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心理學家托蘭斯研究表明:富有合作精神是健康的創(chuàng)造性成才的關鍵。在西方早在公元1世紀,古羅馬的昆體良學派就指出學生們可以從合作學習中受益。由于采用合作學習的方法在改善課堂內的社會心理氣氛,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yè)成績等方面實效顯著,而且學生非常歡迎這種學習方法,這種老師和學生都感興趣的教學和學習方法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并成為當代主流教學理論與策略之一,被人們譽為近十幾年來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UNIESCO)提交的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提出,學會合作是面向21世紀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同時合作學習也是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所倡導的重要學習形式,也是二十一世紀創(chuàng)造性人才所必需具備的基本素質。歷史教學中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教學,讓課堂有著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良好的課堂氛圍,不失為新課程改革教學的一種很好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 歷史課堂;合作意思;學習策略
一、運用故事激發(fā)合作意識
合作意識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必需具備的一種內在的素質,是學生走向合作行為的最基本素質。其實我們已經把合作精神的培養(yǎng)納入課堂教學的目標,但教學過程中學生只是浮于形式上的“一起做”,并沒有達到真正意義上的相輔相成。教學中注重形式上的顯性效果——熱鬧,忽略了學生個體心理機能的協(xié)調和完善,在教學上并沒有產生多少積極正面的影響。這關鍵就是學生缺乏最基本的合作意識,心理上呈現(xiàn)自私、自利、依賴、懶惰等不健康因素。因此,教師首要任務是要讓學生明白小組合作學習的必要性,對自身進步,對班級進步的重要性、迫切性的認識,讓學生樹立合作精神,樹立起正確的團隊意識,增強團體凝聚力,真正做到“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如在上《中國近代史》的時候,筆者就有關合作方面講了許多故事,如長征時期,國民黨軍隊對紅軍圍追堵截,然而,紅軍總能左沖右突,最后跳出敵人的包圍圈,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國民黨的軍隊之間不夠團結,許多部隊只是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因此,作戰(zhàn)起來,紅軍總能找到敵人的突破口,最后成功突圍。反觀紅軍本身,中央紅軍進行長征的過程中,紅一、二方面軍總是相互配合,聲東擊西,弄得敵人暈頭轉向,而紅四方面軍又在西部進行接應,其他地方的工農武裝,為了中央紅軍的轉移,也一起開展各種活動進行斗爭,以牽制敵人。再有解放戰(zhàn)爭時期南京國民政府的排斥異己、獨斷專行,到最后變得越來越孤立,而共產黨人卻聯(lián)合一切可以聯(lián)合的力量,組成“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從此力量的對比慢慢傾斜,直到最后,獨裁的政府只好跑到孤島上去。幾個故事,一正一反,論證合作團結的重要性,從而讓學生明白,眾志成城、團結合作力量強大。由此激發(fā)學生合作意識,并自己運用到他們的學習行為中去。每個成員都認識到自己與小組及小組內其他成員之間是同舟共濟、榮辱與共的關系。因此,每個人都要為自己所在小組的其它同伴的學習負責。因為小組同伴的成功,意味著自己的勝利。
二、通過活動培養(yǎng)合作能力
能力從活動中來,合作學習就要教師摒棄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大膽進行角色的轉換,真正讓學生活動起來,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管理、引導,或者在與學生互動的時候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去。例如,在學完七年級上冊后,有一節(jié)活動課:“溫故而知新”的方法和技能。一改以往老師幫助學生按順序按部就班的復習每課內容。我嘗試用這樣的活動來復習舊知。我先整理了復習知識所能采用的方法,包括填空式、提綱式、表格式、年代尺式等方法,然后將全班分為四大組,每個小組整理一個單元的內容,方法任選。最后由四小組派學生講解復習知識,評選哪一小組效果最佳。
人員分工好之后,學生各司其職,有序協(xié)作。雖然每個同學的量看似不大,但合起來之后,就共同完成了一個很大的課題,其合作能力也得到了相應的鍛煉。這樣的復習活動要求大家既動腦又動手,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既鍛煉的能力又達到復習的效果?!?+1>2”,如果你有一個知識,我有一個知識,彼此交換,每個人就有了兩個甚至多于兩的知識。學生通過合作學習,最后獲得了多于自己的知識,這就是合作學習能力的具體體現(xiàn)。
三、加強互動強化合作精神
蜚聲國際數(shù)學界的“布爾巴基學派”每一次開會就把現(xiàn)有的一切數(shù)學知識按照結構主義觀點重新進行分類、組織、別成一體。他們每年集中一二次,集中時先擬好一本模糊提綱,然后由一個成員起草初稿,到下一次會議上朗讀。會上的批評殘酷無情,彼此唇槍舌劍,寸步不讓,甚至大吵大叫,以至草稿被撕成碎片,提綱被完全推翻。最后平靜下來,人人面帶微笑,于是再請人起草,如此經過五六次甚至十來次再定稿。如此四十年,每年出一本專著,讓國際數(shù)學界為之震驚。這給筆者一個很好的啟示,于是筆者就經常組織一些互動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的思想真正活動起來。如《張騫通西域》中,我布置學生首先預習,并事先設置了一些問題,如你怎么評價張騫通西域的歷史意義?于是學生回去踴躍查尋資料,看張騫通西域以及對后世產生的影響。回到學校,我要求學生分組匯總,各自的心得,并逐個在課堂上宣講,課堂氣氛異常熱烈,甲方講一些,乙方進行反駁,甲方據(jù)理力爭,乙方步步進逼,旁邊的許多學生各為自己的觀點進行辯駁,也是一樣的唇槍舌劍。過一會,筆者要求學生把手中的心得交換一下,重新?lián)Q位進行討論,學生一起會聲地笑了。通過角度一交換,學生立刻意識到了什么,很快,所有的學生慢慢地對這一問題的認識逐步達成一致。即這一事件打通了西域和漢交往的通道,開辟了中國和歐洲、非洲大陸的通道,即“絲綢之路”,促進了漢和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歷史課堂合理運用合作學習,不僅能圓滿完成教學任務,而且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充分發(fā)揮其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除此之外,還能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學會合作,為今后的學習、生活、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這也正是新課程改革所積極倡導的內涵。
作者簡介:丁田琴,張家港市南豐中學,研究方向: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