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探索出新兩優(yōu)6號在霍邱縣農業(yè)生產(chǎn)中獲得高產(chǎn)的最佳栽插密度,于2011、2012年在霍邱縣進行了田間不同密度的栽培試驗。結果表明:(1)在21萬穴/hm2處理中,新兩優(yōu)6號平均產(chǎn)量為10 885.5kg/hm2,產(chǎn)量隨密度12~21萬穴/hm2逐漸增加,但在21~24萬穴/hm2又突然下降,各處理間差異達到顯著水平;(2)各密度間生育期和生育進程無差異,生育期均為130d;(3)優(yōu)質雜交水稻新兩優(yōu)6號在霍邱縣獲得高產(chǎn)的最佳栽插密度是21萬穴/hm2。
關鍵詞:雜交水稻;新兩優(yōu)6號;密度;產(chǎn)量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04-34-03
新兩優(yōu)6號屬于兩系中秈雜交組合,親本來源于新安S(♀)和安選6號(♂)。新安S是以廣占63-4S為母本,以M95為父本選育而成;安選6號是從揚稻6號的變異株中系統(tǒng)選育而成[1]。該品種苗期長勢旺,分蘗力強,大田中葉色淡綠,株型松散適中,熟期轉色好,不早衰。米質達部頒二等食用稻品質標準[1]。為了探索出該品種在霍邱縣農業(yè)生產(chǎn)中獲得高產(chǎn)的最佳栽插密度,促進優(yōu)質雜交水稻品種的合理更替,在2011年和2012年間,筆者在霍邱縣十里井農場進行了田間不同密度的栽培試驗,以期為我縣“糧食產(chǎn)業(yè)三大行動”工程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設在霍邱縣十里井農場的試驗田內,試驗田地勢平坦,開闊向陽,排灌方便。試驗田前茬作物為油菜。土壤質地(<0.01㎜粒級)33.0%,為中壤土,pH值6.8,有機質16.608g/kg,全氮0.925g/kg,速效磷25.5mg/kg,速效鉀123mg/kg。
1.2 供試品種 新兩優(yōu)6號(霍邱縣澤農公司提供)。
1.4 試驗方法 試驗于5月5日播種,采用旱育秧育苗,每1m2播芽谷50g。苗床管理嚴格按照旱育秧操作規(guī)程進行[2]。6月15日移栽,秧苗平均帶蘗3.85個。
田塊在油菜收割后放水淹田24h,再淺耕細耙,達到上虛下實,耕深10~12㎝。在播種前5d,施腐熟的農家肥28t/hm2、復合肥0.75t/hm2(三元復合肥,N∶P∶K=15∶15∶15),肥料撒施均勻,再精細耙地。整地時嚴禁深犁深耕,避免稀泥田。稀泥田不利于農機操作,不利于秧苗淺栽、活棵和分蘗[3]。
1.5 大田管理 移栽后雜草3葉1心期前,用二氯?芐等除草劑防除田間雜草。6月20日每1hm2用尿素225kg追施分蘗肥。加強田管,適時烤田,控制無效分蘗;注意田間監(jiān)測,達標防治稻瘟病、紋枯病、二化螟、稻飛虱等水稻病蟲害。9月11日水稻成熟并收獲、考種、測產(chǎn)。
2 結果與分析
2.3 不同處理對新兩優(yōu)6號分蘗的影響 在6月15日移栽時,A、B、C、D、E各處理每1hm2的基本苗分別為68.22萬、85.95萬、103.17萬、120.33萬、152.52萬。不同栽培密度都在6月20日返青,6月23日開始分蘗。在本試驗中,不同處理對水稻分蘗的影響不明顯。水稻栽培上應控制無效分蘗。“寬行窄株”,擴大行距,可以促進水稻分蘗,提高分蘗成穗率,促進根系生長,延緩中下部葉片和根系的衰老,增加抽穗至成熟期群體光合生產(chǎn)和積累的能力,增加結實率和粒重[4]。實施化肥“前氮后移”,氮肥的基蘗肥和穗肥的施用比例由以往的8∶2調整為5.5∶4.5。因為基蘗主要為有效分蘗提供養(yǎng)分,當有效分蘗臨界葉齡夠苗后,土壤供N應減弱,促使群體葉色落“黃”,有效控制無效分蘗,有效控制葉片伸長,推遲封行,改善拔節(jié)至抽穗期群體中下部葉片的受光條件,提高成穗率,地下地上部均衡發(fā)育,為長穗期攻取大穗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如果基蘗肥的N肥比例過大,到了無效分蘗期葉色不能正常落“黃”,造成中期的旺長,封行大為提前,中、下部葉片嚴重蔭蔽,高產(chǎn)群體被破壞,將帶來成穗率驟降、根莖發(fā)育不良、病害嚴重等一系列不良后果?;Y肥N素吸收利用率低,一般只有20%左右,施用越多,利用率越低,適當減少施用比例,可以提高N肥當季利用率。在中期落黃的基礎上施用穗肥,不僅能顯著促進大穗的形成,而且可促進分蘗成穗,保證足穗;穗肥的單位生產(chǎn)效率是最高的,是水稻一生中最高效的施肥期,適當提高穗肥施用比例,這是奪取高產(chǎn)的關鍵增產(chǎn)措施[5]。
3 小結與討論
(1)優(yōu)質雜交水稻新兩優(yōu)6號適合在我縣作為一季中稻種植,獲得高產(chǎn)的最佳栽插密度是21萬穴/hm2,平均產(chǎn)量為10 885.5kg/hm2,栽培密度在農業(yè)生產(chǎn)中對水稻生育期和生育進程無影響。
(2)在強群體、壯個體的基礎上,水稻高產(chǎn)栽培應“寬行窄株”,這樣可以改善田間小氣候,為水稻生長提供優(yōu)質的環(huán)境。
(3)合理施肥、“前氮后移”是水稻高產(chǎn)栽培的基礎。增施穗肥、保證足穗是奪取水稻高產(chǎn)的關鍵增產(chǎn)措施。
(4)新兩優(yōu)6號屬于兩系雜交水稻,抗逆性差,在栽培上應使其揚花期避開8月份的高溫天氣,防止高溫不結實;中后期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稻曲病。
致謝:本試驗承蒙安徽農業(yè)大學李金才教授和霍邱縣種植業(yè)發(fā)展局潘錦勇同志的指導,謹以致謝!
參考文獻
[1]王莉. 中國超級水稻目錄及介紹(南方本)[M]. 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9,23-24.
[2]李合生,張至立. 水稻旱育栽培技術規(guī)范[J]. 中國水稻科學,2001,15(2):252-254.
[3]鄭明東,李琴,錢小偉,等. 水稻高產(chǎn)淺栽新技術[J]. 安徽農學通報,2007,8(8):48-50.
[4]凌啟鴻,蔡建中. 水稻高產(chǎn)群體質量及優(yōu)化控制探討[J]. 江蘇農業(yè)科學,2007,40(8):2-5.
[5]蘇祖芳,張亞潔,張娟,等. 基蘗肥與穗粒肥配比對水稻產(chǎn)量形成和群體質量的影響[J]. 植物生態(tài)學報,2011,35(6):826-829.
(責編:徐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