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伯家的苔絲》(以下簡稱《德》)是英國著名詩人和小說家托馬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小說主人公苔絲因其純潔美麗的形象和悲劇命運被廣大讀者銘記,而作品內(nèi)在的審美意蘊更擁有超越時空的精神光芒。中國古典小說之首《紅樓夢》(以下簡稱《紅》)雖產(chǎn)生于全然不同的民族文化語境中,但其悲劇故事的社會根源、悲劇精神的詩意體現(xiàn)乃至悲劇意蘊的落腳點與《德》有相通之處。本文試通過對人物形象、悲劇意識的實質(zhì)以及作者創(chuàng)作意旨的分析,比較二者愛情悲劇的異同,從中略窺中西方悲劇文化及悲劇精神的差異性。
關(guān)鍵詞:《德伯家的苔絲》;《紅樓夢》;愛情悲劇
[中圖分類號]:G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5-0267-02
引言:
《德伯家的苔絲》與《紅樓夢》同為長篇小說,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悲劇均占據(jù)故事的主體情節(jié),并構(gòu)成整體悲劇性的重要元素。更值得關(guān)注的是,哈代與曹雪芹在悲劇意蘊的營造和表達上,都選擇了女性人物承擔主體悲劇,并以其肉身的毀滅和精神的痛苦為悲劇內(nèi)核。在悲劇本身的建構(gòu)過程中,女性形象共有純潔、美麗、真摯等反映作者情感傾向的特質(zhì),并且在愛情中得到最充分體現(xiàn),而最終的結(jié)局又都為毀滅。此即“美的悲哀與幻滅”,亦為哈代和曹雪芹的寫作觀念中最核心的主觀感悟。但是兩書的愛情悲劇又有著極大差異,不可一概而論。本文對兩書愛情悲劇的比較將分為三步:分析異同、橫向比較和總體評價。
一、兩書愛情悲劇之異同
愛情悲劇的實質(zhì)即有情人未成眷屬?;蛘哂芯墴o分、或者生離死別、或者由愛生恨、或者遭遇艱險,兩情相悅而不得相守即構(gòu)成愛情悲劇。死亡、仇恨、苦難等概念則均為加諸于愛情悲劇之上的其他悲劇性成分。在比較異同前先簡要介紹兩出愛情悲劇的內(nèi)容:
《德》敘述了一個名為苔絲的鄉(xiāng)村少女意外失貞,而牧師家庭出身的青年安璣愛慕她美貌聰慧,成婚后苔絲坦白身世卻遭其拋棄。在兩人歷經(jīng)萬難重歸于好后故事卻以苔絲的被捕和死亡作為兩人愛情的終結(jié)?!都t》 的主人公林黛玉和賈寶玉自小心心相印,終身大事卻無法自己決斷,(以高鶚的續(xù)寫為參照)寶玉遂家庭意愿迎娶薛寶釵,林黛玉含恨而死,最終寶玉遁入空門。
首先概述《德》與《紅》的類同之處:
1、悲劇的構(gòu)成元素
兩者的基本悲劇元素同為相戀與死亡。兩情相悅是悲劇的起源,愛而不得、未能相守是悲劇的過程,女主人公的死亡則是悲劇的結(jié)局?!八劳觥币粍t意味著美麗與純潔的被毀滅,二則意味著深情與熱忱的被辜負,三則意味著愛情另一方的人生期待、美好幻想的被消解。因此,苔絲與林黛玉的死亡是她們各自的愛情悲劇里最深刻也最沉痛的一筆。
2、悲劇的社會根源:
