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6月,北京大學一名學生給胡適寫信訴說自己的苦悶,信中提出三個問題:國家是否有救,救的方法為何?國家前途是否絕望?青年人的苦悶如何發(fā)泄?
時過境遷。現(xiàn)在年輕人閑聊時很少指點江山、揮斥方道,他們在為不同的事情苦悶。就業(yè)、買房、買車成為多數(shù)人永恒的話題,就像英國人談天氣那樣自然。他們似乎總處在焦慮和浮躁中,我認為“年輕人浮躁點是很正常的。何況中國處在轉(zhuǎn)型期,年輕人不迷茫是不可能的?!?/p>
中國的年輕人最缺乏的是什么?“斗志、堅定的價值觀和安全感,以及應有的憂患意識。”這是我的答案。這些缺失與社會、家庭的價值觀培養(yǎng)有關(guān),造成孩子只能從房子和車子中尋找安全感。
然而,“房子可以投資,但年輕時更應投資未來的自己?!蹦贻p人可以做的無非就是兩件事:一是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自控力,因為社會是充滿變數(shù)的:二是對于不可控的事情要盡可能從容。但是,現(xiàn)在的年輕人一方面忽視提高自控力,一方面又幻想復制成功、一夜成名,很多人的價值觀本末倒置,阻止了年輕時應有的成長。
“堅持是一種力量。社會環(huán)境很浮躁,首先要相信自己、要堅持、多出汗。走彎路受挫折是應該的,中國年輕人太想走捷徑了,其實該走的彎路還是要走?!备匾模€要學會獨立思考和判斷,睜開眼睛觀察世界、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