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是落實初中素質教育的重點。本文擬從初中古詩寫景手法的分析談起,教導學生要善于觀察,抓住景物特征、選好最佳的觀察點、將情感融入景物等方法來提高寫作能力。
[關鍵詞] 初中;古詩;寫景;寫作
在深化素質教育的今天,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越來越受到重視,然而在現(xiàn)實教學中,初中生寫作水平卻不敢恭維,寫作內容存在大量空話、假話,言之無物,乏善可陳。究其原因,不外乎由于年齡小,閱歷和經驗較為貧乏,縱使搜腸刮肚,但卻腹內空空,要想寫出內容翔實的文章實在是很難。葉圣陶先生說過 :“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 就強調了閱讀與寫作是輸入與輸出的關系。因此要想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學生需要進行有效的閱讀,只有在此基礎上,寫作水平才能得到提升。
初中課文中的古詩以其高度凝練的內容,含蓄雋永的語言和美好真摯的感情,成為課本中最為璀璨奪目的明珠。教師可以將其作為閱讀的有效材料,通過對古詩的講解,讓學生們從中借鑒其寫景手法,從而提高寫作能力。
那怎么在借鑒古詩的基礎上,提高寫作能力呢?
第一,善于觀察,抓住景物與眾不同的特征
我國幅員遼闊,由南自北,從東到西,崇山峻嶺,修竹茂林,形成了各式各樣的自然美景。李白《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边@首詩里抓住天門山在長江兩岸對峙的特征,用 “出”這兩個動詞把靜態(tài)的山寫活了,再巧妙地用“開”這個動詞,抓住了景物靜中有動的特點,將靜態(tài)與動態(tài)相比較,讓人感覺到長江的動態(tài)美。陸游的《卜算子·詠梅》“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倍潭虄删湓?,抓住梅花獨特的花期和清香的特征,還綜合運用對比的手法,前兩句以梅花和其他花做比較,后兩句以梅花淪為塵埃,但卻保持香氣,在比較中突出梅花的高潔。因此初中生平時要多觀察,養(yǎng)成仔細觀察的好習慣,才能捕捉住景物的特征,才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觀察的時候要認真仔細,精心選擇景物中最獨特的特征,在描寫時把景物的形態(tài)、聲音、色彩都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讓讀者身臨其境。
第二,選好最佳的觀察點
作文描寫時,不僅需要抓住景物特征,還需要從一定角度,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描寫,如從上到下,從里到外,因此首先要確定觀察的點或者觀察角度,這樣有利于看清景物的全貌,采取最佳的角度進行觀察,發(fā)現(xiàn)景物的各種美。吳均《山中雜詩》“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鳥向檐上飛,云從窗里出?!本秃芎玫卦忈屃擞^察點的重要性。這首詩前兩句的觀察點是在山中竹林的前邊,先眺望遠山,再從竹林中的縫隙看落日,后兩句觀察點在屋子的前面,看鳥兒從屋檐往上飛,云朵從窗戶里飄出來。前兩句是遠景圖,后面兩句是近景圖,觀察點將整個景物的全貌都涵蓋了。觀察點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隨著觀察者的角度移動,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風景隨著觀察點“更上一層樓”而變得開闊。游記參觀類作文也是隨作者的腳步變化而變化,在變化中展示景物的特征。作文中觀察點也需要從表現(xiàn)文章整體的內容出發(fā),選擇最恰當的觀察點,對景物特征進行捕捉。
第三,將情感融入景物。
劉熙載說過:“情句中有景字,景句中有情字?!粑彝樱瑮盍酪?。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湃松钪?,正在借景言情。”1古詩的抒情方式,大多不是直接抒情,而是委婉含蓄地運用比興手法,先詠景物再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它絕不是客觀景物的自然寫真、實錄,情才是景的靈魂。因此學生在寫作時要融進自己的感情,要把客觀景物與主觀情思互相交融,做到山水有情,草木有意。比如同樣的山水花鳥,日月星辰,不同的作者根據不同的感情去描寫時,往往具有不同的含義。同樣是寫月亮,王維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給人一種空靈雋永的意味;柳永《雨霖鈴》“楊柳岸,曉風殘月。”給人一種依依惜別的傷感;李白《將進酒》“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給人一種張揚豪邁的氣概;張九齡《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給人一種空寂惆悵的感覺。作文原本就是個人思想感情的產物,景物一旦寫入作品,就會烙上作者的感情的印記而獲得生命,使無情物變得有情,充滿人意。指導學生進行景物描寫時,不能只對景物做客觀描寫或者科學地說明,雖然說獨立優(yōu)美的景物描寫本身,也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如果就是只描述景物,不過就是春去冬來,時光流轉,又有什么意義?給人遐想和意境的是景物后面人的情感起伏變化。情景交融結合得很好的寫景文章,會使人仿佛身臨其境,感同身受。
初中古詩課文是一座寶庫,教師要善于挖掘,讓學生在誦讀古詩課文中,不光感受古代社會生活與古人的情感世界,領略古人的獨特審美情趣,還要從中借鑒寫作手法、汲取寫作營養(yǎng),融會貫通將其運用到寫作實踐中。
參考文獻:
[1]劉熙載.藝概注稿[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劉海平,男,湖南新化人,贛南師范學院文學院副教授。
林警熙,男,福建福州人,贛南師范學院文學院學科教學(語文)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