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會會旗
奧運會會旗是一面有五環(huán)圖案的白色無邊旗,五環(huán)相套,顏色分別為藍黃黑綠紅,這面旗幟是根據現(xiàn)代奧運會發(fā)起人顧拜旦男爵的構思制作而成。不過這面旗幟并沒有出現(xiàn)在1896年的第一屆現(xiàn)代奧運會上,它的首次出現(xiàn)是在1914年7月,于巴黎舉行的慶祝奧運會恢復舉辦20周年的大會上。l920年比利時奧委會把一面繡有五環(huán)圖案,用綢緞制成的會旗贈送給了國際奧委會,并在當年安特衛(wèi)普奧運會的開幕式上升起。
奧運會會徽
每屆奧運會都有不同的會徽,但所有會徽都會帶有五環(huán)標志,然后再襯之以反映東道國特點或地方民族風情的圖案。原先比較流行的一種說法認為每一個環(huán)的顏色代表一個大洲。直到1979年6月,國際奧委會出版的具有權威性的《奧林匹克》雜志第140期才特別指出,五環(huán)既象征五大洲的團結,還象征全世界的運動員以公正坦率的比賽和友好的精神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上相見。
1960年羅馬奧運會時,會徽就以羅馬的城徽為主要襯景;第十八屆東京奧運會,日本則用自己的國旗作為會徽的底圖;而蘇聯(lián)第二十二屆奧運會的會徽是以運動場跑道繞成的克里姆林宮建筑為造型。
奧運會紀念章和獎牌
第一屆奧林匹克運動會時,法國藝術家如勒·夏普朗設計了一種分別為銀和銅制的獎章,獎給各個運動項目的冠亞軍。到了第二屆奧運會,競賽規(guī)程規(guī)定要頒發(fā)“特別富有藝術意義”的獎品,結果取消了獎章,而給每個參賽運動員發(fā)了一枚長形的紀念章,上面有勇士手持橄欖的圖案。此后的歷屆奧運會開始了“兩章”并存的局面。國際奧委會也非常重視紀念章的制作和發(fā)放,數(shù)量極為有限,發(fā)放對象只限于運動員、教練員、裁判員、體育官員等。為奧運比賽項目頭三名頒發(fā)獎牌的做法,是1907年國際奧委會在荷蘭海牙召開的執(zhí)委會上定下來的,并在第二年舉行的第四屆倫敦奧運會上開始實施。自第八屆奧運會起,除為得勝者頒發(fā)獎牌外,還同時發(fā)給證書和獎狀,并對金牌銀牌銅牌的設計和制作作了具體的規(guī)定。前三等獎的獎牌直徑均不小于60毫米,厚度為3毫米,其中一等和二等獎獎牌用銀制作,其純度不低于92.5%,一等獎獎牌的表面至少鍍6克純金,以上這些規(guī)定自1982年的阿姆斯特丹奧運會上開始實行至今。
奧林匹克郵票
1896年,第一屆奧運會在希臘舉辦時,首先遇到的是經費不足的問題,如果不解決,比賽很可能就會泡湯。雖然當時熱衷于公益事業(yè)的希臘富豪阿維洛夫帶頭捐了不少錢,但仍有很大缺口。此時,希臘集郵協(xié)會負責人杰·薩科拉弗斯向一籌莫展的希臘奧委會建議,以發(fā)行一套紀念郵票的方式來募集資金,并立刻得到響應。于是,一套12枚的以古代奧運會場景為圖案的奧運紀念郵票就此誕生。10年之后的1906年,希臘再次運用這種“有效且不失文雅”的方式籌集到資金。然而在第二屆到第六屆奧運會期間,不知什么緣故,各舉辦國都沒把發(fā)行郵票這件事放在心上,其實他們也很缺錢。直至1920年第七屆奧運會在比利時的安特衛(wèi)普舉辦時,比利時才效仿希臘,發(fā)行了一套只有三枚的奧運郵票。其后的1932年,當?shù)谌龑枚瑠W會在美國舉行時,美國也發(fā)行了與此相關的郵票,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冬奧會郵票。1982年12月,國際奧委會集郵聯(lián)合會正式成立,薩馬蘭奇當選為主席。
奧林匹克藝術節(jié)
