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業(yè)主義的核心要義在于“從蒙昧中睜開眼來”,觀察更加真實的世界,見證社會變遷。
12月16日,中央電視臺主持人柴靜新書《看見》的發(fā)布會在北京舉行,中央電視臺名嘴白巖松、崔永元,《讀庫》出品人老六(張立憲)以及羅永浩悉數到場。原本只是個出版界的小型聚會,一不小心成了“追星會”。事實上,那些大腕級的嘉賓并不在讀者的預料之內,而讀者報名前來也只是沖著柴靜與其新書《看見》。
白巖松與崔永元作為中央電視臺的老牌名人,自然有其受眾群,而作為后起之秀的柴靜又是如何讓廣西師大出版社對首批印刷的50萬冊信心滿滿?
柴靜先后擔任《新聞調查》主持人、《24小時》直播、《面對面》以及《看見》主持人。她曾經出現(xiàn)在非典的第一線,礦難的真相調查,揭露欲蓋彌彰的謊言;她曾經故意在節(jié)目中反復詢問王錫鋅關于公款消費的數字;她還曾獨自面對黑社會的威脅。
柴靜說:“記者不僅是我的職業(yè)身份,做新聞也是我生存的一種方式,記者的天職就是調查事實的真相?!边@是柴靜的感悟,也是她與白巖松、崔永元走到一起,共同經歷新聞評論部往昔歲月的可能前提。
作為華人世界的卡普欽斯基,見證中東烽火十年的戰(zhàn)地女記者張翠容,同樣在以自己的方式生存。以十年現(xiàn)場換來的是,揭開伊斯蘭世界的沖突迷霧。
無論是柴靜、崔永元、白巖松,還是香港記者張翠容,都在向讀者和社會公眾呈現(xiàn)著一種立足新聞專業(yè)主義的真實,試圖將我們“從蒙昧中睜開眼來”,觀察更加真實的世界,見證社會變遷。
柴靜:《看見》
柴靜自2003年擔任《新聞調查》出鏡記者,到2012年底,首度將十年央視經歷、個人成長心路與中國大事件糅合在一起。首度將十年央視經歷、個人成長心路與中國大事件糅合在一起的新作《看見》出版。從“調查”到“觀察”再到“看見”,柴靜說這是一步步地“后退”,一點點把視線放平,回歸到事物本身。就如《看見》的封面,并沒有用大幅照片的名人出書通常做法,而是選用一張她在重慶做新聞時與農民、小朋友圍坐聊天時的現(xiàn)場抓拍鏡頭。
新書《看見》與柴靜目前央視主持的對話欄目《看見》重名,柴靜說有些巧合的成分。有人曾提議書名叫《我看見》,但柴靜覺得“我”字刻意,去掉直接叫《看見》更自然,隨后才發(fā)現(xiàn)跟自己的節(jié)目名字一樣?!澳阕寗e人看見,你才能看見別人,大家都處于一樣的生活,愛恨欲望都無不同?!辈辉倏桃鈴娬{職業(yè)身份,老老實實“看見”,傳遞著柴靜十年的人生感悟。
作為記者的柴靜,冷靜、犀利、對真相的探尋不遺余力。但另一方面,天生的感性、敏感,還是會讓柴靜在采訪中作出一些“出格”的舉動?!峨p城的創(chuàng)傷》中,她給小孩擦眼淚的動作引起很大的爭議,有人討論她是否是“表演性主持”。過去,柴靜也會反思這樣的行為,認為自己不夠冷靜和專業(yè),如今,逐漸擺脫外界和內在束縛的她反而覺得:“太固執(zhí)于一個律條,覺得記者就應該怎么樣,非要夸張,或者非要掩飾,都是以一種姿態(tài),是一種對自己的過于在意?!?/p>
在《看見》的序言中,柴靜最后寫道:“十年已至,如他(陳虻)所說,不要因為走得太遠,忘了我們?yōu)槭裁闯霭l(fā)。”
崔永元:《我的抗戰(zhàn)Ⅱ》
崔永元經歷了事業(yè)的巔峰到抑郁癥的低谷,而今重又回到觀眾的視野。較以往有所不同的是,崔永元不再焦慮和彷徨,變得更加從容自得。這是因為崔永元重又找到了生活的目標——口述歷史。為了拼湊更加立體的抗戰(zhàn)歷史,崔永元和他的團隊歷時八年,耗資上億元,采訪了3000多名真人故事,搜集了200萬分鐘珍貴影像和300萬張歷史老照片。
這大概是60年來最真實最慘烈的抗戰(zhàn)口述。如果《我的抗戰(zhàn)I》是前哨和序曲,那么《我的抗戰(zhàn)Ⅱ》就是更艱苦卓絕的戰(zhàn)爭史實、更加殘酷而警醒的民族記憶。
