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這兩個字:仲秋,聲調(diào)平緩,清爽和諧,唇齒間像是含了一枚薄荷,怡神醒腦,不禁臉上也溢滿了平靜的笑容。除了仲秋,還有哪一個節(jié)日的月亮,能得到古往今來人們最隆重的禮贊呢?這個清朗不俗的節(jié)日,如一位飄逸的仙子,揚起絲綢般溜滑的水袖,在清秋的河岸,翩翩起舞。
◎秋澄萬景清——心境澄明
當暑氣消退,秋意一點點沁入天地之間,直到把人的心也染得秋意濃濃,天空更加高遠爽凈。仲秋之夜,因為月的清輝,更是獨得一份清麗之美。
古人最懂得玩月賞月的況味,常邀朋約友,設(shè)席擺酒,對月吟詩,唐宋時尤甚。唐代王建《十五夜望月》寫道:“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庭中月色空明,棲鴉歸樹,隱隱起了些露水,隱隱可以嗅到桂花的香味,人們都在仰望那一輪圓月,秋思到底會落到誰家?前兩句情與景巧妙交融,后兩句含蓄深婉,語已盡而味無窮。又如劉禹錫《八月十五夜玩月》的描述是:“暑退九霄凈,秋澄萬景清;星辰讓光彩,風露發(fā)晶英”,沒有從正面著筆,卻用“九霄凈”“萬景清”作宏大背景,用“星辰”“風露”作優(yōu)美陪襯,更顯出仲秋月的風華獨具。李樸筆下的仲秋月,則顯得開闊而飽滿:“皓魄當空寶鏡升,云間仙籟寂無聲;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云衢千里明”,詩中“皓魄”“寶鏡”等用詞華麗典雅,“平分秋色”兩句則大度從容,頗顯豪氣縱橫的大唐之風。
◎天涯共此時——思念深沉
仲秋,人們又稱之為團圓節(jié),盼望全家像月亮一樣幸福圓滿,所以,每逢仲秋,必思離人,這類詩篇不勝枚舉。
最豪邁奔放的,要算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他在密州任上,仲秋夜歡飲達旦,大醉之時,想念幾年未見的弟弟蘇轍,便于月下狂舞豪歌,留下千年一問:“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寫下曠古名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币簧庥隹部赖奶K軾,從不曾向命運低頭,其曠達坦蕩的胸襟、淋漓奔放的情懷閃現(xiàn)在字里行間,至今讀來,依然有直擊人心的力量。
最深情優(yōu)美的,是張九齡的《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全詩通過主人公望月時思潮起伏的描寫,來表達詩人對遠方之人殷切懷念的情思。既寫了海上、明月、天涯構(gòu)成雄渾闊大的意境,又寫了多情人由懷遠而苦思,由苦思而難眠,由難眠而怨長夜,進而披衣望月,甚至欲以月贈人的種種連鎖動作過程,把情寫得那么沉著,把月寫得如此美麗?!昂I仙髟拢煅墓泊藭r”二句尤為人所喜愛,遂成千古名句。
最柔情繾綣的,當屬李清照的《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ㄗ燥h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边@首詞作于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別離之后,寄寓了作者的無限眷戀之情,全詞格調(diào)清新,不落窠臼。無論是紅藕、玉簟、羅裳、蘭舟、云朵、雁字、落花、流水,都被作者巧妙地融入一種清秋淺愁的思慮和意境之中。尤其是“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寫出了那種因思念過深而無以回避,揮之不去的愁緒,細膩入骨,堪稱絕唱。同時,也不應(yīng)忘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月,在這里不也是夫妻團圓的期盼嗎?
◎直下看山河——感慨萬端
同一輪仲秋月,在詩人們筆下也展示出不同的風韻和內(nèi)涵。因為月,承載了人們對人生、世界的理解,傳達了繽紛各異的情感,寄托了千姿百態(tài)的個人心志。
李白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這顆愁心關(guān)注的是友人的前途,這輪明月閃耀的是友情的光輝;趙嘏說:“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來玩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這分明是一種世事流轉(zhuǎn)、物是人非的感慨;蘇軾的《仲秋月》說:“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zhuǎn)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清寧的描述中帶有淡淡的傷感;戴石屏的《仲秋》說:“把酒冰壺接勝游,今年喜不負仲秋。故人心似仲秋月,肯為狂夫照白頭”,全詩充盈著一股月下把灑、友情相悅的喜氣。
而宋代愛國詞人辛棄疾在《太常引》中寫道:“一輪秋影轉(zhuǎn)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發(fā)欺人奈何!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借一輪仲秋月,抒發(fā)了他“直下看山河”的豪氣以及“斫去桂婆娑”的愿望,更是拓開了詞的意蘊。
月舞仲秋,古韻香濃。不如讓明月入懷,讓月光照徹我們的生命,照見我們的成長。
編輯/王洪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