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東盟五國經濟對外依賴性較大,容易受到世界經濟局勢的影響,因此東盟五國地緣經濟格局也會隨即改變。本文研究的是亞洲金融危機后世界金融危機前東盟五國地緣經濟格局,旨在分析亞洲金融危機對地緣經濟格局產生的影響及從貿易和投資兩個方面闡述東盟五國地緣經濟格局的新特征。
關鍵詞:亞洲金融危機;區(qū)內貿易;FDI投資;東盟五國地緣經濟格局
東盟五國的經濟發(fā)展在本時段內可謂是起起伏伏,并不是一帆風順。首先是受到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亞洲金融危機首先在泰國爆發(fā),隨即影響到其他東盟四個國家,進而影響到整個東南亞地區(qū),以及蔓延至整個亞洲地區(qū),使東盟五國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穩(wěn)定都受到嚴峻的考驗。接著是“911”事件后美國經濟開始衰退,歐盟與日本的經濟也開始進入緩慢發(fā)展時期,世界三大經濟體出現經濟不景氣。而對于對外依賴較強的東盟五國來說,嚴重受到世界經濟局勢的影響,經濟嚴重受挫,有的甚至出現經濟負增長。在亞洲金融危機中,東盟五國也清楚的見證了一國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性。在危機中,經濟發(fā)展越好的國家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就越小。東盟五國中,新加坡受到的影響最小,馬來西亞拒絕接受外界的援助,依靠自身勉強渡過難關,而泰國和印尼僅依靠本國力量無法使本國經濟迅速走上正軌,最終只能選擇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援助。
亞洲金融危機后,東盟五國地緣經濟格局出現了以下新特征:
(一)區(qū)域外貿易穩(wěn)定與區(qū)域內貿易得到加強
東盟五國區(qū)外貿易情況沒有多大變化,區(qū)外貿易大國一直是美日歐以及中國和印度,且近幾年來中國的影響逐年增大,但在此僅對區(qū)域內貿易情況進行分析。為了促進區(qū)內貿易的發(fā)展,東盟五國開始降低關稅和逐漸去除貿易壁壘。截至2003年7月,新加坡基本實現區(qū)內CEPT清單商品貿易的零關稅,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則分別有98.2%、93.7%、92.1%的商品關稅稅率在5%以下。[49]1997年以來,東盟五國區(qū)域內貿易總額占其貿易總額的20%以上。同時,1997-2007年期間,東盟五國各國的進出口貿易總額占GDP的百分比均超過50%,對外依賴性大。因此,只要外界出現一點小狀況,東盟五國的經濟必然受到影響。
從區(qū)內貿易總量來看,1997-2007年期間,進出口貿易金額總體呈現上升趨勢,除受到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1年世界歐美日主體經濟衰退的影響,貿易總額出現嚴重減少。1998年,東盟五國區(qū)內出口貿易總額為690.92億美元,同比增長-23%,區(qū)內進口貿易總額為510.13億美元,同比也出現了20%的負增長。經過一年的經濟恢復,到2000年區(qū)內進出口貿易總額回升至危機前的水平。然而好景不長,2001年由于受到世界經濟衰退的影響,東盟五國的貿易再次受到影響,出現小幅回落,出口額由2000年的841.59億美元下降到2001年的826.89億美元,進口額也2000年的712.69億美元跌落至2001年的646.84億美元。這次貿易額的小幅下跌,經過一年的時間也恢復至之前的水平。從2002年到2007年,東盟五國區(qū)內貿易大幅上漲。2002年進出口貿易總額為1554.95億美元,到2007年增長到3683.43億美元,是2002年的2.37倍。
從貿易方向來看,新加坡是東盟五國的最大貿易國。東盟五國中,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相互貿易量最大。2007年,在各國十大貿易國中,東盟五國具體情況如下:馬來西亞是新加坡最大的進出口貿易國,印度尼西亞是其第三大出口國、第五大進口國,泰國是新加坡第七大出口國、第八大進口國;對于泰國來說,東盟五國中新加坡是它的第四大出口國、第六大進口國,馬來西亞是其第四大貿易進口國、第六大出口國,印度尼西亞是第八大出口國、第九大進口國;新加坡和泰國分別是馬來西亞的第二、五大出口國,其第三、五、八大進口國分別是新加坡、泰國和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是印度尼西亞第三大進口國,第一大出口國,馬來西亞是其第六大出口國和第四大進口國,印度尼西亞的第九大出口國和第六大進口國是泰國;就菲律賓而言,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泰國分別是其第六、七、十大貿易出口國且分別是其第三、七、十大貿易進口國。