較之《我的抗戰(zhàn)Ⅰ》,《我的抗戰(zhàn)Ⅱ》不是簡單的延續(xù),首先,口述者身份更廣泛。增加了更多平民受害者口述,并且增加了侵華日本士兵的口述,從他們的視角,講述戰(zhàn)爭的慘烈、悲壯和殘酷,更全面地反思戰(zhàn)爭。其次,內容描述更深入,深入細化《我的抗戰(zhàn)I》中涉及的部分戰(zhàn)役,完整呈現(xiàn)中國遠征軍的故事,親身經歷731部隊的幸存者講述那段令人毛骨悚然的真實。再次,戰(zhàn)爭場面更宏大。10大經典戰(zhàn)役全面呈現(xiàn),展現(xiàn)中國正面抗戰(zhàn)史,細節(jié)更豐富,人物更立體。最后,戰(zhàn)爭反思更多元?!段业目箲?zhàn)II》將更多的反思戰(zhàn)爭,有講述中國老百姓在戰(zhàn)爭中的體驗,有講述日軍暴力受害者的人生經歷,有從日本軍人的戰(zhàn)爭經歷上,對過往經歷的反思。
崔永元說:“我們不是煽動仇恨,也絕不希望簡單地激起民族仇視和對立。我們想讓大家知道,戰(zhàn)爭對人的殘害到底有多嚴重影響有多久?!?/p>
白巖松:《你幸福了嗎》
已過不惑之年的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資深新聞評論員白巖松,依然保持著蒙古漢子的豪爽和率直。從《焦點訪談》、《新聞周刊》、《新聞會客廳》到《感動中國》,都能看到白巖松的義正嚴辭。在現(xiàn)實生活中,白巖松同樣對政治、社會、體育、文化等各類新聞事件保持著嚴肅地關切,出版了《痛并快樂著》、《巖松看美國》、《巖松看日本》。
“白巖松的言論,一向以有勇氣、有價值著稱。”在臺里,白巖松的言論方式被稱為“白體”,與新聞聯(lián)播體并稱為兩大體系。
十年前,白巖松將個人感想的隨筆集《痛并快樂著》出版發(fā)行,喚起眾多讀者的集體回憶,并創(chuàng)下67萬冊銷售奇跡。最新隨筆集《幸福了嗎》上市三個月創(chuàng)下50萬冊銷售佳績。
《幸福了嗎》是白巖松十年行走、思考與寫作的又一部發(fā)力之作。與十年前還青澀的《痛并快樂著》相比,該書凸現(xiàn)了作者睿智、清醒與平和的心境。
“白巖松試圖以自己十年來的所見所聞、所事所為、所思所想,解讀這個看似簡單,卻事關人人的重大命題。于是,書中幾乎無一遺漏,生動深刻地記述了發(fā)生在每一個人身邊的大事小情。有影像、有故事、有哲理、有思考,妙語警句,滿目皆是?!?/p>
幸福了嗎?幸福在哪里?次次追問背后,是對一個時代變遷的解讀與反思。社會轉型在急劇蛻變,歷史車輪依舊滾滾向前,白巖松希望用文字留住事件的瞬間細節(jié),以及對事件的感悟,并以此完成對時代的審視。
張翠容:《中東現(xiàn)場》
被譽為“華人世界的卡普欽斯基”、“希羅多德的現(xiàn)代版”的獨立記者、國際觀察家張翠容,行走在風起云涌的中東現(xiàn)場,見證過印度尼西亞民主化進程、柬埔寨紅色高棉解除武裝、東帝汶獨立公投、科索沃危機、阿富汗塔利班政權的最后歲月、巴以地區(qū)沖突、伊拉克戰(zhàn)爭、黎巴嫩真主黨、拉丁美洲21世紀社會主義革命、東歐劇變20周年、2011年阿拉伯之春等。
委內瑞拉總統(tǒng)查韋斯、巴勒斯坦自治組織已故主席阿拉法特、東帝汶開國總統(tǒng)古斯芒、柬埔寨王子拉那列等都曾接受她的采訪。
在過去多年的采訪旅程中,張翠容刻意拋開沖鋒陷陣,把焦點對準阿拉伯地區(qū),這塊牽動著國際局勢的是非之地。在這里,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為這片土地抹上不同的救世主理論色彩,學者們也忙不迭地詮釋該地區(qū)的持續(xù)性沖突,大國爭奪終極的霸權。張翠容在這里發(fā)現(xiàn)了不一樣的真實,那些領導人的復雜面孔、那些事件背后各方權力之間的傾軋以及生活在戰(zhàn)火與遷徙的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