了良好的傳統(tǒng)文化熏陶,同時任太史令的父親司馬談把修史作為一生神圣的使命和追求,也帶給了司馬遷直接的影響和啟示??上涓笁阎疚闯昃团c世長辭,臨終之前他把修史的希望寄托在了兒子身上,希望他能擔此重任,完成自己未競的事業(yè)。面對歷史和父親托付下來“五百年一人”的神圣使命,司馬遷表明了“小子何敢讓焉”的堅定態(tài)度。
廣泛的閱讀、豐富的漫游經(jīng)歷及父親的重托堅定了司馬遷著書修史的決心,他把修史看作是“載明圣盛德”、“述功臣世家賢大夫之業(yè)”,他認真總結(jié)書寫歷史,此時的司馬遷也只是位普通的史官,著書修史是他一種潤色鴻業(yè)的自覺行動。
但事與愿違,正當司馬遷全身心投入到實現(xiàn)宏偉抱負之中時,李陵之禍成了他人生中最大的轉(zhuǎn)折。面臨災(zāi)難,他可以選擇伏法受誅,了結(jié)一生,但這樣著書修史會停止,父親的囑托也將成為幻影,他不能死;他還可以用錢贖命,但“家貧,財賂不足以自贖,交游莫救,左右親近不為壹言”,也因此,他看清了人心冷暖、世態(tài)炎涼;在絕望中,他選擇了宮刑,經(jīng)歷了人生中最殘酷粗暴的身體摧殘和精神踐踏。至此,他的身份轉(zhuǎn)換,成了一個另類的文化人,沒有人再與他為伍;他終生蒙羞,在《報任安書》里他說道:“禍莫僭于欲利,悲莫痛于傷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詬莫大于宮刑”,宮刑后的恥辱與他的生命相伴;在才命相違之下,司馬遷以更冷峻的眼光審視現(xiàn)實、以更尖銳的筆端修史著書?!疤旖荡笕斡谒谷恕?,面對神圣的使命和重大的囑托,他寧可受辱也決不輕生,在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路上堅定了生存信念與人格理想,也超越了儒家思想中傳統(tǒng)的殉道精神和見辱則死的消極怠世的觀念,靠著堅韌不屈鑄就了一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記》,同時堅守在逆境中的太史公憑借著《史記》激揚的文字獲得了新生。
3、歸隱山野、淡薄明志——陶淵明
歷朝歷代,一個特殊的群體游離于政治權(quán)力中心之外,他們與統(tǒng)治階級抗爭、以不合作的態(tài)度捍衛(wèi)著自我人格的獨立和精神的自由,在他們身上保存了許多美好的人性和崇高的人格理想,這就是隱士,《南史·隱逸傳上》謂其“行吟山澤,皆用宇宙而成心,借風(fēng)云以為氣”。當他們在人生受挫、官場失意等種種不如意的時候,他們選擇了另一種人生境界——歸隱山野,這也是歷代文人在逆境中尋求解脫認為最好且選擇最多的方式之一。
縱觀歷代的眾多隱士,隱得最徹底、最自然的一位當屬東晉時期的陶淵明。二十九歲懷著“兼濟天下”的雄心壯志入仕,想要實現(xiàn)人生的一番大作為,但由于門閥制度的存在,庶族寒門出生的陶淵明,其理想難以化為現(xiàn)實。陶淵明一生,終其仕途,也只做了一些祭酒、參軍、縣丞一類的小官,不僅壯志宏愿無法施展,還不得不茍合取舍、降志辱身與一些官場人物周旋。在經(jīng)歷幾番入仕歸隱之后,最終因“不為五斗米折腰”而堅定了歸隱的決心,徹底結(jié)束了仕途的努力與曾經(jīng)的彷徨。
陶淵明在“兼濟天下”的人生路上失意后,最終走上了“獨善其身”的坦途,在找準人生最準確的定位后發(fā)出了“久在樊籠里,復(fù)得返自然”的感慨。他在無人事纏身、無競逐、無虛偽的環(huán)境中過著一種自耕自足、恬淡平和的生活。我們從他創(chuàng)作的眾多田園詩中看到了他的寧靜致遠、淡泊明志以及極力追求的真誠淳樸、沖淡平和的人生理想狀態(tài),陶淵明也成為我國“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陶淵明是中國士大夫精神上的一個歸宿,許多仕大夫在仕途失意或厭倦官場的時候,往往會回歸到陶淵明,從他身上借以安慰自己,并尋求新的人生價值。白居易、蘇軾、歐陽修、陸游等等莫不如此。于是“不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國土大夫的一個精神堡壘,用以保護自己出處選擇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們心目中高尚的藝術(shù)境地。