就悲劇的形成原因而論,誕生于19世紀末的英國的《德》和中國清代的《紅》有相似之處?!兜隆返膶懽鞅尘笆琴Y本主義上升時期,英國社會已然經(jīng)受了政治體制、經(jīng)濟模式、思想觀念等多方面的變革,但是封建階級所依傍的社會體制與思想文化仍有殘留,并在社會范圍內(nèi)形成強大的引導力量。正是這種力量使得陳腐的道德觀念、落后的主體意識、偏激的宗法文化等始終對個體自由造成束縛甚至釀成苦難。苔絲的悲劇與社會道德對她的施壓有緊密關(guān)聯(lián),在此種道德標準下生活的人也就不會對苔絲報以任何同情和理解,從而又加重了苔絲人生的悲劇性。而《紅》的創(chuàng)作年代處于中國封建王朝的晚期,它反映出的階級壓迫和落后性更為嚴重,傳統(tǒng)倫理道德對作品的影響也更為深廣。林黛玉與賈寶玉雖然同屬于一個階級,但身份地位仍有差距,而且上層人物的身份也決定了他們要忍受更多面的約束和禁忌,他們的個體自由尤其戀愛自由更受到壓抑。
3、悲劇的詩意化體現(xiàn):
通讀哈代的作品很容易發(fā)現(xiàn)他對自然景物和鄉(xiāng)村風俗的鐘愛,這種對自然生命之美與質(zhì)樸人情之美的欣賞也貫穿于他的悲劇作品中。因此他的悲劇小說頗具詩意,結(jié)合了對自然萬物的贊美和依戀、對人世無常的感嘆和可惜、對浩渺時空的尊敬與好奇以及對個體生命孤立于廣博宇宙的無奈、對人類未來命運的關(guān)切和懷疑這一切感情成分。如“那些星星凄清的光芒,正在一片一片蒼蒼的穹窿上,閃爍搏動,恬然泰然,把下界那兩個像草芥的微小生命,置之度外,不理不睬?!薄?】這類文字在《德》中非常之多?!都t》的詩意性更為直接和充沛,其一由于小說本身含有大量詩文,且這些詩詞成為小說美學鑒賞和主題研究的重要探討對象;其二因作品通篇富有詩的靈性和唯美,兼具詩的深邃意境和蓬勃精神,作者在創(chuàng)作態(tài)度中灌注了詩的根基,即人性與自然性的無限貼近。同時,人性與自然性的殘酷對峙又從反面挑戰(zhàn)了詩意的構(gòu)筑,從而加重了小說本身的悲劇性。
4、悲劇意蘊的落腳點:
《德》與《紅》由于創(chuàng)作背景和文化訴求的差異而在悲劇意蘊上各有側(cè)重,但共有一個美學觀念上的落腳點,即“美的悲哀與幻滅”。雖然哈代筆下的苔絲并不完美,帶有她的階層出身必然會有的種種缺陷,比如知識匱乏、感性化、情感盲目等,但不可否認她已經(jīng)得到了作者的厚愛。她容貌美麗、心地善良、言行端莊、自重自強,但她經(jīng)歷了重重不幸,最終還因為被逼到絕境后的反抗而失去生命。同樣在《紅》中,林黛玉得到了曹雪芹最多的垂青與同情,她不僅艷冠群芳,還有苔絲所不及的尊貴身份、智慧頭腦、出眾才華和看透一切的高貴靈魂,但是這樣一個人物最終仍是香消玉殞淚盡而亡。由此,“美的悲哀與幻滅”在兩部小說中都有了集中而深刻的體現(xiàn)。
以下分析兩書的差異:
1、悲劇主人公
如上文所言,苔絲和林黛玉這兩個人物形象是異中有同,以異為主。苔絲的美好只關(guān)乎她個人,包括她的外表和內(nèi)心,而林黛玉則同時具備自身的出類拔萃和外界附帶的優(yōu)勢條件,而這種獨得眷寵的優(yōu)勢也使她靈魂的完美化成為可能。所以兩位主人公其實擔負著不同的使命——“苔絲”意在表達哈代對不幸女性的真切同情和對其悲劇命運的社會化歷史化反思;而“林黛玉”在這之上還包含了作者的哲學思考和精神指向,上升到對人性深處的挖掘,對生命自由意志的求索和追問,其精神性已然超越個體、民族、時代。
兩書的男主人公也不盡相同。成為苔絲丈夫的安璣雖然以近乎完美的面目出現(xiàn),但他在對待苔絲失貞問題上的態(tài)度和在那之后的所作所為無不暴露了他的偽善和頑固。他對苔絲的愛建立在他自以為是的想象上,他愛的并非真實的苔絲而是他構(gòu)想出的純潔美麗的女神,當倫理框架下的純潔被打破,他的愛就隨之破產(chǎn)?!皭矍椴粌H僅是對美的崇尚,而且是爭取美的斗爭。”【2】而寶黛之愛則是脫離了肉身和塵世的性靈之愛。雖然兩人也對對方的外在美極為賞慕,但他們彼此吸引的并不是這花樣年華的美,而是對人生價值、對心靈訴求的統(tǒng)一認知。因此這種建立在思想和意志相融合的基礎(chǔ)上的愛,使賈寶玉在愛情中的形象遠勝于安璣。
