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鼻祖Twitter一向都把自己定義為“地球
的脈搏”。某些正在發(fā)生的事情,通過較有影響力的人群即時地傳遞和散播開來,再有普羅大眾收受之后的迅速反饋、轉發(fā),便推波助瀾地加強了這些事件的特質與感受品性。于是,善于察言觀色的人們便可由此得知網(wǎng)絡上的風云雨雪,人世間的悲歡離合,社會上的陰晴圓缺,我們這個小小寰球的冷與熱,哀與樂。
已經(jīng)不再是一種時尚潮流,已經(jīng)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微博,不僅把握著我們所有人的個人信息和社交關系,操控著彼此之間的迎合取舍,愛憎好惡,也在掌管著我們匯聚為一個龐大洪流后,在即時瞬間里所形成的那份整體的行為與思考。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微博,也許并不僅僅是脈搏,也是我們,或者某些我們的大腦。因為語言表達的豐富內容,在我們自己來說尤其如此。這也是諸多互聯(lián)網(wǎng)知名人士的共同觀點。騰訊網(wǎng)科技總監(jiān)程苓峰先生就如是說。
微博,首先解決了高度問題,即廣大名人的參與。諸多社會名流的所在高度決定了傳播勢能,以及力度、速度方面的問題,發(fā)的快,看的快,轉的也快。當今世界的主流問題,每天發(fā)生的新聞事實,旮旯角落里的不容忽略,一起勃發(fā)出來,再雜糅各種相應觀點,被關注,被探討,被聚焦。
而在140個字符之內,也完全能夠就一個問題展開詳盡而周全的表達。再加上相關的剖析、評論,也就是在堂堂正正地擺事實和講道理了。每個人的微博都相當于一個獨立的神經(jīng)元,相互收聽,相互評論,也就相當于神經(jīng)元的相互交錯和能量交換。因此,或許也就能夠產生超越于個人頭腦之上的高等智慧。
隨著各種功能的開發(fā)利用,微博的大腦功能更是在每個領域發(fā)揮作用。要想知道用戶喜歡什么、想什么、做什么,就需要對微博的海量數(shù)據(jù)綜合分析,抽象結論。雖然這些結論本身,可能是用戶自己也不知道。比如。對某一類的商品感興趣;也可能是用戶不愿意公開的,比如。喜歡瀏覽低俗網(wǎng)站。這樣的體現(xiàn)就應該是大腦最直接的產物了。
而在我們的現(xiàn)實世界里,微博,也許并不僅僅是脈搏,是大腦,也更是良心。因為某些事情的快速傳播與幾何級數(shù)的瞬間放大,也就有了漸進趨同的理性判斷、更加鮮明的情懷姿態(tài)。比如,之前的打拐,追尾,寶貝回家,最近的表叔,房叔,以及正在發(fā)生著的一切,一切,萬千網(wǎng)民的無限慰藉也正在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最好安慰。有人說,微博似乎正在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引擎。這話似乎并不為過。
但是,如果我們僅僅依靠微博的力量來懲惡揚善似乎有些太差強人意。這也提出了一個嚴肅問題,現(xiàn)今網(wǎng)絡時代,我們更應該有良好的防范措施和保護機制。
也許,微博的火,大紅大紫,也是因為我們的生活里有太多的需要表達和傾訴。如果我們的社會更加清明,我們的生活更加平靜,我們的話題也就沒有太多的道德和道理好說,沒有太多的秘密和情緒好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