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1 某實驗小組進行“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實驗:
1.由圖1甲可知,該凸透鏡的焦距是
cm.
2.實驗時凸透鏡與光屏的高度已調(diào)好,但燭焰在光屏上像的位置偏高,要想使像成在光屏中央,應調(diào)節(jié)蠟燭使燭焰向
(上/下)移動.
3.如圖乙所示,若在光屏上(光屏未畫出)得到清晰放大的實像,則燭焰應位于透鏡左側(cè)a、b、c、d四點中的 點,此成像規(guī)律應用在 (填一種器材名稱)上.
解析 (1)本題涉及刻度尺的使用.由圖甲的刻度線可知,其分度值為1cm,讀數(shù)時,應注意其估計值,所以該凸透鏡的焦距是15.0cm;(2)由燭焰在光屏上像的位置偏高可知,要想使像成在光屏中央,應使像在光屏上向下移動,由于在光屏上成的像是倒立的,物體移動的方向應與像移動的方向相反,應調(diào)節(jié)蠟燭使燭焰向上移動.(3)物體位于1倍焦距與2倍焦距之間時,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實像,由圖乙可知,燭焰應位于透鏡左側(cè)c點,投影儀、幻燈機、放映機等都是凸透鏡能成放大實像的應用.
答案:15.0 上 c 投影儀(幻燈機、放映機)
例2 在探究凸透鏡成像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guān)的實驗中:
1.吳洋同學通過物理知識的學習,知道放大鏡就是凸透鏡.在活動課中,他用放大鏡觀察自己的手指,如圖2甲所示,看到手指 的像;再用放大鏡觀察遠處的房屋,如圖乙所示,看到房屋 的像;(放大/等大/縮?。?/p>
2.他猜想:凸透鏡成像的大小可能與蠟燭到透鏡的距離有關(guān).于是,他在圖丙所示的光具座上,不斷改變蠟燭到透鏡的距離,并移動光屏進行實驗,所獲得的實驗數(shù)據(jù)如下表所示:分析數(shù)據(jù)可知,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越長,光屏上像的大小就越 ;
3.吳洋所在班級照畢業(yè)像時,攝影師發(fā)現(xiàn)兩旁還有同學沒有進入取景框內(nèi),攝影師使照相機遠離同學,同時還應
(增加/縮短/不改變)照相機的暗箱長度,才會在取景框內(nèi)得到清晰滿意的畫面.
解析 1.放大鏡實質(zhì)上是一個凸透鏡,用它觀察放在焦點以內(nèi)的物體,才能起放大鏡的作用,所以看到的手指是一個放大的像;若用它觀察位于2倍焦距以外的物體,起照相機的作用,所以看到遠處的房屋是一個縮小的像.
2.照相機成像的特點是“物遠像近像變小”,所以物體離凸透鏡的距離越長,光屏上的像就越小.
3.照相時若發(fā)現(xiàn)兩旁還有同學沒有進入取景框內(nèi),說明成的像太大,應使像變小,根據(jù)“物遠像近像變小”的規(guī)律,像應靠近凸透鏡,即應縮短照相機的暗箱長度,才會在取景框內(nèi)得到清晰滿意的畫面.
答案:放大 縮小 小 縮短
拓展
1.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時,小明用9個紅色的發(fā)光二極管按“F”字樣鑲嵌排列在白色方格板上替代蠟燭作為光源,又用同樣的白色方格板做成光屏,實驗使用的凸透鏡焦距為10cm,實驗裝置如圖3所示.
(1)實驗時,首先調(diào)節(jié)光源、凸透鏡和光屏的高度,使它們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其目的是 ;
(2)凸透鏡固定在光具座零刻度線上,小明將光源移至40cm時,在光屏上出現(xiàn)倒立、縮小的 (實/虛)像;如果小明將光源移至8cm刻度時,他通過凸透鏡看到光源的 (倒立/正立)、放大的虛像;
(3)同學們對小明使用的實驗裝置進行如下評價,其中錯誤的是( ).
A.與燭焰相比,實驗使用的光源不會晃動,光屏上所成的像比較穩(wěn)定
B.光源鑲嵌在白色方格板上,用同樣的白色方格板做光屏,便于比較像與物的大小
C.零刻度線刻在光具座標尺的中央,可直接測出物距和像距
D.若凸透鏡的焦距未知,則利用此實驗裝置不能測量凸透鏡的焦距
(4)光源“F”放在15cm處,其大小如圖4所示,凸透鏡固定在光具座零刻度線上.如果用遮光罩將凸透鏡的上半部分罩住,則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圖中的( ).
(5)小亮用如圖5甲所示的蠟燭做實驗,在用光屏快速確定像的位置時,應將光屏 (前后/左右)移動,使光屏上承接的像的邊緣從模糊到清晰,反復幾次后,即可確定像的位置.如果在實驗中將蠟燭和透鏡的位置固定后,無論怎樣移動光屏都得不到像,其原因可能是
(回答一種情況即可).
(6)如果實驗中發(fā)現(xiàn)光屏上的像如圖乙所示,在不移動光屏和透鏡的情況下,應將蠟燭向左和向 (上/下)移動可使像成在光屏中間.
