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立芳,崔 麗,朱忠強
(上海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上海200082)
糖尿病腎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最常見的微血管并發(fā)癥之一,也是導致終末期腎衰竭(ESRD)的重要病因之一。隨著DM發(fā)病率的迅速上升和嚴重低齡化,DN的發(fā)病率亦隨之逐漸增加。調查顯示[1],我國1型糖尿病患者DN患病率約為30% ~40%,2型糖尿病約為15% ~20%。早期DN常因自覺癥狀不明顯而被DM患者忽視,一旦出現(xiàn)雙下肢水腫等明顯癥狀時,極可能已經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所以,DN治療的關鍵在于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中醫(yī)藥在改善DN患者臨床癥狀、降低尿蛋白、改善腎功能或延緩腎功能惡化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是中西醫(yī)臨床防治DN的重要干預手段。目前,中醫(yī)臨床報道多側重于中藥、中成藥等藥物方面的研究,涉及非藥物治療的研究報道相對較少。針灸療法是非藥物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療效明確、副作用少的優(yōu)勢。本文立足于健脾補腎的基本治則,探討早期DN的針灸取穴原則和方法,同時結合現(xiàn)代針灸文獻以進一步分析其西醫(yī)作用機制,為健脾補腎針灸法治療早期DN提供充足的中西醫(yī)理論依據。
早期DN以微量白蛋白尿的間斷或持續(xù)出現(xiàn)為最主要的診斷依據,而蛋白質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的基礎物質,屬中醫(yī)學“水谷精微”范疇?!端貑枴そ浢}別論》曰:“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笨梢?,人體內水谷精微的正常運行主要依賴于脾臟的運化和轉輸。早期DN的發(fā)生源于DM之病理基礎,而DM的發(fā)生多以“脾失健運”為核心病機。消渴為病,病情纏綿,必及腎絡,加之消渴大多存在稟賦不足,故而勢必累及先天之本?!妒備洝酚醒?“消渴日久,腎氣受傷,腎主水,腎氣虛衰,氣化失常,開闔不利,水液聚于體內而發(fā)為水腫?!庇纱瞬浑y看出,早期DN的基礎病機在于脾不攝精,腎不藏精,腎氣不固,精微下泄。
清·陳士鐸在《辨證錄》言:“夫消渴之癥,皆脾壞而腎敗。脾壞則土不勝水,腎敗則水難敵火。二者相合而病成。倘脾又不壞,腎又不敗,無消渴之癥矣。”因此,脾失健運是DN進展的關鍵因素,而腎氣、腎陰的虧虛是DN轉化及發(fā)展的內在基礎和主要矛盾[2]。脾失健運,則水谷精微輸布失常,濕濁彌漫布散周身;而腎虛日久則氣化無權,水液代謝失常,日久可導致濕阻、痰飲、瘀血等病理產物形成。在這些病理產物中,又以瘀血為重,因為瘀血在DN發(fā)病過程中既是病理產物,又是導致和加重DN的主要因素?,F(xiàn)代病理學研究也表明,DN的發(fā)生與全血黏度和凝固性增加以及腎血流動力學改變、腎微循環(huán)異常有關[3]。正如《太平圣惠方·三消論》所言“小便味甘而白濁,腰腿消瘦者,消腎也,斯皆五臟精液枯竭,經絡血澀,榮衛(wèi)不行,熱氣留滯,遂成斯疾也?!?/p>
現(xiàn)代研究表明,24小時尿微量白蛋白定量(UAE)是診斷DN的敏感指標,所以有效降低蛋白尿就成為治療早期DN的重要參照指標。根據早期DN的基本中醫(yī)病機特點,針灸取穴及操作手法當以健脾補腎為基礎治則,同時結合臨床酌情活血化瘀。根據經絡腧穴理論,結合早期DN的發(fā)病特點,針灸取穴當以胃脘下俞、腎俞、脾俞、膈俞等背腧穴為主,同時選取關元、足三里、三陰交、太溪、血海等腧穴加強健脾補腎活血之功效。
早期DN的發(fā)生基于DM的病理基礎,其病程相對較長,總屬本虛標實之證?!氨咎摗奔囱詸C體處于臟腑氣血失衡狀態(tài),“標實”則指臟腑功能失衡而產生的濕阻、痰飲、血瘀等病理產物。背俞穴乃五臟六腑之精氣輸注于體表的部位,具有扶正固本、疏通經絡、調節(jié)臟腑的功能。其中,“胃脘下俞”為經外奇穴,是針灸治療消渴的經驗效穴。腎俞、脾俞分別為腎、脾之背俞穴,兩穴合用具有補腎健脾的功效;膈俞為八脈交會穴之血會,功可理氣寬胸、活血通脈。關元為任脈與足三陰經之交會穴,系三焦元氣之所發(fā),聯(lián)系命門真陽,艾灸本穴可培補元氣、調補脾腎。足三里為足陽明經之合穴,是經脈之氣與臟腑之氣匯合之處,具有健脾益胃、扶正培元的功效?!锻馀_秘要》曰:“三里養(yǎng)后天之氣,灸三里可使元氣不衰?!比幗粸楦?、脾、腎經脈交會所在,功可健脾益腎、疏肝理血。太溪為腎經原穴,乃腎經經氣漸盛的部位,也是臟腑原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居于脈氣旺盛之處,具有疏通經脈、通利三焦、補腎益陰的作用。血海屬足太陰脾經,《會元針灸學》載:“血海者,是心生血、肝藏血、腎助血,腎之陰谷,肝之曲泉,脾之陰陵泉,皆生潮之處,三陰并行,通血之要路。”故血海具有健脾益氣、養(yǎng)血行血、通經活絡、祛瘀止痛的功效。諸穴合用,共奏健脾、補腎、活血之功效。