2、悲劇意蘊的側(cè)重:
同樣都是死亡,苔絲和林黛玉死于不同的悲劇誘因。
苔絲因謀殺而被捕并判死刑,但因為她的舉動出于對傷害她的亞雷的極度憎恨和對安璣的愛的渴望,所以是值得同情的。失貞是她違反社會道德的第一步,最后的殺人行為更觸犯了道德禁忌,因而她被道德觀念徹底否定。這是其悲劇意蘊的第一層。她的品行端莊正派,對生命也充滿敬愛,但她的生命卻過早凋零。而凋零的原因僅僅是她要對迫害她純潔的人加以反抗。這是悲劇意蘊的第二層。因而苔絲愛情的悲劇體現(xiàn)了倫理的荒謬,“純潔”的悲哀。
黛玉的死看似不與外界相關(guān)。出于情感的過分純粹、思想的過分孤高、追求的過分絕對和姿質(zhì)的過分完美,她的死其實是必然的,因為不見容于整體。為愛而生,無愛則死,這是其悲劇意蘊的第一層。冰清玉潔,蘭心蕙質(zhì),在不茍同世人也不被世人理解的孤獨中懷抱巨大失望而死,是悲劇意蘊的第二層。因此寶黛愛情的悲劇體現(xiàn)了自由精神的孱弱,“愛”的悲哀。
3、對悲劇結(jié)局的處理
在《德》的結(jié)尾,安璣和苔絲的妹妹麗莎依據(jù)苔絲本人的意愿而相愛。這一處理一方面是苔絲最后一次有違道德常理而做出的舉動,一方面則對結(jié)局的悲劇性起到了弱化效果。這種折中之法緩和了悲劇的殘酷,也體現(xiàn)了哈代哲學思想和創(chuàng)作觀念上的獨特之處。他受叔本華、赫胥黎、達爾文等人影響而形成了“進化向善論”、宿命論以及立足客觀自然和社會倫理的悲觀主義思想,這些元素雜糅和融匯,遂在《德》中反映出與西方古典悲劇精神有所違逆的悲劇意識。
恰與哈代相反,《紅》的作者一反中國傳統(tǒng)思想觀念的求和求同,以徹底的悲劇破解了慣有的大團圓式結(jié)局,表達了其對于人生悲劇性的深刻體會和冷峻認識。
就悲劇的影響力而言,徹頭徹尾的悲劇明顯更具有震撼人的力度;但是從創(chuàng)作角度出發(fā)看待作家處理悲劇的態(tài)度,比如哈代獨有的樂觀化的悲劇情結(jié),則不能忽視其價值所在。
二、兩書愛情悲劇的橫向比較
根據(jù)之前的同異比較,可以看出《德》與《紅》在很多方面并不具備可比性,但兩者內(nèi)在哲學精神與悲劇意蘊的巧妙呼應也確實存在。通過橫向比較,可以加深對兩者的深層理解。
叔本華“唯意志論”對哈代的影響潛藏于其小說中,具體到愛情悲劇上則是主人公明顯的性格缺陷和相處中無意識的功利性。“真正的道德是非常稀有的,真正有道德的人也是萬中無一?!薄?】這種認識也使得哈代創(chuàng)作的人物絕沒有道德的完美可言。但對比聯(lián)想《紅》,賈寶玉正是一個千古罕有的“真正有道德的人”。這種道德是符合叔本華對“道德”二字定義的,即無關(guān)于利己或排他的一種純粹的同情。賈寶玉是教條下的惡人,卻是道德中的圣人。這個形象脫離了現(xiàn)實層面,跳出了階級屬性、倫理教化等一切范疇而追求某種永恒的東西。這種永恒曹雪芹定義為博愛的美,而放到哈代筆下,則是自然的美。但即使是這樣一個有真正道德的人,最終仍陷于大悲哀之中。失去一切所愛所惜,拋下一切感恩感念,歸彼洪荒。從中又分化出《德》和《紅》悲劇精神的差異性:整個社會沒有道德完美之人的悲劇和道德完美之人在社會道德標準下陷入困苦和尷尬的悲劇。
