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我國山區(qū)面積廣大,且地質條件非常復雜,加上施工管理不當,在開挖隧道的工程中常有坍方的事故發(fā)生。正確的認識進而做好防護措施不僅能保障施工人員的安全,而且能節(jié)約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該文闡述了洞內坍方的分類及原因,進而提出了常用的處理方法。
【關鍵詞】坍方;原因;征兆;防治措施
0.前言
隨著國家經濟的發(fā)展,我國的公路事業(y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發(fā)展。尤其是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的實施,為了在山區(qū)縮短道路里程,隧道大規(guī)模的建設成了必然的趨勢。我國已經在隧道建設上取得了矚目的成就。但由于山區(qū)地質復雜,開挖過程中塌方時有發(fā)生,給國家?guī)砗艽蟮慕洕鷵p失,也威脅著施工人員的安全。因此,在開挖過程中如何防塌,治塌成了隧道發(fā)展中的一個重要研究的課題。
1.隧道洞內坍方的分類
隧道洞內塌方按是否引起地表塌陷分為冒頂塌方和坍腔塌方。 冒頂塌方即塌方坍到了地表,引起了地表下陷。坍腔塌方:未對地表產生塌陷的影響。
2.隧道塌方的原因
塌方的原因分為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兩種。主觀原因包括設計因素和施工因素;客觀因素包括自然氣候和地質因素。
(1)設計因素:設計是施工的先導,對施工人員的安全性起著決定性的作用。a.勘測設計階段對隧道要經過的地段地質掌握不全,把隧道設在了地質不好的位置。b.設計的支護參數略小,確保不了自開挖到二次襯砌完成這段時間內圍巖的穩(wěn)定性。c.在特殊不良地質如溶洞,斷層及破碎帶處的處理措施不合適。
(2)施工因素:a.在某段特殊的地質條件下,需要采取超前支護二沒有采取,或者盡管采取了但其質量和數量并未達到要求,即所謂的偷工減料。b.爆破的方法有問題,以致對圍巖的擾動太大。c.開挖的方法不恰當,如該采用短臺階法而采用了長臺階法。d.初期支護沒按著設計中進行,例如噴射的混凝土的厚度不夠,錨桿的直徑,長度不夠。e.二次襯砌沒及時跟上,使圍巖無法承受應力重分布所帶來的直接作用而塌方。f.在軟弱圍巖中,沒有做仰拱,無法封閉圍巖,阻止圍巖過大的變形,提高整體承載力。
(3)自然氣候因素:大量的雨水沿著山體破碎的巖縫,節(jié)理滲入到圍巖中,會使裂隙水發(fā)育,部分圍巖內壓力增大甚至圍巖失穩(wěn),破壞了圍巖的自承結構。另外,大量的雨水進入山體后,水壓最終要由襯砌來承受,以致隧道的初期支護承載力達到極限而倒塌。
(4)地質因素:當隧道通過石質,土質等各種堆積體時,由于結構松散,顆粒間無膠結,開挖后引起坍塌。當軟弱結構面的發(fā)育或者泥質充填物太多,都會引起較大的坍塌。隧道穿過斷層以及其破碎帶,錯動的地段,一經開挖,潛在應力立刻釋放,圍巖失去穩(wěn)定,小則引起圍巖掉塊,大則引起塌方。地下水的軟化,浸泡,沖蝕,溶解等物理化學作用加速巖體的失穩(wěn)和坍落。
3.隧道坍方的征兆
(1)隧道壁面擠壓變形。
(2)量測信息所反應的圍巖變形速度或數據值超過允許值。
(3)噴射混凝土產生縱橫向的裂紋或龜裂。
(4)在坑頂或坑壁發(fā)現不斷掉下土塊、小石塊或構件支撐間隙不斷變大、張開。
(5)巖層的原理、節(jié)理縫或裂隙變大、張開。
(6)支撐梁、柱變形或折斷,楔子壓扁劈,填塞木彎曲折斷,扒釘受力變形,木支撐發(fā)出“劈啪”破裂聲。
4.預防措施
(1)先排水:在施工前和施工中采取相應的防排水措施,盡量將開挖范圍之外的水截住,不讓水流進洞中。
