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隨筆的內(nèi)涵
隨筆,英文稱“Essay”,是廣義散文中的一種,是議論文的一個變體,兼有議論和抒情兩種特性。通常篇幅短小,表現(xiàn)形式靈活自由,可以抒情、敘事或議論。
為了明確隨筆的內(nèi)涵,我們有必要探討一下隨筆與筆記、小品文和散文等的關(guān)系。隨筆與筆記、小品文、雜文和散文都是同一家族的成員,它們既有聯(lián)系,也有區(qū)別。
1.隨筆與筆記
筆記是一種以隨筆記錄為主的著作體裁,多由分條的短篇匯集而成。筆記是中國古代富有特色的一種文體,它始于魏晉,而宋明以后最為繁富。筆記與隨筆都是在北宋和南宋才出現(xiàn)的文體名稱,古人對二者常常并無嚴格的區(qū)別,凡“雜記見聞”者既可以稱“隨筆”,也可以稱“筆記”。
2.隨筆與小品文
小品文是散文的一種形式,篇幅短小,形式活潑,內(nèi)容多樣。隨筆與小品文在內(nèi)涵和外延上有差異:隨筆一般篇幅較長,不像小品文那樣短小精致;隨筆與小品文雖都重視自我個性和絮談筆調(diào),但卻不如小品文那樣充滿靈性和簡潔清麗,也往往更為散漫和理性;隨筆偏于“筆”,而小品則偏于“品”?!肮P”,記也,“品”,味也,隨筆少了小品文的滋味和韻致。從這個意義上說,隨筆更接近西方的“Essay”。
3.隨筆與散文
散文既指不講究韻律的文章,區(qū)別于韻文;也指除詩歌、戲劇、小說外的文學作品,包括雜文、隨筆、特寫等。散文和隨筆有明顯的區(qū)別。隨筆主“理”,是說理的,呈“講談”色彩,較為冷靜;散文主“情”,是抒情的,呈“自由”色彩。隨筆面向人生,咀嚼人生況味,重哲理感悟;而散文面向內(nèi)心,剖露人性奧秘,重生命體驗。隨筆講求文化品位,讀之能增人智慧,令人玩味不盡;而散文崇尚“人性”深度,讀之能開啟性靈,使人靈魂凈化。
二、隨筆的分類
根據(jù)不同的分類標準,隨筆有不同的分類方法。
1.按時代分
隨筆按時代分可以分為古代隨筆、現(xiàn)代隨筆和當代隨筆。古代隨筆是指“五四”以前的隨筆,現(xiàn)代隨筆是指“五四”時期至建國前的隨筆,建國后至今的隨筆則稱為當代隨筆。
2.按表達方式分
隨筆按表達方式分可以分為記敘性隨筆、議論性隨筆、說明性隨筆等。
3.按內(nèi)容分
隨筆按內(nèi)容分可以分為讀書類隨筆、社會類筆、思想文化類隨筆、生活類隨筆等。
(1)讀書類隨筆
讀書類隨筆是指在讀過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之后,把獲得的感受、體會以及受到的教育、啟迪或者感動等寫下來而寫成的小文章。讀書類隨筆不同于一般的“讀后感”。 讀后感一般針對的是某個具體的對象,如一本書、一篇文章、一幅漫畫。而讀書類隨筆的“讀”常常只是作者表達自我情感和思想的起點,以閱讀為契機來展現(xiàn)作者“自我”才是讀書隨筆的本質(zhì)。
(2)社會類隨筆
社會隨筆以對各類社會現(xiàn)象的評說為主,如果說讀書類隨筆的生成主要由于心靈和書本的碰撞契合,社會類隨筆則是世象萬態(tài)在人們思想的海洋里激起的浪花。社會類隨筆的內(nèi)容往往是大眾都不陌生的現(xiàn)實話題,表達的是一種對繽紛的社會現(xiàn)象理論性的觀察、機智的思考和個性化的見解。從吸煙禁煙到通貨膨脹,從反貪倡廉到道德建設,上至國際風云,下到居家瑣事,都是社會類隨筆述說的對象。由于社會類隨筆的內(nèi)容貼近生活,關(guān)注普通百姓關(guān)注的話題,所以更受到大眾的喜歡。
(3)思想文化類隨筆
有別于社會隨筆直接關(guān)注“問題”,思想文化隨筆則主要抒寫人文知識分子的精神思考,更多地偏重于“形而上”的思辨。思想文化隨筆展現(xiàn)的是知識分子的精神呼喚和交流,反映著對人生、生命、理想和價值等重大問題的獨立思考,因此,本質(zhì)上思想文化隨筆更近似于西方哲人帕斯卡爾等的“隨想錄”,從而更具有思想、文化價值和個性意義。
(4)生活類隨筆
生活隨筆似隨手拈來的抒情性散文,或記人,或?qū)懯?,或抒寫個人喜怒哀樂,常常從我們身邊的生活小事入手,主要袒露人生的心靈,訴說生活的感慨。生活隨筆的特點是以小見大,以情入理,淺入而深出,向讀者毫不遮掩地展示那個現(xiàn)實生活中真正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