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源遠流長,自十九世紀初以來,更有嶄新的創(chuàng)樹和蓬勃的發(fā)展。在此期間,1912年17歲的劉海粟,在上海創(chuàng)辦中國較早的一所美術專科學?!虾D畫學院;1918年和1919年林風眠、徐悲鴻赴歐洲學習西方藝術;之后相繼游學歸國的關良、傅抱石、黎雄才、吳作人等,也都從事美術教育;他們“西學東漸”的藝術主張,探索融會創(chuàng)作現(xiàn)代中國畫,為古老的中國畫藝術注入了走向多元發(fā)展的新觀念。
1919年10月,山東赫保真在故鄉(xiāng)濰縣(濰坊)15歲時,已得“少年畫家”之美譽。只因出身極為貧寒,無力外出求學,于是,開始從事藝術師范教育,靠微薄薪水填補家用,同時堅持勤學苦練。1928年2月移居青島,繼續(xù)從事藝術教育,直至1979年1月。在其從事藝術教育的六十年間,他在音樂、美術教學領域上,可謂盡到最善努力的人。尤為可貴的是在中國畫教學方面,桃李滿天下,更是人才輩出。如黑白龍、于希寧、王文彬、張朋、徐立忠、姜寶林等等,他們在歷史的不同時期皆跟隨從其學習。他的教學方法不僅僅是教授畫法,更重要的是倡導做人。主張不應只會畫好畫了事,還應肩負學會人生之道。他要求學生做有知識、有實力、有責任心,能成為報效國家的有用人才。
赫保真在中國畫創(chuàng)作方面,人物、山水、花鳥工寫全面,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頗多佳作參展出版而問世。經(jīng)過長期生活和藝術累積,概括總結的牡丹“五結合”畫譜,標志著他在山東中國畫界,藝術教育領域的圈內(nèi),做出了承前啟后推陳出新的突出貢獻,由此名聲廣為遠播,影響深遠。追溯在建國初期,他的繪畫藝術就曾引起,省政府、文聯(lián)、美協(xié)有關負責人的極大關注與重視。1959年7月,在濟南為北京人民大會堂山東廳創(chuàng)作完成巨幅絹本意筆重彩《十里荷香》后,8月初,與青島刺繡廠的設計人員結合,由省長余修親為安排回到青島,在中山路交際處會議室,他創(chuàng)作完成巨幅絹本意筆重彩稿本《滿堂紅》。與此同時,也還有1957年秋,22幅菊花名品寫生線描稿供雕刻《菊屏》參考。
1962年5月30日,赫保真接山東教育廳廳長張子石電話,赴濟南出席“山東省國畫座談會”。6月1日晨下車后,即赴山東賓館,張子石云遵余修省長囑留居,并下榻408房間。1962年7月初,在德高望重的畫壇前輩、南京藝術學院教授、著名畫家美術史論家《中國美術家人名大辭典》編者俞劍華倡議并積極協(xié)調(diào)下,山東省委、省人委、省文聯(lián)、省美協(xié)、省博物館邀請北京、南京、上海、西安等地著名畫家前來青島,進行藝術交流與創(chuàng)作,參加這次活動的畫壇名家有北京畫院副院長王雪濤、崔子范,北京畫院畫家吳鏡汀、郭傳璋、嚴地,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花鳥科主任郭味蕖、教授李苦禪,江蘇省國畫院畫家錢松巖、亞明,南京藝術學院教授陳大羽,上海畫院畫家孫雪泥,山東藝術??茖W校副校長于希寧、教師柳子谷、黑伯龍、關友聲、卓啟俊、劉魯生、張彥青,山東美術家協(xié)會副主席、青島市文化局長馬龍青,濟南畫家岳祥書、陳維信等。赫保真時任青島教師進修學院院委、國畫教師,作為當時山東畫壇的主要代表性畫家之一,參加了此次盛事雅集的全過程。