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生,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特殊群體,他們法律意識的狀況直接見證著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所取得的成效。鄧小平的法制教育思想給了我們高校法制教育眾多啟迪,在鄧小平法制教育思想的引導下,如何通過完善課堂教學,增加實踐環(huán)節(jié)、豐富獲取知識的渠道來加強當代高校的法制教育,本文做出了思考。
【關鍵詞】鄧小平;法制教育;高校;大學生
教育,是培養(yǎng)新生一代準備從事社會生活的整個過程,也是人類社會生產(chǎn)經(jīng)驗得以繼承發(fā)揚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它作為一種改變?nèi)祟悓陀^世界認識的途徑,人類文明傳遞的工具,在生活中產(chǎn)生著積極的影響。法律,是人類關系的調(diào)解器,它通過對人們的行為加以規(guī)范,使得社會活動有序化,保障和促進社會的生活與發(fā)展。通過教育,增強人們的法律意識,提高人們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能力,是構(gòu)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必由之路。眾所周知,衡量一個國家是否實行了法治,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全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以及他們法律素養(yǎng)的高低。而法律素養(yǎng)的形成的方式,主要靠法律知識的積累及個人的行為不斷適應和符合法律規(guī)范的要求。為了提高人民的法制觀念,鄧小平十分重視法制教育工作,在他領導和指導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過程中,通過不斷探索,在立足于我國國情的基礎上,形成了體系完整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法制教育觀,并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鄧小平法制教育思想對當代高校法制教育的重大意義
鄧小平法制教育觀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是毋庸質(zhì)疑的,這點不僅可以從不少學者的著述中表現(xiàn)出來,而且也是被我國法治工作取得的現(xiàn)實成就所檢驗了的。本文認為對當代高校的法制教育來說,鄧小平的法制教育觀有三點重要內(nèi)容給了我們啟迪。
(一)法制教育的普及性
法制教育的對象是人,法制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yǎng)人的法律意識。這里的“人”指的是全體中國人民,而不是少數(shù)人。鄧小平指出:“要在全體人民中樹立法制觀念?!薄霸邳h政機關、軍隊、企業(yè)、學校和全體人民中,都必須加強紀律教育和法制教育?!蹦壳?,我國相關學校的教學計劃中都已貫徹了鄧小平的這一思想,特別是在中、小學的教學計劃中加入了法制教育的元素,雖然內(nèi)容較為淺顯,但是起碼讓中學生對我國現(xiàn)行的法律體系有了大致的了解,在他們心中形成了初步的法律意識,為高校的法制教育積累了一定的知識基礎。
(二)法制教育的層次性
人們的文化程度制約著人們對于法律知識的理解和吸收,因此,在一個文盲充斥的國度里是很難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識和法律觀念的。鄧小平認為,不能按同一標準對全體公民進行社會主義法制教育,而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tǒng)一的原則,有突出、有重點地進行法制教育。在他看來,法制教育中一個重點的教育對象就是青少年。在青少年群體中,大學生無疑是一個特殊的群體,雖然現(xiàn)如今已經(jīng)不必再用“天子驕子”來形容,但是很顯然大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良好的知識儲備,更容易理解和吸收法律知識,形成對法律的信仰。所以現(xiàn)今的教學計劃中對大學生的法制教育已經(jīng)達到了相對的高度,這樣不僅有利于大學生自身的成長成才,而且有利于通過大學生的模范示范作用最終提高全體人民的法律素養(yǎng)。
(三)法制教育的人本性
以人為本就是要從人的特點或?qū)嶋H出發(fā),一切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要體現(xiàn)人性,要考慮人情,要尊重人權(quán),不能超越人的發(fā)展階段,不能忽視人的需要。鄧小平法制教育觀念中所強調(diào)的法制教育必須從娃娃抓起,必須堅持執(zhí)法為民,必須提高人民的科學文化素養(yǎng)等觀念無不是從對人的關懷視角探析加強法制教育的路徑,探索人的價值,分析人的生存意義。在中國的法制道路上,從“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quán)”九個字的入憲,到最近兩會審議通過的將“尊重和保障人權(quán),保護公民的人身權(quán)利、財產(chǎn)權(quán)利、民主權(quán)利和其他權(quán)利”寫入刑訴,無不昭示著法律對人權(quán)的尊重和保護。當代大學生生長在民主與法制相對完善的中國,他們重視人權(quán),強調(diào)自由,法律所昭示的公平與自由的觀念他們樂于接受。
二、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xiàn)狀
