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說:“課外閱讀用形象的話來說,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也是鼓帆,也是帆前進的風,沒有閱讀就沒有帆,也就是沒有風。閱讀就是獨立地在知識海洋里航行。”可見,閱讀對于語文學習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一直以來,閱讀教學都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點。究竟如何搞好閱讀呢?
一、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意識
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應是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一時,讓學生樂于讀書和善于讀書,就是要使學生“不待教師講而自能讀書”(葉圣陶)。
其實就是使學生產(chǎn)生閱讀動機。有了閱讀動機,帶有解決問題的需要,產(chǎn)生閱讀期待,兒而不是憑興趣出發(fā)漫無目的的閱讀。
有了主動閱讀的意識,閱讀教學就打好了最堅實地基礎。
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好的習慣是成功的一半,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是持續(xù)進行課外閱讀的保證。要求學生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讀完一本書,這主要是確保閱讀的時間和數(shù)量,逐漸形成讀書自動化---即習慣。還要指導學生定讀書計劃,每天讀什么書,多長時間,每周讀什么書,怎么讀,用來約束自己。然而養(yǎng)成閱讀習慣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持之以恒、形成欲念。這不能只靠學生自己,還需要教師的督促和引導。
三、交給學生閱讀方法,檢查閱讀效果
在閱讀中,解決了學生“讀什么”的問題后,教師還要在讀書方法上加以指導,即怎樣解決怎樣讀的問題。教師應要求學生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做好摘抄。這樣,閱讀的質(zhì)量就會提高。學生課外閱讀后,教師不要忽略閱讀效果的檢查,否則就會出現(xiàn)“教師用心良苦,學生卻毫不重視”的局面。
四、精選讀物,確定好書
“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書,比不閱讀還要壞?!笨梢姡羞x擇的度數(shù)是多么重要??!面對書山書海,教師應根據(jù)中學生的閱讀水平和興趣,制定適合的數(shù)目。在講授散文時,想學生推薦朱自清、周作人、巴金、余秋雨等人的名篇,并指導學生洞悉其中的美。在學習詩歌時,除了介紹傳統(tǒng)的經(jīng)典名篇之外,還想學生推薦徐志摩、臧克家、聞一多等人的詩篇,體會詩歌的意象和音韻之美。
五、以讀促寫,提高寫作水平
讀書時寫作的基礎,生活的源泉。通過廣泛的閱讀可以開拓自己的視野,豐富自己的學識,培養(yǎng)長做的靈感,唯有博覽群書,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寫作水平。
有意識地擴大學生的閱讀面,每周至少要上兩節(jié)閱讀課。課上可以給學生推薦篇目,也可以讓學生自行閱讀,要求學生做好摘抄,或談談自己的閱讀體會。寒暑假要適當?shù)慕o學生推薦一兩部世界名著。
通過這些有目的的預讀訓練,學生一方面積累了不少語言素材,同事也促使學生努力模仿,不斷創(chuàng)新,形成自己的語言風格和寫作特色,大面積提高寫作水平。
總之,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語文教學中一項長期的任務,應貫穿與中小學分年級語文教學中,古語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強調(diào)的就是閱讀的重要性,但我們不能把閱讀能力提高獨立起來,要和聽、說、寫有機結合起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通過大量的閱讀,想他人借鑒語言素材,對提高我們的語言感悟能力有很大作用,對于我們口頭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提高也至關重要。因此,學好語文必須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