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教學中,詩歌是教學難度較大的一種文體。一些膾炙人口的傳世佳作,有時經(jīng)過教師的分析講解反而失去了它原有的光彩和神韻。不少老師有這樣的感慨:寫詩難,讀詩亦難,詩歌教學尤其難!因此尋求詩歌教學的策略頗有必要。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活想象
詩詞的特點是短而精,在有限的篇幅里包蘊了深廣豐富的內容,而其語言卻往往是精微幽渺的,盡管這為讀者留下了無限廣闊的欣賞空間,但對于仍以形象思維為主的中學生來說,由于缺乏與此相關的感性認識,往往難以理解和把握詩詞中所包含的情感意蘊。這時,我們可以充分地運用多媒體手段,為學生搭起一座通往感性認知世界的橋梁。
現(xiàn)代心理學認為,青少年認識和感知事物,是有一定的過程和規(guī)律的,它往往是由感性到理性、現(xiàn)象到本質、由直觀到抽象等;青少年的心智發(fā)展的根本原因是一種內在的認知需要,而這種認知需要往往是由感知事物的直觀現(xiàn)象首先引發(fā)的。傳統(tǒng)的教法較少顧及學生的認知結構,學生被看成被動的知識灌輸對象,導致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而多媒體教學交互性強,操作界面豐富活潑,而且可以產(chǎn)生出一種圖文并茂、豐富多彩的人機交互方式,容易激發(fā)學生的求知興趣,培養(yǎng)學習情感,形成學習動機。
二、涵詠誦讀,意到情濃
漢語特有的音韻之美,決定了詩歌特別適合誦讀。誦讀,是中國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精華,是幫助學生品味名篇佳作、培養(yǎng)語言功底的最佳方法之一?!笆熳x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古人也知對詩歌的學習重在讀,所以在詩歌的教學中,我們應該以學生為本,讓學生自己去讀,正如于漪老師所說:“要反復讀,把無聲的文學變成有聲的語言,讀出感情,讀出氣勢,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p>
詩歌教學只要抓住了詩歌的特點,上課對學生進行有的放矢地指導,對于語言指導誦讀,才能夠走進詩歌的內核,感受詩歌的魅力。詩中或輕快或沉滯,或舒緩或急促的節(jié)奏韻律變化,反映著詩人情緒的起伏波動。體會詩歌的韻律美,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地進入詩歌的意境,更好的品味詩歌所傳達的詩人的思想情感。所以教師要放手讓學生自主誦讀,自主感知詩歌的音樂美,意象美,使學生通過誦讀自然而然地步入詩歌的意境,獲得思想的啟迪和美的熏陶。
三、發(fā)揮主體精神,互動教學
新課標背景下,要更新教育觀念,確定先進的教學理念,實現(xiàn)以人為本。現(xiàn)代教育理論認為,教育活動應由師生雙方共同參與,教與學兩類活動在時間上具有共時性,并隨時產(chǎn)生交互作用。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充分調動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學生創(chuàng)造“在做中學”,“在體驗中學”等多種學習方式的機會,千方百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鼓勵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
詩歌內蘊著奮發(fā)向上、鍥而不舍、執(zhí)著奮進、不竭奮進的人生態(tài)度和生命理念,詩歌是一種理想,它激勵著學生不斷進入超越之境,揚棄舊我,走向新我,使自己向更美好的生存狀態(tài)發(fā)展,逐漸抵達理想。
詩歌是語言藝術的精髓所在,她從來就代表著文學藝術的最高成就。而青年學生正處于敏感多思、多愁善感的詩般年華,他們的生活應該是充滿詩意的,朱光潛先生曾說:“自從有了詩歌,人生就不是一件枯燥的東西”,所以,我們的詩歌教學不僅可以使他們的審美能力、感悟人生的能力和文學欣賞能力得到提高,而且通過詩歌,可以使他們逐步向真向善向美,并更加熱愛生活,珍惜生命,珍視友誼,思考時代,使他們成為一個有責任感,有使命感,并有高尚情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