在為時近兩月之雅集活動中,畫家們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精彩畫作,先后在青島舉辦了兩次展覽。1963年,由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畫集,潘天壽題簽,畫冊前言寫道“……1962年夏,為推動山東中國畫界山水、花鳥畫創(chuàng)作,山東美協(xié)約請北京李苦禪、王雪濤、吳鏡汀、田世光、顏地、郭傳璋、郭味蕖、崔子范,上海孫雪泥、王個簃、江寒汀,南京俞劍華、錢松巖、張文俊、亞明、陳大羽十六位著名畫家雅聚青島。同時組織邀請了山東著名畫家赫保真、柳子谷、卓啟俊、黑伯龍、于希寧、關友聲、岳祥書、王天池、王企華、弭菊田、張彥青、劉魯生、黃公渚、杜宗甫、馬龍青等南北方畫家三十二人共同進行了為期兩個月的創(chuàng)作和研究活動。為了便于探討和研究中國畫如何創(chuàng)新問題,深入生活寫生創(chuàng)作筆墨當隨時代,更有利于創(chuàng)作經(jīng)驗的交流,在活動期間,曾先后舉辦過兩次展覽觀摩會,共展出山水、花鳥作品三百余幅,對山東中國畫山水、花鳥創(chuàng)作起到了積極地推動作用……”此次活動匯集當時國畫界的南北多位高水平畫家,雅集于美麗的海濱城市青島,研討藝事,揮毫潑墨,以歷時之長、參與之眾、創(chuàng)作之精,成為一時藝壇盛事,影響深遠。
我與赫保真先生結畫緣于七十年代初,由我的父親、畫家郭士奇引薦下,有幸成為赫先生平生最后的一位關門弟子。說來赫、郭兩家的世交淵源。赫先生年長我父親整十歲,建國前,他們是彼此欣賞的畫友,曾經(jīng)是近在咫尺的鄰居,解放后,在青島一中音美組又是“風雨同舟”的同事,我母親孫桂珍與師母丁佩琳也是無話不說姊妹,由此淵緣,自然我在學畫及諸方面,得到了赫先生的十二分關愛。回想跟隨赫先生學習的每一階段,著實讓我受用一生。這一時期,德高望重的他在社會上享有盛名,在他的“見山樓”居室,幾乎每天都要擁擠著各地慕名來訪者:全國來青島寫生的著名畫家、回家探親的老學生攜帶書畫、不同年齡段的學畫者、恢復高考后,來青島招生的藝術院校負責人,都請其推薦生源考生……老學生于希寧每次到青島總是囑附司機,將汽車停在西鎮(zhèn)二路電車總站附近,然后步行幾百米到家看望赫老:老學生黑白龍,老友弭菊田、張彥青、劉魯生每次到青島、或赴嶗山寫生、或應邀為“交際處”“迎賓館”作畫,總會結伴來看望赫老。師生好友除了在一起談古論今,切磋書畫,也涉及事業(yè)、家庭、兒女情長。每每他們還會將攜來的冊頁求赫老留下墨寶,同時,還攜來為朋友代求字畫的諸多名單。這一時期,赫老的“畫債”與日俱增,他總是起早貪黑,將當年的“畫債”趕在年底進臘月門前完成后同時“封筆”。在赫老眼里,關心少年兒童美育教育是頭等大事,盡管自己再忙,每年也總要擠出一些時間,到市少年宮親自指導兒童的寒暑假期藝術活動,赫老的畫作遍布不層面和領域。
1975年元月,赫老為了鼓勵我學畫,特將自己珍藏多年的濰坊劉嘉穎(1861-1902)28歲時所鉤古代山水冊頁集贈我,并且告誡我“我很珍重這本冊頁集!當年,在‘同志畫社’這可是我們大家學習臨摹的重要范本之一。如今畫冊已經(jīng)陳舊磨損了許多,這足以表明,當年我們諸位畫友勤于臨習它的頻繁程度。今天我已步入古稀之年,就讓它發(fā)揮‘同志畫社。精神代有相傳的作用吧?!彪S即揮毫為我題寫:“此吾鄉(xiāng)劉石芙先生所鉤稿。劉秩東夫子以之贈我,我今以之贈明華畫友,蓋欲薪火遞傳永垂也!明華好學望勉之。保真。1975年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