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仕化
(當涂縣石橋中學 安徽 馬鞍山 243173)
教材中和科普書籍中都有“筷子提米”這個小實驗.在實驗中,由于杯子內(nèi)米粒與筷子之間的擠壓,使杯子、筷子和米粒緊緊地擠在一起,這樣杯子、筷子和米粒之間的摩擦力增大.將筷子向上提起,米粒和杯子由于摩擦力的作用阻礙筷子向上運動,結(jié)果反而將米粒和杯子一起提了起來.
教材中設(shè)計的缺陷是:可操作性差.教學實踐中不佳表現(xiàn)是:實驗成功率不高,不能在短時間內(nèi)完成實驗;學生獨立操作時甚至不能將米和杯子提起.許多教師都對實驗進行過改進,不同程度地取得了一定的實驗效果.下面給出一種改進方法,與其他改進相比,該改進簡單易行,改進后的方法操作簡便,極具推廣價值.
教材中實驗的筷子、米粒與杯子之間的壓力不夠大,所以筷子與米粒之間的摩擦力不足以提起整個杯子.完善教材中實驗的關(guān)鍵是要加大筷子、米粒與杯子之間的壓力.
如圖1,實驗時不用加水.加水后學生會對水與筷子之間是否存在在某種作用產(chǎn)生懷疑,從而淡化了摩擦力的作用;用加水的方法重復性差而且受溫度、時間等外界因素的影響較大.
圖1 “筷子提米”實驗
實驗時雖然在插入筷子之前已壓緊了米粒,但是只插入一支筷子時米粒之間的空隙還是比較大.如果插入多支筷子,這樣杯子內(nèi)空隙的位置被筷子占據(jù),擠壓了米粒,從而進一步增大了它們之間的壓力.
具體操作過程如下:
(1)將米倒?jié)M玻璃杯.
(2)用一只手將杯子里的米壓一壓.
(3)將筷子一支接一支插入米中,再用手壓緊米粒.
(4)當插入的筷子達到四五支時用手輕輕提起筷子,杯子和米一起被提起來了.
插入筷子的支數(shù)由具體情況決定,一般情況下四五支即可;將筷子插入米中時應用力一直插到底,在插入過程中不能旋轉(zhuǎn)筷子(如果在插入過程中旋轉(zhuǎn)筷子,那么原本被壓緊的米粒會發(fā)生轉(zhuǎn)動.米粒會向空隙處移動,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小了壓力,影響了實驗效果);實驗中的大米可重復使用,在此可以培養(yǎng)學生勤儉節(jié)約的精神.
經(jīng)實踐表明,實驗改進后,不僅不受溫度、時間等條件的限制,而且全體學生都可在極短的時間內(nèi)獨立完成實驗.從而很好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不斷創(chuàng)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