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國家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視,加大了對造林綠化資金的投入,各地都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工程造林,特別是近幾年的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及地方的村屯綠化建設也在大規(guī)模建設中,就工作中綠化樹種的選擇及提高綠化成活率的幾點做法與大家共同探討。
【關鍵詞】提高成活率;整地;樹種選擇;造林技術;撫育保護;封山育林
1.整地
整地質量直接關系著造林成活率、幼林生長狀況和豐產性能,因些提高工程造林成活率必須從提高整地質量開始。
1.1做好整地前的準備工作
首先對施工員進行施工培訓,講清技術要領,把握關鍵,確保施工質量,然后按原來的生產隊或農業(yè)生產作業(yè)組劃分造林整地作業(yè)組,每組20-30人,由施工員任組長,對該組的整地質量和數(shù)量全面負責。
1.2定點測量施工前由專業(yè)技術員帶領施工員按設計的株行距
對要整的地合成定點,可使用測繩,山地用羅盤儀、GPS等辦法。把每一個點做為穴狀整地或水平溝整地的下堰中心,保證一個“平”字,切忌把“平”理解成“直”。
1.3因地制宜選用整地方法
生產中整地的方法很多,由于造林地的條件不同,不應該強求整齊劃一,要講求實效。坡度25度以上,土層50厘米以下,不應整水平溝,否則會造成水土流失、山石裸露,山荒坡陡的造林地,整地穴狀適宜。選好整地時機:一般提前1-2個季節(jié),其次整地時間要與農忙錯開。春、夏、秋均可整地,有的地區(qū)冬季農閑時也可,太行山北部地區(qū)雨季整地為好,既有利于消滅雜草、蓄水保墑,也可以提高施工效率。
2.樹種的選擇
適地適樹的原則:選擇樹種的一項基本原則就是使樹種的生態(tài)栽植地的立地條件相適應。在選擇樹種時必須考慮那些能適應本地氣候條件、土壤立地條件的樹種,因此先要對樹種的生物特性有所了解,是否耐寒、耐濕、喜陽、喜陰等習性是必須掌握的。選用的造林樹種的特性與造林地的立地條件相適應。即根據(jù)造林地的氣候、土壤和土地利用情況,對造林地的自然條件特點和生產潛力做出綜合判斷,然后根據(jù)評價結果和樹種的特性,選定最符合造林目的和能適應造林地自然條件的樹種。良種壯苗選用具有優(yōu)良遺傳性狀和優(yōu)良目的性狀的樹種或品種的苗木種植,苗木莖干粗壯通直,高粗勻稱,枝稍木質化,根系發(fā)達,立根短而粗,側根和須根多,具堅實飽滿的頂芽,無病蟲害和機械損傷,并且在起苗,栽植過程中要避免苗木的損傷和失水。這樣不但可以提高造林質量和成活率。而且可以減少幼林撫育的工作量。為了使森林整體有較強的防護能力,減少病蟲害等自然危害,在堅持選用良種基礎上,應盡量避免品種過于單一,針葉樹和闊葉樹的比例要合理,樹種要多樣。本著“適地適樹”的原則,選擇抗逆性強、適應性廣、具有經(jīng)濟價值的樟子松、落葉松、紅松、楊樹,柳樹、蒙古柞、沙棘、胡枝子等喬木、灌木樹種等。
3.造林技術
3.1苗木保鮮
早晨或陰天起苗,起苗時要保持根系完整。最好是邊起、邊運、邊造。需假植的苗木要及時假植,防止根系裸露、水分散失。運苗途中要遮陰,定時澆水,防止風吹日曬。提倡就地育苗就近造林,防止長途運輸,苗木失水。
3.2造林方法
造林方法有很多種,如:頂漿造林法、容器雨季造林法、泥漿造林法、靠壁造林法、帶土造林法、截干造林法、應用保水劑造林法、浸根造林法等等,我們最常用的是頂漿造林法和容器雨季造林法。頂漿造林法。春季樹木萌芽前1-2周,或當土壤化凍深度達到0.2-0.25米時,早春頂漿造林成活率比較高。容器苗雨季造林。把2年生的樟子松留床苗和1年生落葉松換床苗裝入塑料袋中培育一年后,在雨季進行造林,要點是土坨完整,不散不裂,適當深植,培土踩實。
