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勒斯坦生活了近一年,我開始用巴勒斯坦人的方式跟人打交道。我也會試著通過公共汽車和其他城市的朋友互相帶點東西;我也開始試著在超市或者店鋪找零后不再去數(shù);在飯館,我也不會非得把包或衣物放到視線所及的位置……
這一切都源于我之前的幾次經歷。一次我去洗車,洗車工要挪車,跟我索要汽車密碼。按照慣常的思維方式,汽車密碼屬于個人隱私,所以我決定親自去輸,還習慣性地用手擋著免得被人看到。洗車工看在眼里,不悅在心里,雖然繼續(xù)干活。卻一改之前的活潑風趣,一言不發(fā)。最后,在我要離開的時候,他終于忍不住趴在車窗前大聲對我說:“請你相信巴勒斯坦人,相信別人?!焙髞?,當我的同事再去的時候,那個洗車工仍然非常委屈。
而不久前,我去伯利恒出差,把手機丟了。因為手機里存著很多工作電話,我非常著急,試著打過去,響了幾聲后,居然有人接了。
當時已經是夜里,從我居住的拉姆安拉到伯利恒還有一個小時的車程,趕過去已經不太可能。于是在對方的提醒下,我讓他把手機交給一個在伯利恒的好友盧瓦伊。
5分鐘后,盧瓦伊打來電話,說手機已經在他手上。他讓我不用擔心,說他第二天會到公共汽車站找司機給我?guī)н^來,但那個司機他卻“不認識”。我當時提出質疑,“你放心把這么貴重的東西交給不認識的人嗎?”誰知,他說:“放心吧,我們經常這么捎東西?!?/p>
第二天早上,我還沒起床就有人打來電話,告訴我手機已經帶到了我現(xiàn)在居住的城市拉姆安拉。
(摘自《中國剪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