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學隨著改革大潮進入課堂教學,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欲望,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課堂氣氛不再沉悶,學生不再感到枯燥無味,教學中就會出現(xiàn)心有靈犀的局面。那么,怎樣才能發(fā)揮好語文教學中的情境效應,給新課堂注入生機和活力,營造出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呢?筆者下面從新課導入方面淺談自己對情境教學的一些認識。
一 用實物或圖片激趣導入
小學生好奇心強,利用直觀實物或圖片可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求知欲,適時、適度、適量地借助一些教學媒體,可較強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縮短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落差,使課堂教學更富有生命力。在教學《矛和盾的集合》時,我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學生平時不常見的“矛”和“盾”這兩種兵器的圖片,并適時指導學生書寫“矛”和“盾”,讓學生在觀察圖片中感受“矛”的鋒利,銳不可當,適于進攻的特點;感受“盾”的牢固,堅不可摧,適于防守的特點。一個進攻,一個防守,有冤家路窄、針鋒相對的感覺,如果把它們集合起來又會怎樣呢?今天學了《矛和盾的集合》這篇課文就會解開謎團。孩子們求知欲望被激起,就會迫不及待地去閱讀課文,激發(fā)了學生探究課文中發(fā)明家發(fā)明坦克的思維過程的興趣,為突破課文重難點做好了鋪墊。
又如,教學《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時,我先進行介紹:在這五彩斑斕的世界里,既有讓我們引以為榮的祖國的錦繡河山、優(yōu)秀的中華文化,也有我們還不太了解的外國風光、異域文化。今天就讓我們隨著季羨林先生一起去國外的一些地方走一走,看一看。第一站──德國。接著就播放多媒體課件:德國風光片,讓學生感受迷人的藍色多瑙河,夢幻般的萊茵河,神秘的黑森林……這個極富魅力的國家。當學生陶醉在奇麗的景色中時,我適時以“季羨林先生四五十年后到德國故地重游發(fā)出了怎樣的贊嘆?”這個問題導入課文的學習。借助現(xiàn)代科技來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師生以較好的狀態(tài)及時地進入課堂教學。
二 用故事、謎語、音樂等形式導入
喜歡聽故事是小學生的天性,利用這樣的心理特點,導入新課時,適當引入一些故事、謎語等,各種和課文有關的奇聞趣事往往會使學生興致勃勃地進入課文的學習。如教學《臨死前的嚴監(jiān)生》一課,我先向?qū)W生介紹巴爾扎克的小說《歐也妮·葛朗臺》中的重要人物葛朗臺。他是法國索漠城一個最有錢、最有威望的商人,但他為人卻極其吝嗇。我講了葛朗臺臨死前最生動的一個細節(jié)描寫:臨死前,他要女兒把黃金擺在桌面上,他一直用眼睛盯著,好像一個才知道觀看的孩子一般。他說:“這樣好叫我心里暖和!”神父來給他做臨終法事,把一個鍍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邊讓其親吻,葛朗臺見到金子,便做出一個駭人的姿勢,想把它抓到手。這一下努力,便送了他的命。最后他喚歐也妮前來,對她說:“把一切照顧得好好的!到那邊來向我交賬!”他死了。學生津津有味地聽著故事,從經(jīng)典片段中回味葛朗臺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感受到了一個守財奴愛財如命的本性至死不變。在這種情緒的帶動下,我適時導入新課:“放眼古今內(nèi)外,作家筆下的守財奴比比皆是,我國清朝語言大師吳敬梓用簡潔的筆墨,細致地為我們勾勒了一個大地主嚴監(jiān)生臨死前的情形,與巴爾扎克筆下的葛朗臺有異曲同工之妙,相信通過我們的閱讀一定會在描寫人物方面有更多的收獲和感悟。”這樣的引導使學生激情滿懷,學習興趣大增,開始主動參與學習。
運用各種合適的手段來創(chuàng)設情境對語文教學有重要的意義,音樂便是創(chuàng)設情境的手段之一。它能撥動學生的情感之弦,調(diào)動學生的認知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如教學《冬陽·童年·駱駝隊》一課,我以談話導入,營造氛圍:“時光悄悄流逝,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藏在我們每個人的記憶深處。你還記得小時候哪些有趣的事呢?”這時,《送別》的音樂輕輕響起。在悠揚的樂聲中,記憶中美好的一幕幕浮現(xiàn)在腦海里,學生的發(fā)言十分踴躍。我接著引導:“看來,幸福的童年真是各有各的幸福。這節(jié)課,讓我們一起走進臺灣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童年生活,和她一起回憶那充滿稚氣的童年往事吧?!倍ê昧藢W習的情感基調(diào),雖說與真正理解課文還有一定的差距,但為下面的深入學習作了鋪墊。
三 從實際生活導入
