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服飾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體現(xiàn),人類審美的一大顯現(xiàn)就是在于對服飾美的追求之上,隨著部落文明的發(fā)展,服飾文化漸漸演變?yōu)槊褡宓姆椢幕?。以中國?6個民族為例,最能在感官上給人以區(qū)分度和沖擊力的就是各民族的服裝。本文中,筆者著重以回族的服飾為例,研究回族服飾在舞臺表演上的演變,從而分析了解回族文化,并結合服飾與時代的演變關系進行深層次的分析。
關鍵詞:回族服飾;舞臺;演變
[中圖分類號]:K89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5-0269-01
引言
回族是我國人口分布最廣的少數(shù)民族,居住集中的地區(qū)主要有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在各省市也有聚居區(qū),集中居住的區(qū)域建有清真寺。回族的宗教經(jīng)典是《古蘭經(jīng)》,宗教的信仰者被稱為“穆斯林”,伊斯蘭教在回族的發(fā)展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特別是伊斯蘭教的習俗影響到了回族的民族文化,在服飾上的體現(xiàn)就是特有的民族服飾。我國少數(shù)民族的大特點就是能歌善舞,用舞蹈寄托希望、宣泄感情。回族舞蹈表達了回族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憧憬,回族人的愛好、生活習慣、宗教信仰對舞蹈服飾的變化有著重要的影響。
1、回族舞蹈服飾簡介
中國古代唐宋時期,就有大量的阿拉伯、波斯來的商旅來中國互通貿易。這些商人就是回族的先民。回族先民的服飾與漢族不同,回族的舞蹈服飾源頭就是回族本民族的服飾。回族在服飾上保有一部分現(xiàn)今中亞的傳統(tǒng)穿著,演變到今天,回族服飾最顯著的特點就是男子頭戴小白帽,女子頭戴頭巾。服飾包括衣服、鞋帽、圍巾、領帶、發(fā)飾和各種配飾。回族服飾的代表就是頭飾。男子的白帽分為兩類,一類是平頂帽,一類是六菱形帽,帽子的形狀有所不同,日常的帽子配以簡單的圖案花式,用于舞蹈表演還在圓帽上刺上精美的圖案。回族的女子的頭飾是頭巾蓋頭,不同的顏色也各有講究,老年婦女戴白色頭巾,寓潔白大方;中年婦女戴黑色的,顯得莊重高雅;婦女戴黑色的,顯得莊重高雅;未婚女子戴綠色的,顯得清新秀麗。在服裝方面,回族老漢愛穿白色襯衫,外套黑馬甲?;刈謇夏陭D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頭巾,夏季則戴白紗巾,并有扎褲腿的習慣。青年婦女冬季戴紅、綠色頭巾,夏季戴紅、綠、黃等色的薄紗巾。
回族服飾有幾重意義:一是作為人類文明進步的體現(xiàn),告別了原始的衣不蔽體的時代,體現(xiàn)了人類生產、生活和生存的客觀的必然需要。二是美觀裝飾的作用。對服飾美的追求提現(xiàn)了回族人民熱愛生活的情感。三信仰的因素,清真寺或過民族節(jié)日,需頭纏戴斯達爾,因此回族服飾除了保護身體和裝飾的作用外,還有信仰的因素。
回族是在外來民族和漢民族婚姻溝通上逐漸產生的,是與域外民族有著聯(lián)系同時又是中國特有的民族。在民族聯(lián)系上,與伊斯蘭民族有著共同的宗教信仰,保留了原始的血統(tǒng)和習俗,同時在與漢民族交融時也帶有中華民族的特點,中華文化的培養(yǎng)環(huán)境,形成了回族的民族特色。
民族服飾隨著朝代的更迭變遷和時代的發(fā)展,也會發(fā)生變化,就回族民族舞蹈服飾在舞臺上的變化而言,其中受兩重因素的影響:政治和時代。元代統(tǒng)治者將少數(shù)民族的地位提升了,民族的發(fā)展不受限制,回族人的生活較為自由,加速了民族間的融合與交流,回族的服飾也是自由的。到了明代,回族人的服飾習俗就開始受到限制。明太祖朱元璋建,禁止人民穿著胡服,讓回族人民穿著漢裝,回族原就形成的服飾習俗停滯。到了清代,統(tǒng)治階級對回族人民更存偏見。雍正初年,“戴白帽者以違制律定擬?!被刈宓姆棧仁艿搅宋饔蛎褡宓挠绊懀质艿搅私y(tǒng)治階級的強迫限制。但是,回族服飾并沒有因為統(tǒng)治階級禁止就完全屈服而全部改著漢裝。隨著時代的進步發(fā)展,回族服飾很大變化。特別是居住在城市里的中青年男女,穿戴也變化了。體現(xiàn)了新時代的特色,一些城市中的回族人民的穿著與普通人無異。