清華大學的“劉海洋硫酸傷熊案”、云南大學的“馬加爵殺人案”、西安音樂學院的“藥家鑫撞人殺人案”,還有許多大學生違法犯罪的案件讓人們不得不詢問為什么大學生的法律道德觀念與他們所擁有的文化程度不相匹配,難道他們就不知道自己的行為觸犯了法律,將受到法律的嚴懲嗎?相反,劉海洋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我們一上大學就學了法律基礎課,學了民法和刑法,我知道獵殺野生動物違法……”馬加爵在庭審的時候,也表示不為自己辯解,知道自己的行為犯了罪,請求處以極刑。而藥家鑫之所以在撞人之后還殺人,無非是想逃避因為自己駕車撞人之后將受到的法律責任。可以肯定的說,他們具備一定的法律知識,但缺乏良好的法律意識。筆者認為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存在以下幾個令人擔憂的問題:
(一)權(quán)利義務觀念的失衡
法律權(quán)利和義務,是法律關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內(nèi)容。法律通過對權(quán)利和義務作出規(guī)定,告訴人們何者應為,何者不應為,從而達到規(guī)范人們行為,協(xié)調(diào)人們關系的目的。當代大學生生長在人格權(quán)神圣、財產(chǎn)權(quán)神圣、契約神圣的年代,言必稱“我擁有什么什么樣的權(quán)利”,“這是我的自由”,這種觀點不僅體現(xiàn)在他們與家長、老師、同學以及陌生人的相處中,在對校紀校規(guī)的遵守上,甚至體現(xiàn)在他們對待法律規(guī)范的態(tài)度上。誠然,我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包括在現(xiàn)在仍然有很大一部分人缺乏維權(quán)意識,但當代大學生更令人擔憂的卻是他們過于泛濫的權(quán)利意識,而忽略了權(quán)利背后的義務。正是由于當代大學生權(quán)利義務觀念的失衡,造成了他們在與人相處中咄咄逼人,漠視他人,推崇自己;對法律條文的理解中,強調(diào)權(quán)利,忽視義務;在行為中濫用權(quán)利,最終違反法律。
(二)有學習法律知識的愿望但缺乏正確的學習動機
當代大學生大多為80后、90后,他們個性鮮明,有獨立的思想和判斷力,敢想、敢為,關注時事,勇于分析。他們就像一塊海綿,樂于接受他們一切感興趣的知識。他們強調(diào)維權(quán),尊重人權(quán),所以他們關注法律。但是在這個強調(diào)物質(zhì)文明的年代,他們似乎也更功利了,他們樂于接受的僅僅是那些對他們生活有用,他們感興趣的法律知識,例如消費者權(quán)益的保護,勞動合同的簽訂等等這樣一些可能以后對他們“有用的”法律知識,認為學習法律的目的只不過是為了更好地保護自己的權(quán)利不受侵犯。
(三)缺乏理性的法律意識
錯誤的觀念、錯誤的學習方法導致的直接后果是大學生普遍缺乏理性的法律意識,當代高校的法制教育收不到預期的效果。他們只重視對條文表層的注釋,對教師所講的案例就眉飛色舞,對教師所傳達的法律理論和法律精神卻興趣缺乏。劉海洋接受采訪時,曾經(jīng)過說過一句話:“我只知道獵殺野生動物違法,但用試劑燒傷動物園的動物是不是違法就不清楚了,但現(xiàn)在知道是違法了?!边@段話讓我們看到了高校所進行的法制教育是遠遠不能滿足現(xiàn)實的需要的。高校的法制教育不是上好幾堂民法課、幾堂刑法課就可以解決問題了,更為重要的是,在此基礎上真正培養(yǎng)大學生們的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
(四)認知和實際操作存在差距
人們經(jīng)常說“人非圣人,孰能無過”,我們姑且不去討論圣人是否犯錯的問題,但現(xiàn)實是我們有大量豐富的例子證明人們在認知和行為中是存在很大的差距的。上述的三個例子清晰地告訴了我們,不管是學校的校紀校規(guī),還是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我們雖然清楚知道應該遵守,但真正行為的時候我們卻背離了。分析這種種現(xiàn)象,到底是家庭的影響,還是社會不良風氣的誤導,抑或是自我控制能力的缺乏,社會學家也可能無法用三言兩語道出其中緣由,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大學生們所學到的法律知識沒有內(nèi)化成他們的法律觀念,法律意識,他們最終沒有形成對法律的信仰,所以他律最終還是無法轉(zhuǎn)化為自律,我們的法制教育也遠沒有實現(xiàn)我們的終極目的。
三、在鄧小平法制教育觀的指導下加強當代高校的法制
教育
鄧小平法制教育觀所強調(diào)的教育的普及性為高校的法制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法制教育的層次性為高校的法制教育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使得高校的法制教育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法制教育所提倡的人本性使得我國法律所強調(diào)的保障人權(quán)的基本精神得到大學生的普遍認同。當代高校如何在鄧小平法制教育觀的指導下抓住現(xiàn)今的法制環(huán)境加強和完善法制教育,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強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育的主戰(zhàn)場,是大學生得到法律知識最主要的途徑,也是高校管理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要加強高校的法制教育,重點就要加強法制教育的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首先,各大高校要從思想上高度重視《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的教學意義。