由此,關(guān)于悲劇性的探討已不僅限于愛情,而深化到兩書的社會意義?;貧w愛情層面,《德》的悲劇更具有普遍性,它反映的是當時占據(jù)一定比例的社會現(xiàn)象和女性?!兜隆分械膼矍橹皇求w現(xiàn)女性不幸命運的一部分,是為了豐滿和立體化女性形象而設置的?!都t》中的寶黛之戀則不具普遍性,相反還具有極強的不可復制性和無可比擬性。因為這是作者極端理想化的精神愛戀,愛情是悲劇的主體,甚至是人物生命涵義的主體。單就小說的愛情部分而言,《德》更具時代特性和現(xiàn)實意義,《紅》則意在抵達超時空的精神境界。
三、對兩書愛情悲劇的總體評價
無論是《德》還是《紅》,愛情悲劇都不是其內(nèi)容的全部?!兜隆返闹骶€是苔絲的經(jīng)歷,她不幸的愛情成為故事的重要組成;《紅》雖然以寶黛的愛情為主線,但因其整體內(nèi)容極其博大,所涉極其龐雜,所以愛情悲劇遠不能概括本書主旨。以下為對兩書愛情悲劇的總體評價:
1、《德》為揭露,《紅》為頌揚
雖然同為悲劇,但《德》的愛情揭露出深刻的社會問題和復雜的人性弊病。固有思想觀念、社會潛在阻力、人性的虛偽和軟弱等對純潔愛情的巨大阻力,極可能在公平正義未能保障的情形下徹底斷送人的幸福。比如安璣在婚后對苔絲的拋棄,對苔絲的心靈造成極大傷害,這種傷害的悲劇性質(zhì)甚至遠超過苔絲失貞,于是也成為苔絲最終悲劇的重要誘因。
《紅》則通過將寶黛之戀提升到至情至性、至真至純的精神高度,強調(diào)了愛情的純真與美麗、堅韌與專一,寶黛共讀西廂、一同葬花、贈帕題詩等一系列詩化意象使得這場愛情的美麗被強化到極致,悲哀也強化到極致。
2、《德》更圓融,《紅》更悲哀
《德》與《紅》就其自身的文化語境來看都做到了對傳統(tǒng)的顛覆,不同的是《德》以其相對圓融的表達方式與西方古典悲劇精神形成了對立,而《紅》是以更徹底的悲哀消解了傳統(tǒng)文化的溫婉平衡。從中可以想到,任何一種文化語境都不是完全孤立和靜止不變的,隨著時代發(fā)展和社會多方面因素的作用,傳統(tǒng)思維方式也會遭遇對抗,而這種對抗力未必是負面的,在創(chuàng)作者深入的思考體驗和真摯的領(lǐng)悟中甚至能變成積極原創(chuàng)力。
3、《德》更具象,《紅》更縹緲
《紅》的高超藝術(shù)成就獨步古今,有目共睹。即使是在完全不同的語境和背景下對比,《德》在藝術(shù)魅力與思想深度上仍然不及《紅》。單從愛情悲劇上看,苔絲深摯的情感未能得到珍惜和同等的回報,最后還將她引向了生命的末路,此謂具象化的悲劇?!都t》在悲劇意識的呈現(xiàn)上,超脫于事實的離合而著意于“言外之意”、“意外之象”,是基于傳統(tǒng)儒釋道文化融匯之后的縹緲之境。
結(jié)語:
本文通過分析《德伯家的苔絲》與《紅樓夢》兩書愛情悲劇的異同、對兩書以愛情悲劇為主要參照的悲觀主義思想進行橫向比較并作出總體評價,較為詳細地探討了苔絲和林黛玉兩個人物形象各自的愛情悲劇。從她們悲劇的成因、區(qū)別和意蘊的側(cè)重入手,簡述了中西方不同文化根底和創(chuàng)作者不同出發(fā)點所形成的悲劇精神的差異性,在此之上,總結(jié)了兩者悲劇意蘊的共同之處,即“美的悲哀與幻滅?!?/p>
注釋:
【1】哈代:《德伯家的苔絲》(張若谷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版)
【2】蘇霍姆林斯基(引自《女性學》駱曉戈主編,湖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3】叔本華(引自《哈代小說倫理思想研究》丁世忠著,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8年第1版)
參考文獻:
[1]、《哈代新論》(吳笛著,浙江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