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政霖
詩人余光中說:“意象是構成詩的藝術之基本條件之一?!币黄晒Φ脑娮鳎哂歇殑?chuàng)性的意象。它是詩歌美學的一個重要范疇,是構成詩歌內蘊的核心和基礎;它是意與象的互相滲透、和諧統(tǒng)一,是自然物象的心態(tài)化,內蘊了作者強烈的審美體驗。
我國古典詩詞中有很多典型的意象,每種意象在古詩詞鑒賞中都有其獨特的審美作用。古典詩詞含蓄蘊藉,言有盡而意無窮,詩人詞家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露表白,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因此,在古詩詞的教學中,從詩歌語言的基本元素——意象入手激發(fā)學生原有的積累儲備,引導學生展開積極主動的意象思維對詩歌進行個性化的鑒賞,依言成象、辨象會意,融入詩詞的意境,加深其對詩詞內容和思想的理解,進而提升審美境界及人生境界,以解決中學古典詩詞教學中存在的關鍵問題,倒也不失為一條切實而有效可行的途徑。
高中語文詩詞教學的目的,一方面是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另一方面更在于讓學生感悟詩詞中所體現的意象,感受作者的情感,從而準確把握詩詞的主題思想。從這個角度而言,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通過一定手段,了解詩詞的內涵。而在教學中最有效的手段,莫過于將學生置身于詩詞所營造的意境中,在潛移默化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作為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情境,將情境與詩詞所表達的情感相貼近,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
在詩詞鑒賞課上,運用多媒體手段,能使詩詞教學過程呈現出情景交融、聲形并茂、生動活潑的美景,不僅為學生提供認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學習中的疑難之處,再現情境,啟發(fā)學生對表象進行分析、綜合、概括,使其思維向深層發(fā)展,給課堂注入新的活力,把學生的興趣激發(fā)出來。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繪的。在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將抽象、凝煉的語言化為可作用于視覺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畫面,那么教學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虞美人》一課中,教師就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關于南唐李煜的視頻剪輯《虞美人》,讓學生在幾分鐘的影音播放中,感悟李煜絲毫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體會李煜對故國的無比深切的懷念之情?!扒∷埔唤核驏|流”的反復吟誦,更讓人感受到李煜作為階下囚,懷念往昔生活,感受現下悲苦的綿綿不絕的愁思。再如《春江花月夜》的教學中,則可通過多媒體,播放《春江花月夜》的視頻,讓學生在營造的意境中,體會富有生活氣息的清麗畫卷,創(chuàng)造性地再現江南春夜的景色,同時通過觀看視頻,感受意境中游子思婦的離別相思之苦。
多媒體直觀形象的展示,讓學生在意境中感悟,其教學效果要遠遠勝于教師按部就班的教學。
古典詩詞中,不少作品本身就是廣為流傳的千古絕唱,詩與音樂有著密不可分的必然聯(lián)系。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把復雜多變的情感與悅耳動聽的音樂溝通起來,盡可能地將古詩中的“情”化為可作用于聽覺的音律,為學生學習詩詞營造氛圍,讓學生進入狀態(tài),體會詩人的情感,把握詩詞意象。
