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中勤
(河南省中醫(yī)院,鄭州 450002)
腹瀉是艾滋病發(fā)病期最常見的臨床癥狀,頑固性腹瀉是艾滋病病情進一步加重或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尚缺乏令人滿意的治療方法。自2007年6月至2011年12月,筆者采用加味赤石脂禹余糧湯治療艾滋病相關性腹瀉56例,療效滿意,現(xiàn)總結報道如下。
本組56例患者均為門診病人,其中男30例,女26例;年齡最小19歲,最大61歲;病程2~13個月;CD4+細胞 <50/μL 者1例,CD4+細胞51~100/μL者6例,CD4+細胞101~150/μL者15例,CD4+細胞151~200/μL者18例,CD4+細胞>200/μL者16例。其中40例患者同時服用抗病毒藥物(去羥肌苷、奈韋拉平及齊多夫定)。
(1)艾滋病確診患者,慢性腹瀉持續(xù)30 d以上,且每日腹瀉多于3~5次;(2)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久瀉不止,或反復發(fā)作,大便稀薄,或呈水樣,色褐而臭,可有黏液,肛門灼熱,小便短赤,神疲納呆,面色少華,舌質淡紅,苔薄黃膩,脈細數(shù)而無力;(3)患者出現(xiàn)腹瀉后常規(guī)應用各種抗生素及止瀉藥無效者;符合以上3條即可入選本組治療。
所有病例采用加味赤石脂禹余糧湯:赤石脂25g,禹余糧 25g,烏梅15g,芡實 30g,黨參15 g,炒白術18g,茯苓18g,炒山藥30g,炒薏苡仁30g,炒白芍18g,炙甘草6 g。每日1劑,早晚水煎分服。肛門灼熱者加白頭翁、馬齒莧;濕熱明顯者加炒黃連、廣木香;腹痛者加蒲黃、五靈脂;大便黏滯不爽者加檳榔、厚樸;大便夾有膿血者加地榆炭、仙鶴草;大便稀如水樣者加藿香、車前子。當患者出現(xiàn)脫水、電解質紊亂、代謝性酸中毒或營養(yǎng)不良時,可給予補液、補充電解質和糾正酸中毒及營養(yǎng)支持治療。
參考《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臨床治愈:腹瀉消失,其他癥狀明顯改善,大便常規(guī)檢查正常;好轉:腹瀉減輕,大便次數(shù)明顯減少,其他癥狀相對改善;未愈:未達到以上標準者。
本組56例患者中,臨床治愈20例,好轉30例,未愈6例,總有效率89.29%。
患者范某,男,57歲,2008年6月13日就診。自述2008年2月起間斷腹瀉,大便每日6~9次,嚴重時達15次,伴納差,乏力,腹部隱痛,便后肛門有墜脹感,體質量明顯下降,面色萎黃,畏寒,舌淡紅稍暗,苔厚膩微黃,脈細滑無力。曾用抗生素及常規(guī)止瀉治療無效,體質量從65 kg減至52 kg。就診時CD4+細胞 52/uL,外周血象 WBC 4.2 ×109/mm3,N69.2%;大便常規(guī):WBC 2 ~3/HP,RBC3/HP。診斷艾滋病并發(fā)頑固性腹瀉,中醫(yī)辨證為脾腎兩虛、濕濁內蘊、升降失調,給予加味赤石脂禹余糧湯以健脾益腎、化濕降濁、澀腸止瀉。用藥:赤石脂25g,禹余糧25g,炒黃連6 g,廣木香10g,烏梅15g,車前子30g(包煎),芡實30g,黨參 15g,炒白術 18g,茯苓 18g,炒山藥30g,炒薏苡仁30g,炒白芍18g,炙甘草6 g。7劑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2次。同時給予靜脈營養(yǎng)支持療法。6月20日復診:患者腹瀉次數(shù)明顯減少,每日3~5次,納差、乏力、腹痛等癥狀明顯減輕,再守原方7劑。6月27日三診:患者大便每日1~2次,糞質成形,飲食如常,乏力、腹痛感消失。守上方再服14劑,同時服益艾康膠囊,大便恢復正常,體質量增加至63 kg。
艾滋病(AIDS)頑固性腹瀉病程長,復發(fā)率高,是引起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F(xiàn)代醫(yī)學認為,腹瀉的嚴重程度及持續(xù)時間與機體的免疫功能及感染的病原體相關[2],在治療上,多采用抗感染、應用各種止瀉藥及腸道微生態(tài)制劑治療,效果不佳。本病根據其臨床表現(xiàn)可歸屬中醫(yī)學疫病、虛勞、泄瀉范疇。中醫(yī)認為,艾滋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是一個邪氣逐漸亢盛、正氣逐漸衰敗的過程?;颊呤芤叨局扒忠u日久,臟腑受損,功能失調。若再遇調攝失宜,或飲食不節(jié),或情志失調,或勞倦過度,使脾失健運、清濁不分、濕濁內盛,致大腸傳導失司引起泄瀉。病久則脾陽虧虛,損及腎陽,命門火衰,脾更失溫煦,氣機紊亂,腹瀉反復發(fā)作,遷延難愈,甚至臟腑機能衰竭,氣血陰陽俱虧,陰陽離決而死亡??傊?,艾滋病腹瀉主要責之于脾腎,以脾虛濕盛為關鍵,為本虛標實之證。治療上當標本兼治,以健脾益腎、化濕和中、澀腸止瀉為主,并根據病情辨證施治。我們在對艾滋病患者進行關愛治療過程中,發(fā)現(xiàn)脾腎兩虛型腹瀉最為多見,部分患者表現(xiàn)為虛實夾雜或寒熱錯雜。我們采用標本同治的原則給予加味赤石脂禹余糧湯治療,并根據病情進行加減。赤石脂禹余糧湯源自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方中赤石脂甘酸性溫,禹余糧甘澀性平,二藥皆入胃與大腸經,合用有收澀固脫效用,善治久瀉久痢、滑脫不禁之證,用于艾滋病頑固性腹瀉具有急則治標、防止正氣虛脫之意,為君藥;黨參、炒白術、茯苓、炒山藥、炒薏苡仁健脾益腎、化濕止瀉,共為臣藥;烏梅、芡實、炒白芍收斂止瀉,共為佐藥;炙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合用,標本兼治,共奏健脾益腎、化濕和中、澀腸止瀉之功。我們在臨床中發(fā)現(xiàn),對于艾滋病表現(xiàn)為脾腎兩虛為主的頑固性腹瀉,應用加味赤石脂禹余糧湯可取得滿意的療效。此外,對于伴有腸道嚴重感染、脫水、電解質紊亂及代謝性酸中毒的患者,應同時給予相應西藥治療,并告誡病人注意飲食調理,避免生冷油膩和辛辣刺激食物。腹瀉治愈后,尚需繼續(xù)調理脾胃功能,以善其后,鞏固療效。
[1]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2]Feitosa G,Bandeira AC,SamPaioDP,et al.High Prevalence of giardiasis and Strongyloidiasamong HIV-infected Patientsin Bahia,Brazil[J].Brazilian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2001,5:339-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