2、 回族服飾在舞臺上的演變分析
回族舞蹈與回族音樂是緊密相連的,回族音樂在元代時,流行于民間,并且成為三大宮廷音樂之一。而后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回族音樂開始流傳在回族人民聚居的地區(qū),“花兒”是流傳在甘肅、青海等地的民歌,過去當?shù)鼗孛癯S谩盎▋骸笨卦V黑暗、憧憬未來傾訴愛情,現(xiàn)在“花兒”增加了新內容,更為回民所喜聞樂唱?;刈宸椩谖枧_上的演變是與回族音樂的演變發(fā)展有關系的。
舞臺表演的服飾最能夠體現(xiàn)本民族的服飾特點,舞臺表演是一種抽象的藝術形式,集中體現(xiàn)了所要傳達的意義,舞蹈服飾更是一個民族風貌的展示。回族舞蹈服飾在舞臺上的變化發(fā)展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地緣的變更和各民族交融的變化而變化,從根本上是受到伊斯蘭文化的深厚影響。
回族舞蹈服飾在最初呈現(xiàn)的是樸素、大方之美。伊斯蘭教對男女服飾的要求各不相同,《古蘭經(jīng)》的規(guī)定,對于男子遮羞的范圍在肚臍與膝蓋以上。而女性則要求除面部與雙手外,其余身體發(fā)膚均為羞體須用服飾遮蔽。因此面紗和全身的包裹就是回族女性的舞蹈服裝特色?;刈宸椫v究樸素美,禁止婦女穿著暴露身體和裝飾過多的服飾。更不允許袒胸露背要求女性自尊自愛,以避免遭受騷擾侵害。
原本的回族女子舞蹈服飾遮蓋全身,只能露出眼睛?;刈宸椩谖璧干系难葑兊臅r代背景是20世紀20到70年代之間的女權運動,在伊斯蘭國家戴頭巾的女性數(shù)量隨著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在減少,只有少一部分閉塞的阿拉伯地區(qū)仍保留習慣?;刈宸椩谖璧干系捏w現(xiàn)一改保守的裝扮,在舞蹈服飾上的變化體現(xiàn)就是,摘去了頭巾,展示出了回族女性有特點的魅力,同時將美更清晰地傳遞給觀眾。在舞臺上,回族男子服飾的變化不大,通常以顏色簡單的衣服體現(xiàn)樸素美,配以精致的馬甲作為裝飾,頭上戴著標志民族的帽子。回族舞蹈的總體發(fā)展比較緩慢,從傳統(tǒng)的民間舞蹈《贊手舞姿》與現(xiàn)代編舞的舞蹈進行對比就能夠看出,回族舞蹈突出的就是頸部和手部動作?;刈宸椩谖枧_上的變化經(jīng)歷了第一次突破性的變化后發(fā)展較為緩慢。
20世紀50—60年代的回族舞蹈服飾在除去女性遮羞的面紗的基礎之上,豐富了服裝的顏色,打破了傳統(tǒng)的黑、白、綠等顏色,加入了更多的時代審美元素,提升了服裝的文化意義、豐富了舞蹈服裝的可觀性,并且配合了年代的特征。但仍舊是基本的主調配合頭巾作為配飾。回族舞蹈的其他配飾較為少見,原因就是回族服飾樸素美的審美追求。
2005年,寧夏舉辦了全國首次回族服飾展演大賽,具有時代特征和民族傳統(tǒng)的服飾,收到了廣大回族群眾的追捧和業(yè)界人士的歡迎。由于回族人民與各民族人民雜居,同時又為了適應時代的發(fā)展,舞臺上和生活中的回族服飾的發(fā)展都受到了限制?;刈宸椩谖枧_上樣式古板,色調單一是不可避免的弊端。經(jīng)過了多方的努力,2006年5月20日,回族民俗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越來越多的服裝生產加工的企業(yè)投入到了回族民族服飾生產。2007年的中國首屆寧夏回族舞蹈回族服飾展演所呈現(xiàn)的精彩節(jié)目:《時尚回回人》、《靚麗寧夏川》展現(xiàn)了回族服飾在生活、宗教、婚禮上不同的民族風情,舞蹈服飾將回族民族特色加以濃縮,用豐富的色彩和不同的材質,制作出了新時代的回族舞蹈服飾。更加具有時代氣息,更加貼近觀眾的審美和生活,更突出了回族原有的服裝特征,令人耳目一新。
結語
回族服飾的傳統(tǒng)文化和多數(shù)其他民族的一樣,也面臨著如何很好地保持沿襲的問題,在此希望廣大回族同胞關注我們的民族服飾傳統(tǒng)文化和習俗,讓我們民族的燦爛文化永遠的傳承和發(fā)展下去,這是我們青年一代義不容辭的責任!
參考文獻:
[1]、白世業(yè)、白潔、陶紅:《試論回族服飾文化》,《回族研究》,2000年第1期;
[2]、峁先云:《回族服飾探究》,《文藝爭鳴》,2010年24期;
[3]、陶紅、白潔:《回族服飾文化與伊斯蘭教》,《青海民族研究》,2002年第1期;
[4]、北京服裝學院2010屆陶萌萌《北京回族服飾文化研究》碩士學位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