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是首送別詩,詩人與朋友的離別情緒,完全寓于水天一色的景色之中。在教學中選用與古詩的詩意相協(xié)調的古箏樂曲,用舒緩、輕悠的旋律拔動學生的心弦,喚起他們豐富的想象,往往能很自然地將他們帶到長江之濱、黃鶴樓下,仿佛看到一代詩仙李白與老友握手話別后,一直佇立江邊,直到船帆的影子消失在天水之間的情景。又如《春江花月夜》一詩,教師在教學中,除借助多媒體播放畫面之外,還可輔之于音樂,加強其視、聽等感官形象性的刺激,讓學生感受潮來時浪涌岸灘的聲音,感受月夜潮水浩浩蕩蕩的壯麗之美。
創(chuàng)設視聽情境,能調動學生的視聽感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代替枯燥乏味的口授,營造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良好氛圍,使師生仿佛身臨其境,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古典詩歌是古代詩人靈魂和精神的袒露,與我們當代人的情感是共通共融的,探尋情感之根極易激發(fā)我們的共鳴。因此,如能針對這一特點進行解讀,就能拉近我們和古代詩人的距離,破解詩人情感的密碼,觸摸詩人的靈魂。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在理解詩詞含義的基礎上,置身于詩詞描述的環(huán)境中,以詩詞中人物的身份,感受詩詞的意境,進而把握詩詞所傳遞的情感。
如在《送友人》的學習中,教師在引導學生了解詩歌大意的基礎上,對詩歌進行擴展,讓學生分角色扮演李白、李白的友人,讓學生依據詩歌內容,在角色扮演中,感受作者不忍離別,希望遠行的人留下來的離情。青翠的山巒橫臥于北城之外,繞城的河水像一條白練汩汩東流。就在這秀麗的青山秀水之間,友人將要上路遠行了,李白與友人策馬并轡而行,送了一程又一程,已經到了城外,依然難舍難分。但送君千里,終有一別,就在這時,兩匹馬仿佛也善解人意,不愿分離,昂首向天,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馬猶如此,人何以堪!直到友人走遠了,馬的悲鳴聲,似乎仍在空中回蕩,長留在詩人心中,也伴隨著友人的萬里行程。而詩人自己,仍然立在那里,目送著友人漸漸遠去。他的腦海里,或許在重溫剛才與友人依依話別的情景,或許想起了之前和友人交往的點點滴滴。但這一切,都只能是追憶了。通過場景的設置,讓學生置身于角色之中。這種角色體驗的方式,讓學生感同身受,加深了他們對離別詩的理解,激發(fā)了他們學習的樂趣,提高了教學的效率。
要提高詩詞教學的效率,教師還應該想辦法多途徑豐富學生對詩詞中意象的認識。只有具備了豐富的意象知識,在分析詩詞時才可以做到游刃有余。
首先,教師可以通過授課的形式,將詩詞中的意象加以規(guī)整,分析不同意象所代表的含義。如在詩詞中,“柳”普遍代表送別、留戀、傷感、春天的美好;“梅”則代表著傲雪、堅強、不屈不撓、逆境等;“西風”普遍認為是落寞、惆悵、衰敗、游子思歸的象征。那么學生在了解了江水代表時光的流逝、歲月的短暫、綿長的愁苦、歷史的發(fā)展趨勢等意象后,就很容易理解《虞美人》結句“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在掌握了月亮常被詩人借用烘托情思的意象之后,對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中作者的望月懷思也很容易把握。
中國傳統(tǒng)詩歌中常用諧音取義之法。如:“柳”者,“留”也;“梨”者,“離”也;“蓮”者,“憐”也;“月”者,闕也;“槐”諧“懷”,“絲”諧“思”。 教師通過諧音教學,可以豐富學生的詩詞意象。如學生了解了“柳”與“留”的諧音關系,知道“柳”的出現常常代表著挽留之意,可以引申為詩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后,在分析《折楊柳》和《雨霖鈴》的中心思想及意象時,便可以感受到作者離別的傷感;而在學習南朝樂府的《西洲曲》時,就可以理解“蓮”代表的是“憐愛”之情,即通過蓮表達了一個女子對所愛男子的深長思念和愛情的純潔。