3.3營造混交林
根椐立地條件和不同的林種,采用樟、落混交,針、闊混交,喬、灌混交等不同的混交形式,以提高造林質量。
4.苗木的移植
4.1移植時期
春季是適合各種樹種移植的最好時期,也是主要的移植季節(jié)。因為在這期間樹木處于萌動前的休眠期,尚示生根發(fā)芽,對于溫度、濕度等環(huán)境條件反應遲鈍,生理活性較低。應根據(jù)樹種的生物學特性及實際情況確定移植的時間,萌動早的樹種應先移植,栽植苗木運到后應及時栽植,樹坑直徑應看苗木的根幅而定,直徑應比苗木的根幅大1/3,裸根栽植深度應比樹木的地徑高2-3厘米,帶土坨苗栽植時,深度應比土坨的高度高5厘米左右,以利樹木扎根生長。比較大的綠化樹木,應按原方向栽植,才能植株更好地適應環(huán)境條件,提高成活率。為防止水分蒸騰過大,可用草繩將樹干全部包扎起來。綠化大苗應在栽植當日澆透第一遍水,以后應根據(jù)當?shù)厍闆r及時補水。樹木種植后,因土壤松軟沉降,樹體極易發(fā)生傾斜倒伏現(xiàn)象,應及時扶正、踏實。
4.2移植方法
綠化大苗移植前,應對苗木進行充分澆水,以防脫水。對常綠闊葉苗,為減少水分的過分蒸發(fā),可剪去部分枝葉。萌動快的闊葉樹綠化苗木如楊柳等,還可截干或定干移植:這種方法適用于大多數(shù)闊葉樹在休眠期的移植,其優(yōu)點是保存根系比較完整,節(jié)省人力和物力,便于運輸。帶土坨移植:常綠樹和少數(shù)珍貴落葉樹大苗的移植,為了保證移植樹木的成活率,移植時根部要帶土坨。這種方法的優(yōu)點是栽植樹木的成活率高,但其施工費用高。土坨的規(guī)格大小與樹木株高、樹徑有關,大苗移植時,一般土坨過好胸徑的8-10倍。起苗過程中不能帶上完好土坨的,應將植株老根、爛根剪除,把裸根蘸上泥漿,再用濕草和草袋包裹。
5.加強撫育管理
栽植后根據(jù)實際情況,適時澆水,要經(jīng)常鋤草松土。栽植胸徑5厘米以上樹木時,特別是在栽植季節(jié)有大風的地區(qū),植后應立支架固定。栽植后對樹干進行涂白,有利于美觀的同時還可以防止日灼、病蟲害及牛羊啃食等。對造林地加強管護,嚴禁放牧,防止認為和牲畜為害幼樹。撫育管理包括土壤管理,樹體管理和造林的管護。對造林地連續(xù)3-5次除草、松土、造林后,頭兩年2-3次,以后減少到每年1-2次,松土深度5-15厘米。經(jīng)濟林和速生豐產林應進行灌溉和施肥。直播造林的進行間苗,對截干造林的進行除蘗,在萌蘗條基部未木質化前將多余的萌蘗條除去。綜合考慮改善環(huán)境、林木生長、農村能源需要、優(yōu)化經(jīng)濟結構、合理利用土地等方面的因素,從充分發(fā)揮林地生產木材和林副產品、涵養(yǎng)水源、保持水土、保護生物多樣性、農田防護、旅游開發(fā)等多功能出發(fā),針對具體區(qū)域的氣候、地形、土壤、社會經(jīng)濟狀況和社會需求等,在林種結構,樹種配置,整地方法、栽植技術,管理措施等方面制定出具體和可操作性強的規(guī)劃。要把規(guī)劃設計作為提高造林質量的第一道工序,組織專業(yè)技術人員,將造林任務、苗木、技術措施落實到小班。在按科學規(guī)劃組織實施的同時,還要積極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如ABT生根粉和保水劑以及植物蒸騰抑制劑等新產品的應用,以提高苗木成活率,從而達到提高造林質量、提高造林成活率的目的。根據(jù)幼樹的生長規(guī)律和立地條件,按五先五后的原則進行撫育。即先撫育頭年造林的,后撫育當年造林的;先撫育高生長短促型樹種,后撫育高生長持續(xù)型樹種;先撫育針葉樹種,后撫育闊葉樹種;先撫育小苗,后撫育大苗;先撫育雜草多的,后撫育雜草少的。對集中連片或草原交界的人工林應該每隔50-100公頃開設一條30-50米寬的防火隔離帶,對集約經(jīng)營和防火都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