(2)短開挖:在圍巖地質較差的地段,控制每循環(huán)開挖進尺,每次立一個工字鋼拱架且拱架必須緊貼掌子面,使拱頂與拱架之間沒有空隙。
(3)強支護:針對圍巖和低壓情況加強初期支護確保支護結構有足夠的強度,采取增加拱架的本身剛性強度,減小拱架間距及噴射混凝土的厚度,有時也可以采取模板澆筑混凝土盡早封閉。
(4)快襯砌:必要時二次襯砌工作緊跟開挖工作面進行,力求襯砌盡快成環(huán),和初期支護共同受力。
(5)勤檢查:安排專人對支護及圍巖等進行檢查和測量變形,發(fā)現圍巖有變形或者異狀,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處理。
5.處理方式
5.1冒頂塌方
第一步要進行地表陷穴處理。(1)進行地表和陷穴的排水,(2)在陷穴邊坡打注漿鋼花管掛網噴混凝土加固,以防止坍方的繼續(xù)延伸擴展。(3)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是否采用對坍方漏斗松散體進行深孔注漿固結。(4)坍口四周做截水天溝和排水溝。
第二步:洞內施工。(1)采用雙側壁導坑法進行開挖坍體,并以小管棚輔助進行開挖。(2)初期支護采用足夠強度的鋼拱掛網噴混凝土,并適當的增加周壁注漿小導管配合前進。(3)二次襯砌采用足夠強度的如(C30)混凝土,主要受力筋應為雙層直徑至少為25mm的帶肋鋼筋。
第三步:對地表坍口進行回填,回填采用不透水黏土為最佳,回填的高度應高出原來地面半米到一米。如果地表坍口附近很難找到不透水黏土,可以換為坍腔四周刷坡,做成簸箕狀。簸箕地面應保證有一定的坡度,約4%-6%,以方便排水。
5.2坍腔式坍方處理方式
5.2.1大型塌方
一般不進行清渣處理,因為坍塌體體積太大,所耗費的時間太長,且要耗費大量的物力財力。采用注漿管柵法來做整體加固處理比較合適。
(1)要設置止?jié){墻:可采用厚1.0米的素混凝土或者2.0米厚的漿砌片石。(2)預埋孔口管,進而進行注漿。(3)施做管棚后,進行開挖支護。
5.2.2中小型的坍方則要進行坍體清理
土質類坍方一般都是大型坍方,很少有中小型塌方,下面詳細敘述如何處理巖石類坍方。
從坍腔口可觀察到坍壁穩(wěn)定的情況下,根據坍腔的高跨比的大小來采取相應的處理方法:
當坍腔的高跨比小于0.70時,用“外內防”的方法進行處理。利用圍巖暫時處在基本穩(wěn)定的狀態(tài),邊清理坍體邊處理,趁機沿坍塌面采用噴錨支護技術加固為坍塌的底層,即外層支護。然后沿著二次襯砌外輪廓線,用鋼筋混凝土做個支護的殼體,即內層初期支護。與此同時,用鋼架將內外層初期支護連成一個整體,待二次襯砌完成后,沿著內層初期支護的外輪廓線依次設置防水層,混凝土護拱,一米以上的土層緩沖層,即防護層。
當坍腔的高跨比大于等于0.70時,采用“外防”的方法處理。即在坍方發(fā)生后,利用圍巖的自穩(wěn)能力,趁機沿著坍塌面進行外層支護,不必設內層初期支護,等到二次襯砌完成后,同樣要設置防水層,混凝土護拱和一米以上的土層緩沖層。
6.結語
隧道的塌方帶來的損失是慘重的,因此在整個工程中從設計到施工都要嚴格按照規(guī)范來做,只有每一步都做到位,國家的經濟才能更高效,更經濟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馮衛(wèi)星.隧道坍方處理方案例分析.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2,1.
[2]張倬元.工程地質分析原理.地質出版社,2009,6.
[3]陸林強.冒頂隧道的施工技術.隧道建設,2000,4.
[4]陳昌勇.候家灣四號隧道大坍方的處理.世界隧道,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