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林 景登攀 李 萍
(開封市兒童醫(yī)院,河南 開封 475000)
經肛門改良Soave根治術治療先天性巨結腸的療效觀察
王子林 景登攀 李 萍
(開封市兒童醫(yī)院,河南 開封 475000)
目的 觀察經肛門Soave根治術治療先天巨結腸術后排便及其它并發(fā)癥情況。方法 自2010年至2012年對40例年齡15天~5歲的先天性巨結腸患兒行經肛門Soave根治術,術后定期隨訪,隨訪時間3個月~2年,對患兒大便控制能力,粘連性腸梗阻,及小腸結腸炎等的發(fā)生率進行評價。結果 術后并發(fā)癥有小腸結腸炎5例,便秘1例,輕微污糞2例。結論 經肛門改良Soave根治術術后可獲得良好的排便控制。
先天性巨結腸;手術
經肛門Soave根治術治療先天性巨結腸,其手術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術后并發(fā)癥少,受到小兒外科醫(yī)師的歡迎,對我院2010年至2012年間采用經肛門Soave根治術治療的40例巨結腸患兒進行了術后隨訪,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40例先天性巨結腸患兒,年齡15d~5歲,男孩29例,女孩11例,普通型及短段型30例,長段型10例,新生兒8例,3個月以下小嬰兒12例,3個月~1歲11例,1歲以上9例。術前通過癥狀、體征、鋇灌腸結合直腸測壓和直腸牯膜活檢明確診斷。
1.2 手術方法
八針牽開肛門,暴露齒狀線,黏膜下注射生理鹽水,齒線上0.5~lcm環(huán)形切開肛門黏膜層,12點處黏膜層于齒線上2cm切開,形成前高后低,向上游離直腸黏膜約3~5cm,形成一個5~6cm黏膜鞘筒,進入腹膜返折處,切開直腸肌鞘,進入腹腔,向上游離,切斷狹窄及擴張肥厚腸管,對于擴張段較長患兒,保留擴張但不肥厚腸管。肛管6點處“V”形切開殘留內括若肌肌鞘至齒線處,拖出腸管漿肌層及全層分別與肛管吻合一周。術后給予抗菌素5~7d,術后2周開始擴肛,堅持半年。術后定期隨l方,隨訪時間3個月~2年。
2例長段型因狹窄段過長,中轉開腹。術后無粘連性腸梗阻、吻臺口狹窄發(fā)生;便秘復發(fā)l例,5例術后曾發(fā)生小腸結腸炎,2例術后輕微污糞。根據Teitel-baum等[1]評分法,正常(10分)14例,好(6~9分)8例,欠佳(1~5分)2例,差0例。
1998年,Dela等報告經肛門拖出根治術治療先天性巨結腸[2],該術式目前已經成為治療先天性巨結腸最常用術式。大量文獻報道,該術式對于短段型及普通型巨結腸,療效確切,術后腸道功能恢復快,肛門控制功能好,并發(fā)癥少,明顯優(yōu)于開腹或經腹腔鏡治療巨結腸。[2-4]。
經肛門拖出術式有嚴格的適應證,并不能用于所有巨結腸術式,一般認為無神經節(jié)細胞段位于乙狀結腸可以經肛門拖出,多數學者認為無神經節(jié)細胞段位于降結腸中下1/3可以經肛門拖出,對于長段型巨結腸應列為禁忌證[5]。傳統術式強調巨結腸應切除狹窄、移行段結腸和擴張肥厚結腸,許多醫(yī)師主張采用“寧多勿少”的切除方式,對于擴張段腸管即使不肥厚也一并切除,以減少術后便秘復發(fā)。本組患者多數都保留了擴張段腸管,僅切除近端狹窄、移行及擴張肥厚腸管,術后僅1例患兒有便秘發(fā)生,證明經肛門巨結腸拖出術式保留擴張但不肥厚腸管是合適的。
小腸結腸炎是巨結腸根治術后最主要并發(fā)癥之一,很多學者認為無論傳統開腹和腹腔鏡術式及經肛門術式,術后均有較高的小腸結腸炎發(fā)生率,van Leeuwen等報道傳統術式和經肛門術式術后小腸結腸炎發(fā)生率分別為53%和56%[6]。小腸結腸炎最常見原因是內括約肌痙攣,造成了功能性腸梗阻,造成了近端腸管的感染和炎癥。腹腔感染,腸管粘連也會加重術后小腸結腸炎的發(fā)生率。
我們觀察本組術后小腸結腸炎發(fā)生率明顯低于開腹式,即使發(fā)生小腸結腸炎,其癥狀也較輕微,考慮與腹腔騷擾小、腸粘連發(fā)生率低有關,同時本組患兒均行后壁6點處內括若肌肌鞘“V”形切開,以避免巨結腸術后痙攣肌鞘的環(huán)形吻合,從而使肛管處避免了內括若肌的痙攣,對于減少術后小腸結腸炎有重要作用。