(二)FDI資金額波動式增長
東盟五國作為東南亞地區(qū)經濟實力最強,最具發(fā)展活力的國家。1998-2007年東盟五國GDP以年均5.0%的速度增長,因此也是吸引外資最集中的區(qū)域。1997-2007年間,東盟五國吸引的對外投資金額占整個東盟的89%,由此可知,絕大部分進入東南亞地區(qū)的FDI資金是流入到東盟五國。由于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東南亞地區(qū)經濟嚴重受挫,外界對東南亞地區(qū)經濟增長的信心也受到一定影響。從整體來看,1997-2007年東盟五國吸引對外直接投資金額情況如下圖所示,呈波動式增長。一直到2004年FDI資金流入東盟五國的金額才達到并超過1997年的水平。在此期間,1999年,FDI資金流入金額有所增長但并未達到1997年的水平,此后便一直走低,2002年吸引FDI金額為154.25億美元達到最低點。
然而,進入東盟五國的FDI資金并非均勻的散布在這五個國家。新加坡是東盟五國中吸引對外投資資金最多的國家。在1997-2007年期間進入新加坡的FDI金額除了1998年和2002年的占流入東盟五國FDI資金總額低于50%,其他9年里均超過50%,且呈逐年遞增的趨勢。2007年流入新加坡的FDI資金金額為315.5億美元,是1997年流入金額的2.3倍。其次,吸引資金最多的國家是泰國和馬來西亞,1997-2007年間流入FDI的總金額占東盟五國FDI總金額的比例分別是21%和14%。泰國在2007年吸引對外投資金額是112.38億美元,是1997年的2.89倍,其余三國吸引的FDI資金增長速度均低于新加坡和泰國。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是東盟五國中吸引對外投資資金最少的國家,1997-2007年間流入FDI的總金額占東盟五國FDI總金額的百分比均僅為5%。此外,在東盟五國區(qū)內投資中,經濟實力最強的新加坡是主要的投資者,2000年向區(qū)內投資的金額僅為6.41億美元,至2007年新加坡向東盟五國內部投資金額達到72.31億美元,投資金額增長了10倍。其余四國向區(qū)內投資金額總額11年期間從未超過新加坡的投資金額。2007年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四國向區(qū)內投資金額僅為新加坡的16%。
從東盟五國吸引的FDI資金來源來看,其吸引區(qū)內和區(qū)外對外投資金額的情況也有所不同。區(qū)內和區(qū)外流入東盟五國的投資金額總量相差懸殊,區(qū)外FDI資金金額遠遠大于區(qū)域內部的相互投資金額,如2007年區(qū)外投資金額為536.46億美元,而區(qū)域內的相互投資金額僅有83.88億美元。東盟五國吸引的區(qū)外投資金額在1997-2007年間為“W”的增長方式,在1998年和2002年間收不良內外經濟形勢影響出現了低谷,在2002年是118.7億美元成為該時段的最低值。東盟五國區(qū)內相互投資的情況則是以2002年為界線分為兩段,FDI資金金額增長趨勢均是先遞減再遞增。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使東盟五國經濟嚴重受挫,各國忙于用資金恢復本國國內經濟,因而對其他國家的投資金額有所減少。而在2001年國際三大經濟體出現衰退的形勢下,區(qū)內投資卻大大增加。這是因為,經過亞洲金融危機后東盟五國意識到,單純依靠歐美日等大國資本主義資金是不會使本國及本地區(qū)經濟繁榮起來,唯一依靠自身和本地區(qū)的力量才是發(fā)展經濟的出路。因此,在外部經濟衰退的情況下,東盟五國擴大區(qū)內投資,加強區(qū)域內經濟合作,這樣才能減少外部不利因素的影響,促進本區(qū)域經濟的發(fā)展。
由此可見,在區(qū)域貿易和FDI資金流動中,一國的綜合國力有很大的決定作用。經濟實力越強,在區(qū)域貿易量和吸收FDI資金量就越大,對區(qū)內經濟發(fā)展的貢獻就越大。因此,區(qū)域內各國經濟實力的提高是區(qū)域總體實力增強的前提條件。只有區(qū)域內各國經濟均得到快速發(fā)展,該區(qū)域的整體實力才會得到增強,才能出現“共贏”的局面走向國力的共同富強。
總的來看,經歷了經濟上的挫折并沒有使東盟五國一蹶不振,反而使其找到了突破困境的出路。各國開始意識到,強大的經濟實力永遠是經濟實體受到打擊后進行自救的堅強后盾,同時區(qū)域內的緊密合作和一致行動是共同面對困境時的最佳抉擇。(作者單位:云南師范大學)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基于演化博弈的東南亞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格局演變機理及耦合規(guī)律(41071100);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NCET-10-090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