現(xiàn)代奧運會發(fā)起人顧拜旦認為,各種文化都與奧林匹克精神緊密相聯(lián),都代表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社會、倫理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顧拜旦將此觀點說得深入淺出,即體育是文化的一種手段,藝術也應與體育同行。在這個理念的支持下,1906年在巴黎舉行的奧林匹克代表大會就以藝術、文學與體育的關系為主題。自1912年后,各屆奧運會舉辦國都在舉行奧運會的同時設立文藝比賽項目,與體育比賽一樣授獎。1948年倫敦奧運會之后,雖然沒有了文藝獎牌,但是規(guī)模更盛大、內容更加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最終形成了奧林匹克藝術節(jié)。1976年以前,該藝術節(jié)著重國際性,此后漸漸形成重點弘揚舉辦國文化特色的格局。奧林匹克藝術節(jié)的整個活動一般持續(xù)一個月左右,貫穿整個比賽期;全部活動計劃由舉辦國制訂,并送交國際奧委會批準。
特殊奧運會
特殊奧運會即世界智障人士運動會,由美國前總統(tǒng)肯尼迪的妹妹尤妮斯·肯尼迪·施賴弗發(fā)起。她的姐姐羅斯瑪麗天生智力發(fā)育遲緩,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是與公眾隔離的,但是她與自身的殘疾對抗的頑強斗志深刻地影響了尤妮斯。尤妮斯在接管肯尼迪基金會后,開始了為智力殘疾人謀求公民權利的公益事業(yè)。她認為,殘疾人能夠參與體育競賽,通過競賽可讓他們體驗到自己的力量,她將在肯尼迪家后院為羅斯瑪麗建立起的運動夏令營逐漸發(fā)展成為全球范圍的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1968年,尤妮斯在美國芝加哥創(chuàng)辦了第一屆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世界特殊奧運會每兩年舉辦一屆夏季和冬季交替舉行。到目前為止,共舉辦了13屆夏季特殊奧運會,8屆冬季特殊奧運會。
《奧林匹克宣言》
1892年11月25日,當時,年方29歲的顧拜旦男爵在巴黎的索邦大學發(fā)表演講,號召人們“堅持不懈地追求,實現(xiàn)一個以現(xiàn)代生活條件為基礎的偉大而有益的事業(yè)——體育事業(yè)”。這一充滿激情的演講后來被人們稱為《奧林匹克宣言》。正是在這篇演講稿的理念指導下,首屆現(xiàn)代奧林匹克運動會于1896年在雅典舉行。顧拜旦在發(fā)表完這篇影響世界的演講后,并沒有把演講稿交給任何人或相關組織,而是自己收藏了起來。顧拜旦于1937年9月2日在日內瓦離世,隨著當年曾親耳聆聽這次演講的人都已作古,漸漸沒有人再把這篇講話的原稿放在心上,都以為它早已不復存在。但法國外交家達瑪侯爵卻不這么認為,他一直堅信宣言的手稿仍在人間的某個角落等待著人們去發(fā)現(xiàn)。在他堅持不懈的努力下,20世紀90年代初,他終于在瑞士一家銀行的保險箱中找到了這份具有劃時代意義的14頁珍貴文獻。在北京奧運會舉辦前夕,原稿的復制件在北京向全世界首次發(fā)布,引起轟動效應。
女性參加奧運會
古代奧運會只為男子而設,這是由于運動員比賽時通常都要衣著輕薄,甚至赤身露體,對女性顯然不合適,所以將女性拒之門外。公元前396年,有一個膽大的寡婦居然女扮男裝,以教練員的身份帶著自己的兒子參加了拳擊比賽,按規(guī)定,比賽時運動員不得穿衣服,而教練員則可以。這一驚天之舉,可以被認做是女性參加奧運會的先例。1896年首屆現(xiàn)代奧運會婦女仍被排斥在外。到了第二屆在巴黎舉行的時候,東道主法國率先打破前規(guī),派出女運動員參加比賽。由于法國是主辦國,國際奧委會和顧拜旦只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沒有過多干預這一“越制”行為。英國、美國紛紛仿效,使得這一屆奧運會參加比賽的女運動員達到19人。1912年,在國際奧委會的第十四次會議上,就此問題發(fā)生激烈爭論,最后,采取了折中方案:對女運動員參加奧運會一事既不禁止也不支持。1924年的國際奧委會舉行第二十二次會議時,這個問題又被擺上臺面,商討的結果是女性運動員最終獲得名正言順參加奧運會的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