我們吻合口選擇齒線上0.5~1cm,齒狀線為神經集中分布區(qū),對于肛門感覺及大便控制功能非常重要,一旦損傷,術后會出現大便控制問題,如術后污糞恢復時間延長,本組兩例污糞患兒考慮與6點劈至了齒線有關。
筆者發(fā)現一些醫(yī)師為了操作方便,從肛門拖出腸管時,沒有分離出黏膜肌鞘筒,而是直接分離到了肛管外,即切除了全部內括若肌,這樣的操作固然加快了手術進度,有時半小時即完成手術,這樣的危害無疑是巨大的,可造成術后嚴重大便污糞,甚至大便失禁;更有甚者在做肛管拖出時損傷了尿道和陰道,這些問題的出現與沒有保護肛管內括若肌有很大關系,所以拖出完整的直腸黏膜鞘筒對于該術式的成功至關重要。
困擾肛管處的操作還有出血,由于肌鞘拖出時,肛管處黏膜下組織與肌層相互生長,并無明顯間隙,分離肛管處需要電刀認真止血,肌鞘到了直腸后,黏膜下和肌層就有了很清晰的間隙。經肛門拖出另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是,拖出腸管扭曲。當然術中操作保持腸管正常位置很重要,一旦懷疑扭曲,我們常下一根較粗的肛管,用肛管反復來回拖出后,腸管就恢復了正常位置,這樣很好的避免了術后腸管扭曲。
本組患兒大多數保留了擴張但不肥厚段腸管,但術后便秘發(fā)生率并不高,提示保留擴張但不肥厚腸管不增加術后便秘發(fā)生率。本組患兒均獲得較好的排便控制,2例輕度污糞兒年齡較小,相信隨著年齡增大,大便控制能力會逐漸恢復正常,1例便秘患兒,繼續(xù)擴肛半年恢復正常。
參考文獻
[1] Teitelbeum DH,Drongowski RA,Chambreraia JN,et al.Long-term Stooling patterns in infants undergoing primary endorectal pullthrough for hirschsprung`s diease[J].J Peadiatr Surg,1997,32(9): 1049-1053.
[2] Dela Torre-Mondragon L,Ortega-salgado JA.Transanal endorectal pull-through for Hirschsprung`s diease[J].J Pediatr Surg,1998,33 (8):1283-1286.
[3] Yanlei Huang,Shan Zheng,Xianmin Xiao,et al.A follow-up study on postoperative function after a transanal Soave 1-stage endorectal pull-through procedure for Hirschsprung's disease[J].J Pediatr Surg,2008,43(9):1691-1695.
[4] Essam A,Elhalaby A,Hashish M.M,et al.Transanal One-Stage Endorectal Pull-Through for Hirschsprung’sDisease.A Multicenter Study[J].J Pediatr Surg,2004,39(3):345-351.
[5] Teeraratkul S.Transanal one-stage endorectal pull-through for Hirschsprung’s disease in infants and children[J].J Pediatr Surg, 2003,38(2):184-187.
[6] van Leeuwen K,Geiger JD,Barnett JL,et al.Stooling andmanometric findings after primary pull-throughs in Hirschsprung ’sdisease:Perineal versus abdominal approaches[J].J Pediatr Surg, 2002,37(9):1321-1325.
R574.62
B
1671-8194(2013)24-01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