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繼永
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人民醫(yī)院口腔科,江蘇 睢寧 221200
腮腺腫瘤65例臨床分析
袁繼永
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人民醫(yī)院口腔科,江蘇 睢寧 221200
目的:目前腮腺腫瘤的臨床治療仍以手術切除為主,但不同類型的腮腺腫瘤手術方式有所不同,因此根據(jù)腫瘤病理學性質(zhì)及臨床特點選擇正確的診療方式探討,來腮腺腫瘤臨床治療方式很有裨益。方法:所有65例腮腺腫瘤患者均行手術治療,手術方式依據(jù)臨床診斷,腫瘤大小、部位和性質(zhì)而采用不同的方式,其中,行腮腺局部區(qū)域性腫瘤切除術的10例,腫瘤加腮腺淺葉切除的18例,腫瘤加腮腺全葉切除保留面神經(jīng)的20例,腫瘤加腮腺全葉切除不保留面神的8例經(jīng),腫瘤加腮腺全葉切除并根治性頸淋巴結清掃術9例。結論:所有65例腮腺腫瘤患者手術后,出現(xiàn)暫時性面癱3例,發(fā)生于腫瘤加腮腺全部切除術;涎瘺2例與皮下積液3例,發(fā)生于腫瘤加腮腺淺葉切除術。術后隨訪3~6年,復發(fā)2例,復發(fā)率3.08%,死亡1例,死亡率1.54%,大多數(shù)患者腮腺術后凹陷不明顯,術后瘢痕小。
腮腺腫瘤;手術切除;臨床分析
腮腺腫瘤(Parotid Gland tumors)是各唾液腺腫瘤中發(fā)病率最高的腺體,在涎腺的不同解剖部位中,腮腺腫瘤發(fā)生率約占80%左右。腮腺腫瘤是唾液腺組織中最常見的疾病,其中絕大多數(shù)系上皮性腫瘤,間葉組織來源的腫瘤較少見。主要表現(xiàn)為耳垂下、耳屏前區(qū)或腮腺后下部的腫塊,侵犯面神經(jīng)可引起面癱,侵犯感覺神經(jīng)可引起疼痛,一般包塊生長緩慢,腫瘤早期可有活動,晚期腫瘤與周圍組織粘連。腮腺腫瘤分為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兩種,其中良性腫瘤約占80%以上,惡性腫瘤所占比例不超過20%。目前腮腺腫瘤的臨床治療仍以手術切除為主,但不同類型的腮腺腫瘤手術方式也有所不同,因此應根據(jù)腫瘤的病理學性質(zhì)及臨床特點選擇正確的診療方式,這是減少誤診、誤治和手術并發(fā)癥的關鍵。我科從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對收治的65例腮腺腫瘤患者進行了手術切除治療,取得了滿意的臨床效果?,F(xiàn)將相關臨床資料進行回顧分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自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在我科住院治療的腮腺腫瘤患者65例,均經(jīng)組織病理學檢查證實,同一患者因同一疾病復發(fā)或轉(zhuǎn)移多次住院者按1人次計。65例腮腺腫瘤患者中,男性45例,占69.23%;女性20例,占30.77%。所有患者年齡在16~75例,平均年齡46.5歲,其中,16~20歲有7例,占10.77%;21~3O歲有5例,占7.69%;31~40歲有10例,占15.38%;41~50歲有16例,占24.63%;51~60歲有13例,占20.00%;61~70歲有10例,占15.38%;70歲以上患者4例,占6.15%,病程在15天至26年不等,平均為5.2年,其中病程在1年以下有13例,占20.00%;病程在1~5年有17例,占26.15%;病程在5~10年有15例,占23.08%;病程在10~15年有6例,占9.23%;病程在15~20年有9例,占13.85%;病程在20年以上的有5例,占7.69%。