(7)在實驗中,當觀察到光屏上燭焰的像與燭焰自身大小相等時,光屏到凸透鏡的距離v、蠟燭到凸透鏡的距離u、蠟燭到光屏的距離s、凸透鏡的焦距f之間的關(guān)系是v u,s 4f(>/
2.照相機在拍攝遠處、近處的物體時,通過調(diào)節(jié)像距v(即調(diào)節(jié)暗箱的長度),使遠處物體、近處物體通過鏡頭所成的像都清晰地成在膠片上,人的眼睛也相當于照相機,那么,眼睛是怎樣使遠處的物體和近處的物體都能看得清楚的?某STS小組的同學經(jīng)過思考,提出了下列猜想:“眼睛能將遠處物體和近處物體的像都成在視網(wǎng)膜上,從而都能看得清楚,可能是晶狀體的焦距發(fā)生了變化,使像距不變.”究竟猜想是否正確,該實驗小組討論后,利用f小=9cm,f中=10cm,
f大=11cm的3個凸透鏡進行了如下實驗:①在光具座上從左到右依次放置蠟燭、凸透鏡、光屏.實驗過程中,改變物距,換用不同的凸透鏡,但保持像距不變,實驗現(xiàn)象、數(shù)據(jù)如下表所示;②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
(1)比較實驗2與實驗1發(fā)現(xiàn):當觀察物變近時,要在原處得到清晰的像,可換用焦距較 (大/?。┑耐雇哥R;
(2)比較實驗3與實驗1發(fā)現(xiàn),當觀察物變遠時,要在原處得到清晰的像,可換用焦距較 (大/?。┑耐雇哥R.該小組同學經(jīng)過分析、思考,證實了自己的猜想
(正確/不正確),即眼睛看遠處物體和近處物體都很清楚,是通過調(diào)節(jié)晶狀體的厚度以改變 而實現(xiàn)的;
(3)如果需要從高空飛機上向地面照相(航空攝影),使用的鏡頭的焦距是50mm,則照相底片與鏡頭之間的距離應為 ;
A.略小于l00mm B.等于l00mm
C.等于50mm D.略大于50mm
(4)若用焦距不變的照相機對遠處的同學進行拍照,拍出的底片如圖6乙所示,現(xiàn)要使底片的像如圖甲所示,則在按快門之前需要進行兩項重要操作,這兩項重要操作是:
① ;② ;
(5)用相機從側(cè)面拍攝一輛以36km/h運動著的汽車,如果底片上汽車的像移動的尺寸不大于0.1mm,底片上的像才不至于模糊.已知汽車車身實際長為3m,在底片上汽車的像長為1.5cm,那么照相時曝光時間最多為 .
3.如圖7所示,為研究視力矯正問題,小明和小華同學用凸透鏡和光屏模擬眼睛,凸透鏡看做眼睛的 ,光屏看做
.
(1)小華將蠟燭、凸透鏡、光屏放在水平的桌面上,調(diào)整蠟燭、凸透鏡、光屏的位置和高度,使燭焰中心、透鏡中心、光屏中心位于同一高度.點燃蠟燭,將近視眼鏡放在燭焰和凸透鏡之間,移動光屏的位置,直至光屏上出現(xiàn)燭焰清晰的像.取走眼鏡,屏上的像變模糊了,再向凸透鏡方向移動光屏至某一位置時,屏上的像變清晰了.以上現(xiàn)象說明:① ;② .
(2)小明將遠視眼鏡放在燭焰和凸透鏡之間,移動光屏至光屏上出現(xiàn)燭焰清晰的像.取走眼鏡,屏上的像變模糊了,此時要使屏上的像變清晰,應向 (凸透鏡/遠離凸透鏡/豎直向下)方向移動光屏,因為遠視眼鏡對光線具有 作用.
(3)在圖8所示的4幅小圖中,正確表示近視眼成像情況的是 圖,其矯正做法是圖 ;遠視眼成像情況的是圖 ,其矯正做法是圖 .
點評 本套試題以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實驗為紐帶,通過拓展延伸,將凸透鏡與凹透鏡的作用與區(qū)別、凸透鏡成像的特點及其應用等知識點串聯(lián)了起來.通過對透鏡所成的實像與虛像、正立與倒立、放大與縮小、變大與變小和眼睛的近視與遠視的情景設(shè)計,較好地考查了學生對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理解程度以及應用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解決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眼睛及其視力矯正等實際問題的能力.
錯解 對拓展1(4)所成的像往往錯選A或C.錯選A的原因是由于把“遮光罩將凸透鏡的上半部分罩住”錯誤地理解為“F”的上半部分不能成像,只成下半部分的像.其實,此時凸透鏡還能成完整的像,只是由于進入凸透鏡的光少了一些,成的像就淡了一些而已.錯選C的原因是由于機械地理解為光屏上所成的像是上、下、左、右都顛倒,殊不知要在不透明的光屏(白色方格板做成)上看到像,必須站在光屏的左側(cè)觀看,如果在右側(cè)能看到上、下、左、右都顛倒的像的話,站在光屏左側(cè)能看到的應該是上、下顛倒,左、右不顛倒的像.所以,本題的正確答案應選D.
答案 1.(1)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2)由于f=10cm,當u=40cm時,滿足u>2f的條件,應成倒立、縮小的實像,當u=8cm時,滿足u 2.(1)小 (2)大 正確 焦距 (3)D (4)①減小照相機與同學之間的距離 ②將鏡頭向前伸(或增大像距) (5)2×10-3s 3.晶狀體 視網(wǎng)膜 (1)“近視眼鏡”對光線有發(fā)散作用,近視眼鏡是凹透鏡;說明近視的眼睛對光線的會聚作用較強;當近視眼睛戴上眼鏡時,像成在視網(wǎng)膜上,不戴眼鏡時,像成在視網(wǎng)膜的前面 (2)遠離凸透鏡 會聚 (3)C A B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