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表明,DN是一種以微血管損害為主的腎小球病變,其發(fā)生、發(fā)展與血糖異常密切相關[4],同時脂代謝紊亂也是導致 DN 的重要因素[5-6]。所以,早期DN的治療需立足于改善血糖、血脂的代謝基礎。目前研究證實,背俞穴是機體內臟器官生理、病理狀態(tài)在體表機能的重要感應點。因此,健脾補腎針灸法以背俞穴為基礎,通過針刺作用于相應的背俞穴以促進對應臟腑機能的恢復。
胃脘下俞主要由T8神經分布,這與胰腺的神經分布具有高度對應性[7]。支配胰腺的傳入神經主要由T8神經分布,傳出神經是交感神經T6~10,并且胰腺疾病所引起的牽涉痛的體表皮膚區(qū)域正好包括胃脘下俞穴的部位[8]。動物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針刺“胃脘下俞”能顯著降低實驗性糖尿病家兔的血糖、尿糖含量,同時有明顯改善胰島形態(tài)功能[9]。劉曉亭等[10]通過電針刺激DN大鼠膈俞、脾俞、腎俞等背俞穴發(fā)現(xiàn),電針療法能有效改善DN大鼠的脂肪代謝紊亂和腎功能異常,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DN大鼠的腎臟病理損害,其對DN的預防及治療作用與貝那普利相當。潘海燕等[11]研究發(fā)現(xiàn),針刺太溪穴可使雙腎段間動脈和葉間動脈的血流得到明顯改善,使腎臟血流灌注增加。陳以國等[12]通過針刺太溪穴與腎臟組織蛋白質變化相關性研究發(fā)現(xiàn),針刺太溪可引起腎臟蛋白質NAD依賴型異檸檬酸脫氫酶和醌氧化還原酶的上調,可增強腎臟能量和物質代謝機能,提高腎臟解除醌類化合物毒性的能力,阻斷氧化應激和親電子應激,增強腎臟抗病能力。
綜上所述,健脾補腎針灸法治療早期DN具有切實可行的中西醫(yī)理論基礎。臨床治療時,當根據早期DN不同階段的西醫(yī)診斷標準和中醫(yī)辨證要點進行最優(yōu)化組合。西醫(yī)需合理應用藥物控制血脂、血糖、血壓達標,同時根據中醫(yī)辨證特點,合理增加相應腧穴,以達到西醫(yī)藥物和中醫(yī)非藥物結合的最優(yōu)化臨床治療效果。
[1]薛耀明.糖尿病腎病診治新進展[J].中國處方藥,2005(6):58-61
[2]王建萍.126例糖尿病腎病中醫(yī)辨證分析[J].光明中醫(yī),2010,25(2):252-253
[3]董衛(wèi).胃脘下俞穴埋線法治療糖尿病臨床研究[J].中國針灸,2002,22(10):654
[4]李青,王耀獻,饒容麗,等.益氣養(yǎng)陰活血方對糖尿病腎病大鼠的影響[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0,25(5):774 -776
[5]傅松波,湯旭磊,賈麗云,等.苦參堿對糖尿病腎病大鼠腎臟結構和功能的影響[J].解放軍醫(yī)學雜志,2010,35(3):343 -344
[6]楊李,唐瑛,朱以良,等.芪蓮湯顆粒劑治療糖尿病腎病大鼠及對腎組織Ⅳ型膠原蛋白表達的影響[J].華南國防醫(yī)學雜志,2010,24(1):37-41
[7]石錦萍,陳曉莉,鐘柏松.胃脘下俞穴與胰腺相關性的探討[J].中國針灸,1998(1):45-46
[8]周綺樓,饒?zhí)煊?論人體諸內臟器官的針灸穴位[J].云南中醫(yī)雜志,1989,10(2):24 -27
[9]程寶書.新編針灸學大辭典[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772
[10]劉曉亭,鄭方遒,王曉紅.電針干預對糖尿病腎病大鼠防治作用的實驗研究[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2,39(3):548 -550
[11]潘海燕,王永德,單秋華.電針太溪、陰谷對慢性腎臟病患者腎動脈血流的即刻效應[J].山東中醫(yī)雜志,2008,27(5):320 -322
[12]陳以國,李春日,宋媛媛,等.針刺“太溪”穴與腎臟組織蛋白質變化相關性研究[J].針刺研究,2010,35(3):170 -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