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的主張。教師應把語文教學與生活相聯(lián)系,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儲備,善于創(chuàng)設有意義的情境,讓學生在課堂上學得輕松主動。如教學《回聲》一課時,我是這樣導入新課的:小時候,老師很喜歡鉆到空房子里或是到空曠的山谷中,拉長嗓音不停地大叫:“你是誰?誰在學我說話?”然后總能聽到令人興奮而又好奇的回答“你是誰?誰在學我說話?”,你有過這樣的體會嗎?有幾個學生就舉起了手。一名學生這樣表述:當我興奮地爬上山頂,對著高山喊:“我來啦!太美了!”山谷中也回應著“我來啦!太美了!”。在學生驚奇、興奮之余,教師引入新課的學習:“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么有趣的現(xiàn)象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有趣的課文《回聲》?!睂W生在聽、說的過程中,把自己融入了課文中,體驗到了學習的興趣,就會主動地進行探究性的學習。
學生喜歡讀與自己生活有關的文章。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導入課文,能夠消除學生對課文的畏難情緒,使他們以一種放松和快樂的心情去學習。如教學《風箏》一課,課前有目的地布置學生自己動手做風箏,甚至到野外放風箏。上課開始,就請學生交流自己放風箏的體驗,重點談放風箏的動作:怎樣用手托著風箏,牽著線,線該如何掌控松緊,讓風箏飛起;談放風箏可能會遇到的情景:順著風、逆著風、微風中、大風中該怎樣放好風箏;談放風箏過程中心情的起伏變化。然后請他們到課文中去看看作者是怎樣描述小伙伴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這樣學生親身經(jīng)歷、親自感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對課文中小伙伴們心情變化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教學的重點、難點得到順利的突破。
四 提出問題導入
圍繞題眼提出問題導入新課,這是眾多教師常用的導入方法。學習源于疑問,結(jié)合課文,在導入中提出疑問,激發(fā)懸念,讓學生在課堂的學習中心存疑問,在渴望答案的求知情境中去學習,學習效果將成倍提高。如《盤古開天地》一課,我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當你們眼望蔚藍的天空和廣闊的大地時,心中一定想過這幾個問題:這美麗的天地是誰創(chuàng)造的?他為什么要開天辟地?他是怎樣開天辟地的?開天辟地后情況怎樣?這樣,讓學生帶著問題自主閱讀,從而培養(yǎng)他們動腦思考的習慣,為新課創(chuàng)造了探索的氛圍。解決了上述幾個問題,學生自然就清楚地了解了盤古開天地的故事內(nèi)容,就能做到有條不紊地復述課文,并能體會盤古的獻身精神,感受神話故事豐富的想象力。
誠然,在更多的情況下,教師應鼓勵學生學會質(zhì)疑。如《竊讀記》一課,我讓學生讀課題后,提出:你怎么理解“竊讀”這個詞呢?學生指出“竊讀”就是偷偷地讀書。我讓學生再讀課題,說說自己最想知道的內(nèi)容或感到最困惑的問題是什么?這樣,學生就有可能會問:“我”為什么要偷偷地讀書呢?“我”是怎樣竊讀的呢?“我”這樣讀書又是怎樣的感覺呢?難道不怕被發(fā)現(xiàn)嗎……把握以上幾個問題,就能抓住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體會作者竊讀的復雜滋味,感悟作者對讀書的熱愛,對求知的渴望。
五 回憶影片導入
由于學生年齡小,受知識、生活閱歷的限制,往往對部分課文反映的時代背景不熟悉,從而影響了他們對課文的認知、理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搭建合適的平臺,提供當時的背景知識,縮短學生與課文之間的距離,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如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課,課文以精練的文字描述了圓明園昔日的輝煌和它的毀滅,旨在激發(fā)學生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和對侵略者強盜行徑的痛恨。這是一篇向?qū)W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極好教材,但由于文中內(nèi)容距學生生活實際較遠,涉及的史料較多,為學生的閱讀帶來一定困難。我先讓學生回顧看過的電影《圓明園》,接著讓學生說說影片的概況,結(jié)合課文說說圓明園這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風格各異的建筑與收藏文物的珍貴,教師讓學生以欣賞的眼光去讀圓明園,去感受圓明園的美。再根據(jù)課前收集的資料說說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后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以及英法聯(lián)軍強盜般燒搶圓明園的無恥行徑。只有“愛之深”,才會“恨之切”。這兩種情感被充分地調(diào)動起來,就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感受到圓明園“美得讓人心醉”,也體驗到圓明園“毀得令人心碎”。
萬事開頭難,但只要肯登攀。上課伊始學生對課堂充滿期待,師生共同期待著有一個良好的開端。這就需要教師好好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預設生成好教學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發(fā)揮好語文教學的情境效應,對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對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都會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