中國古典詩詞意象密度大、內涵豐富,一首詩一般由多個意象構成。意象群的組合,構成了詩詞的意象系統(tǒng),形成意境,它展現給讀者以豐富的情感與想象的天地,給人以豐富的審美感受,有著巨大的情感張力。
如秦觀《風流子》上片:“東風吹碧草,年華換、行客老滄州。見梅吐舊英,柳搖新綠。惱人春色,還上枝頭。寸心亂,北隨云黯黯,東逐流水悠悠。斜陽半山,暝煙兩岸,數聲橫笛,一葉扁舟?!比~由兩個意象群構成。第一個意象群由以春為底色的意象構成,東風、芳草、梅花、柳條,美麗的春景意象引起了詞人“美人遲暮”之感,透露出心靈深處“行客老滄州”的悲哀。第二個意象群由頗具思鄉(xiāng)情結和迷離凄苦色調的浮云、流水、斜陽、瞑煙、橫笛、扁舟意象組成,意象群的連綴,構成了密集感傷的意象系統(tǒng),耐人尋味。詞人被貶在遙遠的異土它鄉(xiāng),歸家無期,前程一片迷茫;而年華似水,一去不歸,詞人心中的愁思就像不盡的流水,無法斷開。半山的斜陽,兩岸的迷煙,是詞人心中迷離恍惚的反映;遠處斷斷續(xù)續(xù)的笛聲,更添幾分凄涼。那遠遠漂泊在江天上的一葉扁舟,更是詞人身世的隱喻和寫照。主體情意滲融于意象群中,使得一系列象征性的意象抹上了強烈的主觀色彩,展現了詞人苦悶的情思,深婉含蓄?!耙磺芯罢Z皆情語”,無限情懷寄入景中,達到王夫之《姜齋詩話》中所說的“情生景,景生情,哀樂之觸,榮悴之迎,互藏其宅”的境界,使詞的內涵具有動人心弦的張力。
又如杜甫的《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比娡ㄟ^對凄清的秋景的渲染描寫,抒發(fā)了詩人年邁多病、感時傷世和寄寓異鄉(xiāng)的悲苦。詩篇前四句為一個意象群,描寫登高聞見之景。作者借急風、天空、哀猿、清渚、白沙、飛鳥、無邊的落木、滾滾的長江等系列蕭瑟悲涼的意象,渲染了蕭索濃郁的秋意,情景相契,流露出詩人壯志難酬的悲哀和感慨,意境深遠雄渾。后四句為第二個意象群,抒發(fā)了詩人登高而發(fā)出的感慨。悲秋的游子,孤病登高的詩人,以及須發(fā)皆白的感觸、新停的酒杯,表明了詩人多年漂泊不定的處境,舉目無親的孤獨,痛苦之情可想而知。情因景生,憂國傷時的感情躍然紙上。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語文教學要重視閱讀。古人信奉“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種方法同樣適用于現今時代詩詞的學習,反復地閱讀有利于積累、體驗、培養(yǎng)語感。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活躍思維,激發(fā)聯(lián)想,將詩詞中描述的場景連成一個完整的事件,在周圍環(huán)境及事件的聯(lián)系之中,逐漸掌握詩詞所表達的意象,體會作者的感情。
如在《春江花月夜》的學習中,學生反復閱讀,將作者描述的景致拓印在腦海,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水、江潭、江樹這紛繁的形與景,和著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樓、月華、月明復雜的光與色,并通過與春、夜、花、人的巧妙結合,構成了一幅色美情濃斑斕迷離的春江夜月圖。在這美麗的景色之中,孤獨的游子在靜靜思念著故鄉(xiāng),美麗的景色無人共賞,也使得他愈加孤獨,愈加思歸。這樣的反復吟誦,不僅有利于學生掌握這首詩的含義,也利于學生把握作者所抒發(fā)情感的路線,加深了對本詩的理解。
意象是詩歌的基本元素,是詩歌的靈魂,把握意象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詩詞的意境、風格及作者的情感。因此,在高中語文古典詩詞教學中,我們應注重從詩詞境界著眼,從意象著手,引導學生注入閱讀的情感體驗,把握作品的意蘊,體悟詩詞優(yōu)美的意境、獨特的神韻和深邃的思想,從而提升古詩詞的鑒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