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影堂攝影獎已經進入了第五個年頭,這個“以對當代攝影的獨立認識和判斷作為出發(fā)點”,發(fā)掘具有獨立精神和藝術潛質藝術家的獎項今年依然引起了我們的關注,以下是來自28個候選攝影師中一些擁有特別視角的拍攝項目。
“粘貼”水墨畫重現(xiàn)童年場景
攝影師杜艷芳的家鄉(xiāng)叫白杜謠,這也是這組作品的名稱。父母一直在外地工作,她從小時候便和爺爺奶奶生活在白杜謠,直到小學五年級離開,從此離家鄉(xiāng)越來越遙遠,這種遙遠逐漸從空間距離上轉化到她的內心,對現(xiàn)實社會的恐懼,對周邊浮躁、空虛的城市感到冰冷,而家鄉(xiāng)的一草一木卻一直縈繞在腦海里、夢里。作品以自我為元素,從影像到記憶,記憶到幻覺,再到潛意識的描繪,最終運用中國傳統(tǒng)水墨繪畫與當代攝影結合的視覺形式及超現(xiàn)實主義“粘貼”的創(chuàng)作手法,把攝影師童年的記憶視覺化。
照片里的小女孩們是臨時找的,大多是鄰居家的孩子,年齡從五歲到十五六歲,和攝影師很像,都是父母出去工作了,由爺爺奶奶帶著生活。攝影師讓她們在老房子里、小學校園、河邊、草垛上,擺出與她兒時生活相似的樣子:踢毽子、端著碗吃飯、坐在床上發(fā)呆、坐小板凳上洗臉、喂雞、去河邊挑水、摸魚、玩水……
生活物品的塵印
攝影師李俊的作品題材是司空見慣的生活物品,像是手表、拖鞋、菜刀、耳機、花瓶、剪刀、碟子……但這些熟識的器物都不是實體呈現(xiàn)。而是它們被拿走后留在桌面上的灰塵輪廓。因為看不到這些具體的物質,只會讓觀者想到,這里曾放過些東西。一些和我們皮膚、飲食、視覺發(fā)生過關系的東西。這樣的拍攝是攝影師用了近一年的時間,在自家封閉的室內,精心安排策劃的,其過程,我們能想象出很像行為藝術和裝置藝術的結合。然后把一切抽空、去除。
“影樓照”室內景觀
攝影師張晨名為“中國人家”的拍攝項目。呈現(xiàn)中國不同省份家庭中以“影樓照”作為裝飾的“室內景觀”。大部分中國人在影樓照完相片后,希望自己的照片一直處在“被看見,被觀賞”的狀態(tài),因此相片往往會被精心地裝框,并放置在最容易被來訪的客人或者自己看見的家中某處?!坝皹钦铡辈粌H作為家庭的裝飾。更多的是一種社會符號的存在和中國人家生活美學的多棱鏡。不光提供了中國大眾美學的歷史,還反映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把現(xiàn)實中不好的東西去掉,把美的東西留在照片上,也就是所謂的把耀眼的一刻留住。
大畫幅天葬師肖像
攝影師薛源曾經看到一組褪色的關于天葬的照片后,被這個民族對待死亡的態(tài)度深深震撼,于是萌生了關于天葬師肖像的拍攝計劃。兩年后機緣成熟,他帶著大畫幅相機和深深的敬畏踏上了西藏這塊土地。天葬師有的是僧侶。有的是普通人,他們也要為自己的親人做天葬。在他們眼里,生與死都一樣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