65例腮腺腫瘤患者行CT檢查,良性腫瘤有51例,占78.46%;惡性腫瘤有14例,占21.54%,良惡性腫瘤之比3.64。病理分類:良性腫瘤中以腮腺多形性腺瘤居多,共40例,占78.43%;腺淋巴瘤次之,共15例,占23.08%;肌上皮瘤6例,占9.24%;乳頭狀淋巴囊腺瘤4例,占6.15%。14例惡性腫瘤中,腺癌7例,占50.00%;惡性混合瘤4例,占28.58%;腺泡細胞癌1例,占1.54%;黏液表皮樣癌1例,占1.54%;涎腺導管癌1例,占1.54%。腫瘤直徑在2~8cm,平均為2.5cm。腫瘤位置:左腮腺38例,占58.46%;右腮腺27例,占42.54%;無雙側(cè)發(fā)病者。位于腮腺淺葉58例,占89.23%;位于腮腺深葉4例,占6.15%;侵犯腮腺深葉與淺葉3例,占4.62%。合并有高血壓20例,糖尿病9例,慢性支氣管炎5例,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3例。
1.2 治療方法 65例腮腺腫瘤患者均行手術治療,手術方式依據(jù)臨床診斷,腫瘤大小、部位和性質(zhì)采用不同的方式,其中,行腮腺局部區(qū)域性腫瘤切除術10例,腫瘤加腮腺淺葉切除18例,腫瘤加腮腺全葉切除保留面神經(jīng)20例,腫瘤加腮腺全葉切除不保留面神8例經(jīng),腫瘤加腮腺全葉切除并根治性頸淋巴結清掃術9例。所有65例腮腺腫瘤患者均在經(jīng)口腔氣管插管全麻下進行手術治療。對14例惡性腫瘤術后輔以放療或化療。術后給予心電監(jiān)測,氧氣吸入,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阿托品0.3mg餐前半小時口服,術后3~5天拔出切口內(nèi)負壓引流管,拔管后行顱頜繃帶加壓包扎,定期換藥。對于行腮腺局部區(qū)域性腫瘤切除術的患者拔出負壓引流管需根據(jù)引流量的多少決定拔管時間,不可過早拔出,同時口服阿托品防止術后出現(xiàn)涎瘺與皮下積液也非常重要。術后7天拆線。術后繼續(xù)口服阿托品一周。術后隨訪3~6年。
所有65例腮腺腫瘤患者術后,出現(xiàn)暫時性面癱4例,發(fā)生于腫瘤加腮腺全部切除術;涎瘺2例,發(fā)生于腫瘤加腮腺淺葉切除術。術后隨訪3~6年,復發(fā)2例,復發(fā)率3.08%,死亡1例,死亡率1.54%,大多數(shù)患者腮腺術后凹陷不明顯,術后瘢痕小。
3.1 手術方式選擇 腮腺腫瘤發(fā)病率較高,治療手段以手術為主。人們對美觀的要求較高,因此,在達到手術效果的同時應最大限度的保留面神經(jīng)和保存正常組織。術中應按”無瘤”原則保護好瘤體,以免包膜破裂,導致術后復發(fā)。對復發(fā)可能較大的腫瘤如多形性腺瘤經(jīng)病理確診惡性腫瘤者可適當擴大切除區(qū)域。以減少腫瘤復發(fā)和惡變。
3.2 護理體會 由于腮腺腫瘤手術部位在于頜面部,患者擔心術后瘢痕形成、面癱等影響面容,產(chǎn)生焦慮、恐懼、緊張不安等不良情緒,因此做好術前、術后的護理對患者的康復至關重要。術前主動與患者溝通,使患者消除緊張情緒,增強治病信心,使患者進入最佳手術期。術后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予以精心照顧,取半臥位,減輕頭部充血、組織水腫、疼痛。患者出院后應注意保持口腔清潔,2周內(nèi)忌食刺激性食物,定期隨訪。
R739.91
A
1007-8517(2013)17-0043-01
2013.07.14)
袁繼永 (1965-),男,漢族,江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