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讀書,讓我擁有一份絕美的心情。每當恬淡的黃昏,或是靜謐的夜晚,我會倚在床的一角,手捧一本書靜靜地讀,默默地品味。打開一本書,我從書中,可以隨意想象,想象自己是藍天,一望無際;想象自己是月夜,寂靜美麗;想象自己是海浪,澎湃不息……
“洞房書屋”和“梅營”紅薯
葉啟營,河南省正陽縣真陽鎮(zhèn)樂堂村一位憨厚樸實的農家漢子,他好讀書,勤鉆研,學以致用,知識致富,和妻子武喜梅一起,從“洞房書屋”里培育出高產優(yōu)質的“梅營”紅薯品種,“紅”遍了全國,還“種”到了國外。
“洞房書屋”誕生記
葉啟營和武喜梅都曾因高考失利無緣進入高等學府深造,談及此事,兩人都感到遺憾,但他們愛讀書、信科學的習慣沒有丟。高中畢業(yè)返鄉(xiāng)后,為了向土地要效益,靠科技來致富,他們每年都要訂閱、購買一些科技刊物,補充農業(yè)知識,吸取科技營養(yǎng)。結婚時,武喜梅沒有購置高檔嫁妝,卻把平時訂閱、購買的科技圖書、報刊帶到了新郎家里。蜜月里,兩人共同整理他們的書刊,科技圖書擺滿了洞房的書柜。徜徉在科技的海洋,蜜月仿佛更加甜蜜。
“小信息”出大效益
1982年年底,葉啟營從一份科技雜志的封底上發(fā)現了一則西瓜良種示范推廣信息,就湊足80元錢,從東北買回10粒西瓜籽。第二年試種后,這個品種顯現出了它獨特的優(yōu)點:個大、皮薄、瓤甜,大的能長26.5公斤。嘗到了甜頭,葉啟營信心倍增。此后7年間,葉啟營每年都引進一至兩個西瓜新品種進行示范,并把好的品種迅速推薦給群眾種植。80年代正陽縣大豆每畝產量很低,只有50來公斤,葉啟營決心進行大豆品種示范。通過找資料、尋信息、求名師,1985年他示范種植了“躍進5號”大豆,畝產達到160公斤,該品種很快在全縣大面積推廣開來。1993年,他引種推廣了“巨豐”大豆,本村部分農戶靠賣豆種總計創(chuàng)收100多萬元。此外,他還先后引進10多個花生品種,有5個在本村推廣,其中魯花2號、魯花13號推廣后畝產達到350公斤。
“梅營”紅薯創(chuàng)奇跡
光是小打小鬧,葉啟營不甘心,他一直渴望能系統(tǒng)學習一門專業(yè)技術知識。當他得知農廣校培養(yǎng)農業(yè)中專人才時,立即動員妻子武喜梅一起報名參加,小夫妻倆成為農廣校有名的“鴛鴦學員”。1993年,葉啟營在學習中了解到,作為雜糧的紅薯在市場上很走俏,發(fā)展前景不錯,就把紅薯作為重點開發(fā)項目進行探索和實踐。他在自己的承包田引進紅薯良種,開展試驗種植,竟意外發(fā)現了變異開花的紅薯品種。結合所學知識,夫妻倆在正陽縣農廣校等單位農業(y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以“農珍868”變異開花品種作母本,以“萬斤白”變異株作父本,做起了紅薯雜交栽培試驗。歷經300多個日夜的辛勤努力,夫妻倆培育出了一個紅薯新品種,并用兩人名字的最后一個字命名為“梅營1號”。該品種經大田示范,一般畝產3500至7500公斤,最高畝產突破1萬公斤。1998年秋,在中國北京大型新技術、新成果專利洽談會上,“梅營1號”紅薯被評為中國最新專利與實用技術成果獎,葉啟營也被譽為全國“紅薯制種土專家”。2000年,在河南省科技成果洽談會上,一株重達93.5公斤的“梅營1號”紅薯,引起與會專家、教授和科研人員的關注,葉啟營的全國“紅薯大王”稱號因此而得名。
此后,經過十多年的刻苦鉆研和試驗攻關,葉啟營又相繼選育出“梅營”系列紅薯新品種2至8號,并注冊了“梅營”牌商標,申請了技術專利。目前,“梅營”紅薯在山東、湖南、湖北、山西、云南等省的200多個縣市扎下了根,種植面積600多萬畝。
“書屋”變奏傳鄉(xiāng)里
葉啟營科技致富后,不忘鄉(xiāng)鄰,投資25萬元,購置了桌椅和筆墨,添置了電腦、傳真機、電視機、影碟機等科普器材及科技音像資料,把自家的“洞房書屋”升級為一個4間房子的“農家書屋”。目前,書屋配備圖書6000多冊,報刊10多類,加上正陽縣農廣校的贈書,藏書近1萬冊,均免費讓群眾借閱。農閑季節(jié),書屋每天免費接待農民多達百余人,夫妻倆總是春風滿面,熱情接待,提供方便,書屋不斷傳出歡聲笑語。每年,葉啟營還要為示范戶、困難群眾贈送薯苗300萬至500萬株,同時向農民朋友贈送圖書。
“農家書屋”不僅接待過農民群眾,也接待過專家、學者,2010年4月還接待過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葉啟營的事跡先后被《人民日報》、《農民日報》及中央電視臺“金土地”、“致富經”欄目等50多家新聞媒體宣傳報道。葉啟營先后榮獲河南省優(yōu)秀農民企業(yè)家、省十大種植狀元、省優(yōu)秀青年農民、省科普先進工作者等30多項殊榮。
談及今后的打算,葉啟營信心十足:書中自有黃金屋。首先要壯大書屋,動員附近農民讀書,提高科技文化水平,實現共同富裕;其次要壯大事業(yè),擴大種植“梅營”系列紅薯新品種,讓世界人民都嘗嘗他培育的紅薯!
河南省正陽縣農廣校
張 旭 楊 麗 潘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