只有高校端正了“培育人才,首先是培養(yǎng)人”的理念,并以此理念對學生加以教育,我們的法制教育工作才能真正做出成效。其次,任課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知識的銜接與傳承。在鄧小平法制教育觀的影響下,我們的小學、中學的教學計劃中都有不少法律知識的內(nèi)容,有很多大學生表示《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教材中的很多法律知識以前就有接觸過,存在大量重合的地方,所以學習興趣缺乏。對此,任課教師的教學準備過程非常重要。我們不僅僅需要注重四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相互銜接,也要注意本門課程同學生以前所學知識的銜接。最后,任課教師需要端正教學理念。當代高校的法制教育除了應對法律條文進行一定的灌輸外,更重要的是培育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法律心理。但有不少教師在教學中過分迎合學生,既然學生們喜歡聽案例,所以教師們淪落成說書客。用大量的案例堆積課堂,課堂環(huán)節(jié)雖然生動活潑,討論熱烈。但忽視了對法律理論知識的傳達,造成的后果是學生們在聽案例的時候雖然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等到進入了社會,自己真正碰到法律問題的時候,卻不知道如何應對,因為他們根本沒有真正學懂法律知識,不知其所以然,自然不懂得應用。案例教學法對于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對課堂的參與度所起的作用自是不可抹滅,但切莫把課堂變成了說書場。
(二)在保證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增加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法律實踐是大學生法律意識形成、法律素質(zhì)提高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筆者認為在保證課堂教學的基礎上,高校可以通過其特有的校園文化,憑借豐富的校園文化對學生起到最直接、最現(xiàn)實、最客觀的熏陶作用,展開形形色色的法律實踐活動。例如,定期請法學專家進行專題講座,讓學生們了解法學領域的最新動態(tài);開展模擬法庭,讓學生們親身參與訴訟,了解我國的訴訟程序;建立各種類型的法律社團,通過法律社團和法律專業(yè)學生的法律咨詢活動,進行法制宣傳,解答大學生所關注的法律問題;展開法制評論,針對社會上所發(fā)生的熱點問題,讓學生們充分討論。通過這些活動提高他們守法、用法的自覺性,加強他們對國家、對社會、對他人的責任感。
(三)豐富大學生獲得法律知識的其他渠道,正確引導學生對待各種信息
當今社會是個信息量大、信息傳播迅速快的社會,隨著網(wǎng)絡的運用,我們可以足不出戶,就可以獲得我們所需要的知識。電視、新聞媒體、報刊也成為了現(xiàn)代人獲得信息的重要渠道。與此同時,大學生活與高中生活相比,很大一個特點在于學生們自由時間相對較多。除了日常的教學安排以外,大學生有很多的空閑時間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而據(jù)調(diào)查,隨著校園網(wǎng)的普及,眾多的大學生在課余選擇的主要活動就是坐在電腦前或留在圖書館,瀏覽大量他們感興趣的信息。因此,高校應特別重視法律書刊的訂購、網(wǎng)絡的普及和廣播的宣傳,使大學生能夠在課堂之外有更多的渠道去了解法律領域的最新動態(tài)和社會熱點問題。誠然,通過網(wǎng)絡以及其他媒體進行普法宣傳已經(jīng)成為一種趨勢,并且收到了不錯的成效。但是,另一方面我們需要看到的是網(wǎng)絡、電視、媒體片面的宣傳對分析能力還不夠健全的大學生們有時也起著一種錯誤的引導。例如,過分夸大的社會不正之風和司法腐敗現(xiàn)象,使得大學生在思想上扭曲了權(quán)與法的關系,造成一部分大學生認為“托熟人、找關系”比尋求法律的幫助更能解決解決問題;過分夸大的中國法制建設不甚健全的一面,使得一部分大學生形成“中國的法律漏洞太多”,在“中國學法律用處不大”的錯誤觀念。在這種情況下,高校教師要有針對性地教育大學生正確對待網(wǎng)絡以及其他媒體傳遞的信息,教導學生全面地看待問題,對我國的法制形成正確的認識,端正學習法律的動機。
要培育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當代高校的法制教育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做,但起碼要做到以上三點。我們期待通過高校法制教育工作的完善,使得大學生能做到像意大利18世紀著名的法理學家切薩雷·貝卡利亞所說的那樣,“讓法律的力量跟隨我們,就像影子跟隨身體一樣,時刻約束并指導我們的行為,讓法律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
參 考 文 獻
[1]汪海霞.鄧小平“以人為本”的法制教育思想探析[J].教育探索.2006(4)
[2]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36
[3]鄧小平文選(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332
[4]汪海霞.鄧小平“以人為本”的法制教育思想探析[J].教育探索.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