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子強 蔣春濤
《新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中對古詩詞鑒賞提出的要求是:“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惫诺湓姼枋侵袊幕墓鍖殻黄诺湓姼栝W耀著情感的智慧、審美的光輝,對滋潤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古典詩歌距離學生時代久遠,與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相差很大,學生對此比較陌生。教學方法上,一些老師采用“字字解釋、句句翻譯”的教學法,大大破壞了詩歌的美,使一篇篇充滿靈性的古典詩歌變得索然寡味,毫無生機,因而一些學生對古典詩歌敬而遠之。要調動學生學習古典詩歌的積極性,在“熟讀精思”的基礎上,教師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教師教得活,學生學得有味?;谏鲜銮闆r,本文對古典詩詞教學提出五點教學建議:
從執(zhí)教者的角度來說,要改變古詩詞教學中的困境,就要加強自身素質修養(yǎng),只有這樣,才能做好學生的引路人。詩歌是表現(xiàn)情感的藝術,古典詩詞多借助景物等描寫來抒發(fā)感情,時而激越時而低沉,但無論怎樣,抓住詩詞里所表現(xiàn)出的情感,是抓住詩歌內涵的關鍵所在。這種感情一旦被挖掘出來,就會形成感人肺腑、震人心魄的力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是啟發(fā)學生透過字面挖掘這些情感的引導者。在講解古典詩詞的過程中,怎樣才能讓學生通過不同的感官系統(tǒng)深刻地體味這些感情,是教師必須解決的問題。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要想感染學生,教師必須自己先進入角色,必須把自己置身在古詩詞營造的意境當中,把自己當成作者。只有這樣才能使含蓄的古詩詞在學生面前變得鮮活開放,易于理解。因此,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新課改條件下,每一位語文教師都要轉變觀念,用新課程理念開展古詩文教學。首先,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探究古詩詞的內涵。《語文新課程標準》倡導的是適合時代要求的全新學習方式,教師要堅持貫徹和落實這一教學理念,大膽放手,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尊重學生的獨特感悟,激發(fā)學習興趣,讓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其次,教師要營造平等民主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古詩文學習的過程中敢于質疑,敢于發(fā)表見解,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探究活動,不斷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再次,要加強古詩文學習方法的指導,讓學生用正確的方法學習古詩文。最后,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明確學習任務,對學生探究活動形成的結論,教師要進行總結,對課堂探究活動的積極成果要予以肯定,對學生在分析理解問題的過程中,存在的明顯錯誤,一定要明確地指出并加以糾正。
古人云:“題者,額也;目者,眼也?!币虼?,賞詩要先賞題。題目是文章的靈魂和主旨,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因此詩題蘊涵著許多的重要信息。詩題可以揭示詩歌內容,可以表露詩人心情,可以展示詩人創(chuàng)作思路。例如:讀杜甫的《春夜喜雨》時,通過品味詩歌題目,同學們明白“喜”字是這首詩的詩眼,這對于理解和把握全詩的內容和情感有重要的意義。然而,諸多考生拿到試題,常常輕視詩題,忽視對詩題的分析,從而錯失了獲取一些關鍵信息的機會,丟掉了本應得到的分數(shù)。
劉克莊有一首詩:“一片能教一段腸,可堪平砌更堆墻。飄如遷客來過嶺,墜似騷人去赴湘。亂點莓苔多莫數(shù),偶粘衣袖久猶香。東風謬掌花權柄,卻忌孤高不主張”。如果不知道詩題,學生根本讀不懂這首詩。一旦知道詩題是《落梅》,此詩就容易理解了。
詩題是詩歌鑒賞的切入點,因此,我們要有關注題目的意識,關注題目能使筆者們較快地切入文本,回答問題也更容易了。我們在抓住詩歌題目,找準“文眼”時應該注意:(1)文章的寫作背景;(2)題目小引的寫作背景介紹;(3)關注詩句中與題目相照應的詞語。
教師在教學中應讓學生反復吟誦詩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體會詩歌所表現(xiàn)的藝術美。古代詩歌大都具有節(jié)奏感鮮明,語句簡練,韻律和諧等特點。這些特點,要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誦讀去體會。作為一種訓練鑒賞的方法,吟誦詩歌應貫穿于教學的整個過程之中。
剛開始讀詩歌時,教師可以選擇與詩歌感情相對一致的民樂曲,配樂誦讀,從而激發(fā)學生對詩歌學習的興趣。古代的詩詞是有很多可以入樂的,例如:在學習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在聆聽音樂的同時來感受這首詞所包含的情感。
學生在理解詩歌總體內容的基礎上,教師可以正確的指導學生有節(jié)奏、按節(jié)拍地吟誦詩歌,體會詩歌的韻律美和詩中的特定氛圍。像《詩經(jīng)》中的四言詩和屈原的楚辭體詩歌,它們的節(jié)奏很顯然是不同的。教師應在詩歌的節(jié)奏、輕重音等方面為學生作具體示范性指導。當然,沒有必要像古人那樣各有曲調,只要在誦讀的過程中注意輕重緩急,適當可以延長某些字的讀音,有一點抑揚頓挫的情味就可以了。通過多次反復吟誦,激發(fā)學生的想象、聯(lián)想、感受,品味詩中獨特的意境。對于初學詩歌的人來說,誦讀詩歌是學習詩歌的必由之路,也是一種最有效的方式。例如:在鑒賞杜甫《登高》詩時,就要在重音、節(jié)奏、斷句等方面反復引導學生誦讀,在誦讀中把握杜詩抑揚頓挫的特點。
在誦讀詩歌訓練中,近體詩和詞中的小令,教師可先讓學生背下來,然后再吟誦,這樣有利于鑒賞的進一步展開。例如,在教學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先背誦這首小令對于鑒賞就有很積極的意義。較長一點的古體詩和中長調的詞則可以讓學生分層練習吟誦,最后應要求學生能夠背誦下來。
在鑒賞中,有時借助流行歌曲可以有效做到學生與詩人、作品的感性溝通,加強了詩詞的理解體悟。
1.例如學習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利用多媒體播放并且展示了電視劇《三國演義》的插曲《滾滾長江東逝水》,借助音樂可以體味和感受到這首詞和蘇軾的詞異曲同工的特點,同為詠史懷古,但也各有千秋。
2.當學習到蘇軾的《卜算子·缺月掛疏桐》時,可利用多媒體播放并且展示臺灣的周傳雄演唱的 《寂寞沙洲冷》。通過比較不同意境,學生知道蘇軾的詞所要傳達的是經(jīng)歷烏臺詩案之后、貶居黃州,抒發(fā)其個人幽憤寂苦之情;而周傳雄化用詞中的意境表達的卻是詠嘆愛情的緣分,人世的悲歡,在愛與愁之間的傷痛。
總之,古詩詞鑒賞一直是教學和高考的重點和難點,從高考出發(fā),以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和更加科學的教學方法去培養(yǎng)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是現(xiàn)代高中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們在中國古典詩歌教學上既要繼承前人好的傳統(tǒng)和教學方法,同時又要將一些靈活、實用的方法吸收過來,爭取在每一堂課上都有不同的表現(xiàn),讓課堂充滿生機,讓古典詩歌煥發(fā)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