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興安
再發(fā)性腹痛又稱腸痙攣或腸絞痛,是由于腸壁平滑肌突發(fā)強烈收縮而引起的陣發(fā)性腹痛。臨床特點是突發(fā)突止的劇烈腹痛,不伴特殊體征,發(fā)作后一切如常。目前兒童再發(fā)性腹痛西醫(yī)治療易復發(fā)。為提高臨床療效,減少復發(fā),筆者自2010年使用自擬“溫中健脾消蟲湯”加減治療小兒再發(fā)性腹痛85例,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2010-10/2011-12甘肅省皋蘭縣石洞鎮(zhèn)衛(wèi)生院兒科收治門診及住院的再發(fā)性腹痛患兒85例,其中男43例,女42例;年齡3~4歲20例,~6歲25例,~9歲40例;腹部中寒42例,乳食積滯30例,蟲積擾腸13例。
1.2 診斷標準 依據《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關于再發(fā)性腹痛的診斷標準[1]。
1.3 中醫(yī)辨證標準 依據《許小士兒科臨床經驗選》可分3型:(1)腹部中寒;(2)乳食積滯;(3)蟲積擾腸[2]。
1.4 納入標準 (1)符合診斷標準及中醫(yī)辨證標準;(2)年齡3~9歲。
1.5 排除標準 腹痛為器質性病變者如闌尾炎、腸梗阻、腸套疊、疝氣等。
1.6 治療方法 溫中健脾消蟲湯藥物組成及劑量服法:黨參、苦楝皮、玉片、山楂各8g,炒白術、陳皮、茯苓、使君子、蒼術、小茴香、干姜各6g,炮附子、白芍、元胡、川楝子各5g,烏梅4g。煎湯200mL,每日3次口服,10d為1個療程。辨證分型:腹部中寒型去苦楝皮、玉片、使君子、烏梅。乳食積滯型去苦楝皮、玉片、使君子、烏梅、小茴香、炮附子、干姜。蟲積擾腸型去黨參、白術、小茴香、炮附子。
1.7 療效判定標準 (1)治愈:腹痛及其他消化道癥狀消失,隨訪3個月以上無復發(fā);(2)有效:腹痛及其他消化道癥狀消失,隨訪3個月以上偶有腹痛發(fā)生;(3)無效:腹痛及其他消化道癥狀無改善,隨訪3個月以上有多次發(fā)作[3]。
85例患兒中,臨床治愈52例,顯效30例,無效3例,治愈率61%,總有效率96%。
小兒再發(fā)性腹痛是兒科門診最常見的臨床癥狀,因其癥狀突出、體征模糊、病因隱匿,持續(xù)數月反復多次的發(fā)作,一般的常規(guī)治療效果不佳,使家長和患兒精神緊張焦慮,影響患兒的正常生活和學習,也給家庭日常生活帶來不利影響。該病是非急性疼痛引起,臨床表現癥見突然陣發(fā)性腹痛,部位多在臍周,也可在其他部位,程度輕重不一。祖國醫(yī)學認為,小兒脾胃薄弱,經脈未盛,易為各種疾病所干擾,六腑以通降為暢,感受寒邪,乳食積滯,脾胃虛實等皆可使氣滯于脾胃腸腑,六腑不通則痛。治療以溫中散寒,理氣止痛,消食導滯,行氣止痛,安蛔等治療方法,使腑通氣暢。腹內有肝膽、脾胃、大小腸、腎與膀胱、胞宮等臟腑并有手足之陰經,足少陽、足陽明經脈以及沖、任、帶等經脈循行。凡臟腑、經脈或感受寒熱之邪,或食積、蟲積之傷,或脾胃虛寒內阻均能導致氣血違和,經脈失調,凝滯不通,不痛則痛,從而產生腹痛的癥狀。如清·陳復正《幼幼集成·腹痛癥治》指出:“夫腹痛之證,因邪正交攻,與臟氣相擊作也。有冷,有熱,有蟲病,有食積,辨證無訛,而施治必效。”《小兒衛(wèi)生總結及論方》云:“發(fā)時腹中攝痛,干啼無淚,腰屈背弓,上唇額上有汗,此為盤腸內之痛”描述了本病的典型發(fā)作的特點?!秼胪瘑柋P腸氣》篇認為是“小腸為淤所博然而”?!缎盒l(wèi)生總結及論方》云:“因淤入臟腑為也”均指出本病主要原由,腹部中寒、寒邪博結腸間引起。方中黨參、白術、陳皮、茯苓、蒼術、山楂健脾導滯,使脾健腑氣通,氣機暢,通則不痛,苦楝皮、玉片、使君子、烏梅消蟲安蟲,使痛止,小茴香、干姜、炮附子使寒藥,寒見溫則藥散而痛止。元胡、川楝子、白芍治血理氣緩中止痛。所以筆者以此為方劑治療小兒再發(fā)性腹痛,療效滿意,服用方便,值得臨床應用。
[1]戴慎,薛建國.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485.
[2]陳先澤,許素素.許小士兒科臨床經驗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64.
[3]程煒宗,劉光麗.烏梅丸加味治療小兒再發(fā)性腹痛35例療效觀察[J].中醫(yī)兒科雜志,2010,6(6):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