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這篇文章借由中國學習者英語語料庫(CLEC)和Brown語料庫中的實例對比分析,其目的不僅在于了解英語學習者和本族語者在詞語搭配使用上的異同,更重要的是希望對改進英語課堂教學工作有所裨益。
關鍵詞:Make;搭配研究
[中圖分類號]:H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5-0167-01
導語
Make作為英語表達中最常見的短語動詞之一,其獨具的幾個特征使其在跨語言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表達了“做”的基本含義并且控制著不同的語義場;
在大多數語言中它有高頻的對應詞;
不同的語義延伸方式導致它具有高度的多義性:
通過對詞匯具體化、抽象化、虛化、語法化等手段進行有效的語義延伸;
不同的特定語言傾向導致其意義、搭配和習慣用法有所不同。
這會給英語學習者帶來一些問題,尤其對于中文背景學生來講,他們很難將母語中意義幾乎完全相等的詞進行區(qū)分。
一、定義
在二語學習過程中,學習者會不自覺的借助母語的發(fā)音、詞義、句法結構和思維方式來表達思想,從而對目標語的學習造成影響。這種現象稱作語言遷移。
根據該理論,一個詞項的語義場越寬,英語學習者在使用過程中犯錯的可能性越大。由此,本文假設:中國學習者過度使用make——他們會使用母語中與make意義相近的語言形式來代替準確形式。
二、研究設計
本研究基于中國學習者英語語料庫(CLEC)和Brown語料庫。前者收集了110萬來自全國各地不同英語水平學習者的文字樣本,后者是計算機整理出的現代美語標準語料庫。由于兩個庫庫容大小基本一致,本文采用t值來研究搭配的顯著程度。Susan Hunston認為,從t值角度觀察詞語的搭配能獲得更多與詞匯相關的語法行為信息。(Hunston, 2002: 74)一般說來,t值大于等于2是顯著的。
本研究使用Antconc工具進行檢索。首先,取make為節(jié)點詞,跨距設置為4:4(限制為動詞形式——節(jié)點詞右邊取到第四個單詞為止),從兩個庫中分別提取索引行,確保共現頻率為5次以上,t值大于2;然后匯總數據,分析中國學習者和本族語者在make上的典型搭配,以期對詞語誤用的原因進行討論。
三、結果和討論
事實上,CLEC中的顯著搭配遠多于Brown語料庫,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本文開頭提出的假設。其次,兩者庫容基本一致的前提下,限于CLEC選材的局限性和特殊性, CLEC中與Make搭配的前六個詞的共現頻率極高,并且和校園生活密切相關。 當然,一些書寫錯誤會不可避免的出現在表里,比如progress寫作prograss,而這樣的錯誤在索引行里出現了六次。
表1呈現了中國學習者和本族語者用詞的一些共同特點。(見表1)具體地說,像“努力”、“犯錯”、“計劃”、“交友”這類表達在表中排名靠前,這說明中國學習者對英語的基礎知識有所掌握,并能很好的將其用在日常交流中。
但事實上,相當部分中國學習者喜聞樂見的表達卻幾乎不被本族語者采用:像粽子、餃子、茶這類獨具中國文化特色的物品本族語者很難有直觀的感受,當然就談不上詞匯的運用。此外,在表達“提拔、升值”意義時,中國學習者傾向于使用promotion搭配make,而本族語者則會選擇give、have、do。在表達“制訂規(guī)則”一義時,本族語者會選擇set與rules搭配而不是我們想當然的make。這些搭配符合語法規(guī)則,卻不是make的典型搭配行為,在實際表達中不地道,顯得生硬。在英語學習者中這種現象表現得尤為明顯:盡管漢語和英語都遵循共現原則,但兩者在搭配關系上卻千差萬別,導致他們在表達時無法順利將漢語中的知識遷移到英語學習中,便會使用可接受的或意義相近的語言形式來代替準確形式。這也證實了前文提出的假設。
理論上講,對于中國學習者而言,在二語習得的過程中,一些中文的知識結構會對他們的認知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也是錯誤產生的根源?!麄兏敢馐褂每瓷先ト菀桌斫夂褪褂玫恼Z言特征,它的產生是學習者逃避困難的語言結構或者語言內部過度概括的結果。Lado指出:人們傾向于將一種語言(通常是母語)的語言形式及意義以及與其聯(lián)系的文化遷移到另一種語言(通常是第二語言)的學習中去,即二語習得領域中母語知識對目的語習得會產生影響。(Diane, 2000: 52-53)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學習者對動詞 make的搭配有基本掌握,但是鑒于語言負向遷移的影響,亂搭錯搭的現象依然存在。本文因此針對性地提出幾點建議,希望對未來的英語課堂教學有所啟發(fā)。
Krashen的輸入假說提出,二語習得者接觸的可理解的輸入越多,二語能力就越強??紤]到中國英語學習者在交際過程中會遇到的實際困難,教材編纂者應該有意識的增加這類動詞在教材中的出現頻率,并盡可能多的提供例句場景方便理解。教師應該對學習者不自然的表達給予足夠重視,盡可能從語料庫中提取大量的地道表達來進行對比,糾正并逐步培養(yǎng)學習者的語感。學習者本身也可以將語料庫作為語言輸入的重要來源。
當然,積極的情感因素也非常關鍵,一些教師課堂喜歡完整英語授課,但英語學習者普遍沒有達到這個要求,他們的學習興趣很快很消磨掉并且分數也會一落千丈。因此,教師也應該牢記有時候用母語來解釋英語是必要的。此外,還有一個小竅門可以幫助提高學習興趣,比如英語歌曲,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放一小段,然后讓學習者邊聽邊哼,如果有必要,也可以嘗試背誦經典歌詞。
結論
本文在語料庫基礎上對動詞make的搭配進行了對比考察。從結果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學習者英語語料庫比本族語者語料庫存在更多的顯著搭配,但鑒于母語遷移的影響,有些搭配并不具有較高的可信度。我們在未來的英語教學中應該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這點上。
參考文獻:
[1]、Diane Larsen-Freeman. 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Hunston Susan. Corpora in Applied Linguistics[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表1. CLEC和Brown庫中共有的顯著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