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公司作為中國民營企業(yè)的一面旗幟,多年來始終未上市。實際上,華為公司曾經有過兩次上市的經歷,只不過后來都不了了之。
十幾年前,中國開始設計“創(chuàng)業(yè)板”,這個概念后來一度改為“科技板”,由政府選擇科技型企業(yè)上市。政府設立了“發(fā)審委”,當時的“發(fā)審委”比現在豪華,都是院士。但院士的價值取向是理論上是否有貢獻,而企業(yè)的取向是“我要賺錢”。所以,華為公司在當時沒有通過論證,因為在院士眼里,它沒有科技含量。
2001年,華為在公司內部專門成立了一個上市籌備小組,確定了“先私募引入戰(zhàn)略投資者,再整體上市”的總體思路。隨后,華為公司先后與IBM、摩托羅拉、英特爾、馬可尼、NEC等國際大公司進行了廣泛的接觸,邀請它們入股。在這些公司中,華為公司與IBM的接觸最深。戰(zhàn)略投資者談過了五六家,但都是無果而終。
任正非并非不懂資本運作。這些年來,他賣華為電氣,賣華為3Com,無不顯示出對資本市場的精通和對投資時機的良好把握。既然如此,他不可能不知道自己開出的條件根本不能引來IBM這樣的“金鳳凰”,那他為什么還要堅持這么做?
答案可能是任正非并非真心想上市,而只是想通過上市這個噱頭來安撫軍心。
有人認為,華為公司不上市是因為任正非不想讓華為脫離自己的控制。華為公司畢竟只是一家民營企業(yè),而大多數辛辛苦苦把公司做大的民營企業(yè)創(chuàng)始人,都不希望失去對公司的控制。實際上,即便在歐美國家,許多所謂的隱形冠軍企業(yè),雖然在某個細分市場做到了全球第一,為了保持對公司的控制權,也絕對不上市。
如果我們知道上市的基本目的就是融資,那我們就會知道目前的華為公司,確實還不需要上市。
實際上,華為公司之所以不上市,除了以上幾種猜測外,還可能是基于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
首先,華為公司的股權結構特點。華為公司是全員持股,所以“華為人”能夠萬眾一心,企業(yè)的執(zhí)行力特別強。如果上市,以華為公司的業(yè)績實力,勢必會在一夜之間造出成千上萬個千萬或億萬富翁,而這些人,又幾乎都是華為公司的骨干——當一個公司的骨干都是身家上千萬甚至過億的時候,他們還會努力工作嗎?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華為公司不上市還好,一旦上市,可能會立即開始走下坡路,因為大家都有錢了,也就沒有干勁了。
華為公司在市場上的競爭策略,也可能導致了它不適合上市。上市公司需要對股東負責,需要對每季度的業(yè)績進行負責。簡單來說,上市公司為了不讓股東指三道四,往往會把短期業(yè)績看得很重,而長期戰(zhàn)略目標則可能會被忽略。
重短期業(yè)績輕長期目標,這與華為公司的商業(yè)模式恰恰相反。在華為公司崛起之前,電信業(yè)還屬于技術驅動型的產業(yè)。然而IT泡沫以后,華為公司敏銳地發(fā)現,由于技術的發(fā)展已經遠遠超過了目前的客戶需求,新技術越來越難以被市場證明,所以電信業(yè)已由技術驅動型轉變?yōu)榭蛻粜枨篁寗有?。在這種新的趨勢下,華為公司進行了商業(yè)模式的創(chuàng)新,將自己定位為量產型公司而非技術創(chuàng)新型公司。在新的商業(yè)模式下,華為的新產品投入市場即以兩三年后量產的模型來定價,一開始就是虧損。這樣,西方競爭對手由于在成本上處于劣勢,所以競爭不過華為。至于后來進入的小公司,更是無法與它競爭。
這種先用不賺錢甚至虧損的價格打開市場的做法,讓華為迅速擴大了市場份額。例如,1998年的接入網,UT賣1800元每線,但華為公司率先推出了600元一線,結果UT消失了,華為公司占領了70%的接入網市場份額。在ADSL市場上,華為公司也是同樣的招數,寬帶市場成為全球份額第二?!叭A為”虧了嗎?事實證明,在整個產品生命周期,“華為”是大賺了。
這樣的競爭策略,決定了華為公司不宜上市。因為一旦上市,就要對短期業(yè)績負責,就不能站在一個產品的生命周期的長度去定價,從而去占領市場。
華為公司不上市的最根本原因,可能因為它不缺錢。各種各樣的融資模式,尤其是把一塊業(yè)務做大后賣掉的融資模式,讓它在進入21世紀后總是有足夠的現金流可用。有人曾說過,“華為”賣公司比“中興通訊”上市融到的錢還多,如果只是為了融資,華為公司根本沒有必要上市。
(摘自同心出版社《總要先人一步——任正非的戰(zhàn)略觀》作者:張煉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