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波 單 臣 (吉林省人民醫(yī)院手外科,吉林 長春 130021)
惡性黑色素瘤(MM)是手足部惡性腫瘤中最常見多發(fā)的一種惡性腫瘤,近年來在我國發(fā)病率有逐漸上升的趨勢〔1〕。該病起病隱匿,多見于老年患者,就診時多已病史較長。同時該病誤診率較高,易與糖尿病足,皮膚潰爛等疾病相混淆。本文對我科收治的MM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06~2012年收治的MM患者12例,男9例,女3例;年齡32~84〔平均(63±17.6)〕歲;病變部位:手指指端3例,足跟部5例,足趾4例;發(fā)病早期表現:手指指端3例早期均表現為甲下灰色條狀改變,足部9例中,4例早期為黑痣或色素沉著,5例為無色素沉著,反復炎癥,感染,皮膚破潰,創(chuàng)口不愈合等改變。根據美國癌癥聯(lián)合會(AJCC)分期標準:Ⅰ期1例,Ⅱ期3例,Ⅲ期5例,Ⅳ期3例。
1.2 治療方法 均采用手術治療,手指腫瘤患者采用臂叢神經麻醉,足部腫瘤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手指及足趾腫瘤患者行截指(趾)術,足部其他部位腫瘤患者行腫瘤擴大切除術,切除區(qū)域采用足底內側皮瓣或腓腸神經逆行島狀瓣修復創(chuàng)面。切除范圍大小選擇依據中國黑色素瘤診治指南(2011版)推薦,根據腫瘤浸潤厚度決定切除邊緣:原位癌,切緣距離腫瘤0.5 cm;腫瘤厚度≤1.0 mm,臨床推薦切除邊緣1.0 cm;厚度1.01~2 mm,切除邊緣1.0~2.0 cm;厚度2.01~4 mm,切除邊緣2.0 cm;厚度≥4 mm,切除邊緣2.0~3.0 cm;為降低腫瘤殘余風險,術中應完整切除皮膚、皮下脂肪及深筋膜等。對于術前檢查有淋巴結腫大的患者給予淋巴結清掃。術后9例患者轉入腫瘤科接受化療、生物治療,3例患者放棄進一步治療。
1例腓腸神經逆行島狀瓣患者出現皮瓣邊緣部分壞死,換藥后愈合,其余11例均愈合良好。隨訪6個月~5年,1例Ⅰ期患者隨訪4年至今存活。Ⅱ期生存時間15個月~5年,Ⅲ期9個月~4年,1例足跟腫瘤患者6個月后原位復發(fā),放棄治療。Ⅳ期患者分別存活3、5、7個月。
近年來黑色素瘤已成為發(fā)病率增長最快的惡性腫瘤,年增長率約為3%~5%,在亞種及有色人種,原發(fā)于皮膚的MM約占50% ~70%,最常見的原發(fā)部位為肢端黑色素瘤,即足底、足趾、手指末端及甲下等部位。具有血行轉移,淋巴轉移發(fā)生較早,惡性程度較高等特點。
黑色素瘤的早期臨床癥狀可總結為“ABCDE法則”:A:非對稱,色素斑的一半與另一半看起來不對稱。B:邊緣不規(guī)則,邊緣不整或有切跡、鋸齒等,不像正常色素痣那樣具有光滑的圓形或橢圓形的輪廓。C:顏色改變,正常色素痣通常為單色,而黑色素瘤主要表現為污濁的黑色,也可有褐、棕、棕黑、藍、粉、黑甚至白色等多種不同顏色。D:直徑,色素斑直徑>5~6 mm或色素斑明顯長大時要注意;黑色素瘤通常比普通痣大,要留心直徑>5 mm的色素斑;直徑>1 cm的色素痣最好做活檢評估。E:隆起,一些早期的黑色素瘤整個瘤體會有輕微的隆起〔2〕。此外,病理檢查仍然是診斷MM的金標準。提高臨床醫(yī)生對該疾病的認識,提高手術送檢率,有利于促進MM的早期發(fā)現,早期治療。
手術仍是治療MM的主要方法,不管是對早期,還是局部進展期,甚至是遠處轉移患者來說,只要能完全切除所有病灶的患者都應當實施手術切除。擴大切除的安全切緣根據病理報告中的腫瘤浸潤深度來決定。切除區(qū)域采用足底內側皮瓣或腓腸神經逆行島狀瓣修復創(chuàng)面。
目前認為前哨淋巴結清掃有較大的實用價值有助于準確獲得N分期,如果發(fā)現前哨淋巴結陽性,一般應及時進行淋巴結清掃。對于腹股溝及腋窩淋巴結腫大的患者,要求受累淋巴結基部完全切除,腹股溝淋巴結清掃要求至少應在10個以上,頸部及腋窩淋巴結應至少清掃15個;在腹股溝區(qū),如臨床發(fā)現股淺淋巴結轉移數≥3個,應行髂窩和閉孔區(qū)淋巴結清掃〔2〕。本組患者淋巴結轉移7人,均行腹股溝或腋窩淋巴結清掃。
臨床證明MM對放療不敏感,所以其內科治療主要為化療及免疫治療。針對MM敏感的化療藥物主要有達卡巴嗪(DTIC)、替莫咗胺(TMZ)、鉑類、長春花堿、紫杉醇(PTX)、福莫司汀等。長期以來,DTIC是晚期黑色素瘤內科治療的“金標準”,目前其他化療藥物在總生存上均未超越DTIC。免疫治療主要包括 IL-2,EMD273063,源化抗 CTLA4 單克隆抗體〔3〕,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等。其中IL-2 1是美國FDA批準唯一一個治療轉移性MM生物制劑。大劑量使用IL-2是目前MM免疫治療的主要途徑之一。
綜上所述,MM具有轉移早,惡性程度高等特點,其治療仍以外科手術治療為主,輔助以放療及免疫治療。對其研究仍有待進一步深入,以提高其生存率。
1 高天文,孫東杰,李春英,等.中國西部兩醫(yī)院1905例皮膚惡性腫瘤回顧分析〔J〕.北京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4;36(5):469-72.
2 CSCO黑色素瘤專家委員會.中國黑色素瘤診治指南(2011版)〔J〕.臨床腫瘤學雜志,2012;17(2):159-71.
3 古翠萍,張沂平.惡性黑色素瘤內科治療進展〔J〕.中國基層醫(yī)藥,2010;17(23):32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