當然,較之風(fēng)風(fēng)光光出相入仕的執(zhí)政者,在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下,隱士畢竟是無奈的人生選擇——雖然這無奈是一種退避軟弱,但也是一種境界,一種蒼涼自得、清涼靜寂、柔中帶剛的境界,一種心止如水、悲涼蕭疏其實又超脫有為的境界,一種寧為另類、不做敗類的境界,一種沽身自好、難得糊涂甚至可說大智若愚的境界。
4、不屈己、不干人——李白
盛唐時期,富庶繁榮的社會景象和文化氛圍孕育了李白這位天才詩人壯闊的胸襟和不羈的氣質(zhì),他在詩歌中更多呈現(xiàn)出的是一種自信獨立的人格、豪放灑脫的氣度和自由創(chuàng)造的浪漫情懷。同時,盛唐士人大多還具有積極入仕、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李白也懷揣著“濟蒼生”、“安社稷”的強烈愿望在求仕路上孜孜以求。但他看不起白首死章句的儒生;也不愿從軍邊塞博取功名;他始終幻想著“平交王侯”而“立抵卿相”,期望通過君臣際會、求仙訪道、結(jié)交豪雄、干謁州郡長官而平步青云,以謀臣策士的身份位登宰輔。但這種過于理想化的人生設(shè)計,導(dǎo)致了他在現(xiàn)實人生中的不斷失敗。
天寶元年,玄宗詔令:“前資官及自身有儒學(xué)博通,文辭英秀及軍謀武藝者,所在具以名薦京。”李白以極高的詩情令他“名動京師”,順理成章也在被征召之例。玄宗的征召,讓李白以為終于盼來了“揚眉吐氣、激昂青云”的一天,他無法掩飾內(nèi)心的激動與喜悅,發(fā)出了“我輩豈是蓬蒿人,仰天大笑出門去”的慨嘆,自以為此次入京可以一展“輔弼天下”的宏愿,但實質(zhì)上是“假其名而無所職”,以一些應(yīng)景之作、酬唱之詩來“歌圣德、頌太平”以博得玄宗的歡心,此時的李白郁郁不得志。而此時的玄宗早已從之前勵精圖治、任賢選能的明君變成了“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的昏饋君王,對于這樣的君王,李白希望在政治上得到重用的理想不免落空,身欲退而功未成的尷尬將他陷入了極大的矛盾與苦痛之中。同時在爾虞我詐、權(quán)貴傾軋的宮庭生活中,李白因其率真?zhèn)€性備受排擠與讒毀,他也“自知不為親近所容”,在經(jīng)歷了三年的宮庭生活后,棄官而去,再度四處漂流,過著一種無拘的生活。
“可憐一生負才華,白頭到老未功名”,仕途上的一次次受挫沒有改變李白追求自由、超脫瀟灑的初衷與理想,“不屈己、不干人”的率真?zhèn)€性使得李白在政治上失意后仍然能安然自處。豐富的漫游經(jīng)歷、壓抑的宮庭生活給李白提供了不同的生存求道空間,政治上一次次的失意沒有磨滅他的才氣、仙氣、傲氣,在追求——受挫——繼續(xù)追求的人生歷程中,在一次次的歷練與蛻變中,詩人始終堅持著自己的信仰和追求?!案F而后工”,富貴權(quán)利只是暫時的輝煌,而不朽的才華才具長久的生命,政治上的一次次的窘困激發(fā)了詩人把“不屈己、不干人”的率真?zhèn)€性融入到了詩歌創(chuàng)作中,他以更高的創(chuàng)作熱情寫出了大量想像神奇、境界壯闊、情感熾烈、風(fēng)格昂揚的優(yōu)秀詩篇,節(jié)奏和旋律或激烈鏗鏘、或飄逸灑脫,這是不可預(yù)計的情感抒發(fā),不可模仿的節(jié)奏音調(diào)。詩人“不屈己、不干人”的率真?zhèn)€性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得到了新的詮釋。
三、對逆境英雄的再認識及帶給我們的啟示
屈原、司馬遷、陶淵明、李白是眾多歷史文人的代表,他們在逆境中選擇了不同的應(yīng)對方式,或人生轉(zhuǎn)向、或以悲壯決絕的方式明志。而縱觀古今中外,逆境確實成就了眾多偉人巨子,向我們展示了不同于順境的英雄情結(jié),他們在完成自我救贖與蛻變的過程中加深了人們對英雄的認識,也給我們應(yīng)對逆境提供了種種借鑒。
逆境中的英雄情結(jié),早已積淀成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可或缺的一支,它支撐中華民族走過了一段段艱難的歷程,也奠定了中華民族崛起的基石。
不可避免的人生逆境,讓我們或彷徨、或失意、或悲傷、或消沉,但如果能正確認知逆境、坦然面對逆境、冷靜分析逆境,在對逆境英雄的謳歌和傳承中培養(yǎng)自己博大的胸懷,必能百煉成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