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余兼職等勤工儉學的方式現(xiàn)已成為高校學生賺取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同時也被其視為參與社會實踐、獲得工作經驗的重要途徑。本文通過對高校兼職學生的發(fā)展現(xiàn)狀和勞動權益被侵的法律原因進行分析,探究保障高校兼職學生勞動權益的有效措施,實現(xiàn)勞動法保護弱者的立法意圖。
【關鍵詞】高校學生;兼職;勞動權益;保障措施
一、高校兼職學生的法律屬性定位
目前學界關于高校兼職學生是否可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尚存爭議,一種認為高校學生尚未畢業(yè),不具備勞動者的主體身份,在勞動關系中主體不適格;一種觀點認為高校學生符合勞動力市場中作為勞務輸出一方的特征,應該在勞動法內容中對其與用人單位的勞務關系給予認可和規(guī)范,保護其合法權益。原勞動部1995年出臺的309號《關于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2條規(guī)定“在校大學生利用業(yè)余時間勤工助學,不視為就業(yè),未建立勞動關系,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從“勞動關系中的勞動者”這個層次上看,我國一般采用大陸法系的“人格從屬性”標準,同時輔之于“經濟從屬性”標準,即勞動者被納入雇主生產組織之內,接受雇主的指示和管理,同時對雇主存在經濟上的依賴關系。據(jù)此標準,大學生兼職時是在雇主的指示下從事勞動,其提供的勞務也純粹是為了雇主的經濟利益,符合勞動法意義上的勞動者。對其與用人單位之間成立的勞務關系也應給予勞動法上的認可和保障。
二、兼職學生勞動權益受損法律原因分析
(1)司法實踐中對高校兼職學生勞動主體地位的錯誤否
認。原勞動部309號意見第十二條的相關規(guī)定在司法實踐中較多地被視作否認高校兼職學生勞動關系主體地位的依據(jù),并由此將勤工儉學排除在勞動法所稱之“勞動”范圍之外,使得兼職學生無法享受勞動法制定的關于最低工資標準限制、工作時間限制以及同工同酬原則限制,在工作時毫無人身及財產權益保障。筆者認為,第309號意見在制定上存在表意不明的邏輯缺陷。(2)相關民事法規(guī)對高校學生兼職勞動權益保障不力。我國有關雇傭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分散于《民法通則》、《合同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zhí)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意見》等法律中。自勞動合同法2008年1月1日頒布實施以及勞動合同法出臺以來,勞動合同法第10、69條對勞動關系的建立和勞動合同的簽訂均作出了相關規(guī)定,明確指出“企業(yè)與員工產生勞動關系,用工關系,都該簽合同”,且將勞動種類劃分為全日制工和非全日制工兩種。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豐富了學生兼職權益保護的基本理論,也將對大學生兼職行為納入勞動法保護的范疇起到深刻的影響,但具體法規(guī)中仍缺少對高校學生兼職勞動權益保障的明確規(guī)定,使大學生在出現(xiàn)權益受損時無理可依,有苦無處言。
三、學理探索高校兼職學生勞動權益保障的途徑
(1)對高校兼職學生的勞動主體地位予以法律確認?!秳趧雍贤ā烦雠_后取消了臨時工的說法,但仍有必要對“全日制工”和“非全日制工”的概念進行細化,將兼職學生的具體工作情況適格納入相應范圍之中。分析認為,對此問題可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或者最高人民法院重新做出關于適用《勞動法》的解釋,以立法解釋或者司法解釋代替行政解釋,以代替原勞動部309號意見或明確廢除309號意見效力。(2)加強執(zhí)法力度,規(guī)范職業(yè)中介機構行為。勞動法頒布目的之一即為保護弱者權益,勞動者因其在勞動關系中的勞務輸出定位無可避免地處在相對弱勢地位。高校學生多數(shù)通過職業(yè)中介機構尋找兼職,選擇空間較小,更因其社會地位的特殊性成為勞務輸出方中的絕對弱勢群體?,F(xiàn)今各類職業(yè)中介機構種類紛繁、良莠不齊,更有結合不法用人方同謀不當利益者,給高校學生兼職帶來了更大風險。(3)多方努力提高大學生自我保護意識和維權能力。大學生法律知識薄弱、自我保護能力缺失以及維權渠道的不通暢,是造成其合法勞動權益受侵害的重要原因。兼職學生更應該注意自我保護和維權意識的加強。要知法守法用法,尤其是建立勞動關系的學生,更要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權益。政府部門應與學校結合,通過法律普及、實例介紹等途徑加大針對高校學生的普法力度,成立專門機構保障兼職工權益;高校應主動與政府相關部門取得聯(lián)系由校方為大學生謀得兼職崗位,這也符合我國《高等教育法》第56條中“高等學校應當對大學生參加社會服務和勤工助學活動給予鼓勵與支持”的規(guī)定。
參 考 文 獻
[1]李彥.對“打工大學生”法律地位的思考[J].法治與社會.2010(2)
[2]楊政,黃威偉,梅筱.兼職大學生權益的法律保障研究——以“法律適用分析”為中心[J].重慶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7)
[3]張鳳羽.大學生兼職勞動權益保障研究[D].四川:西南財經大學.2009(12)
項目基金:本文系河南師范大學(國家)大學生創(chuàng)新性實驗計劃資助(項目編號:2010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