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景象,相信每一個中小學數(shù)學老師一定屢見不鮮:老師剛在黑板上展示了一道有難度的數(shù)學題,不大一會兒,立即就有學生舉起了手:“老師,你看我這道題做的怎么樣?”老師拿起學生的練習本仔細觀看,過程無錯誤,答案也正確,老師露出了贊美的微笑。老師的微笑令這名學生情緒高漲,也只見他洋洋得意,左瞧瞧,左邊的同學正在低頭驗算;右看看,右邊的同學還凝神思索,于是,他暗自開懷,自以為他很了不起,自認為答案正確,一切萬事大吉。其實,習題解答完畢了,后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下面我們就從一到常見的習題開始,來看一看題目做完之后,到底還能干什么?
例:如圖,C是線段AB上的一點,在AB的同側(cè)做等邊△ACD和等邊△BCE,并連接AE交DC于點M,連接DB分別交CE、AE于點N、點P。
求證: AE = DB
證明:∵△ACD是等邊三角形
∴ AC=CD ∠ ACD=60°
又∵△BCE為等邊三角形
∴CE=CB ∠ECB=60°
∴∠ ACD+∠DCE=∠ECB+∠DCE
即∠ACE=∠DCB
在△ACE和△DCB中
∵ AC=CD ∠ACE=∠DCB CE=CB
∴△ACE≌△DCB (SAS)
∴AE=DB
如果一個學生的解題水平能達到如此程度,可以說該學生的解答是很不錯的,但是解答正確真的就無事可干了嗎?
反思(一)對一個學生來說,習題解答完畢之后,應(yīng)當再仔細地觀察一遍剛才的解答,看一看哪那些地方不完善,哪些地方還可以改進,看一看這個題目能不能用其他的方法來解決。這一點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非常重要。如本文中的例題,雖然學生的解答很不錯,但是,仍然有可以改進的地方。
證明:∵△ACD和△BCE都是等邊三角形
∴∠ ACD=∠ECB=60°
∴∠ACE=∠DCB(等角的補角相等)
在△ACE和△DCB中
∵AC=CD ∠ACE=∠DCB CE=CB
∴△ACE≌△DCB (SAS)
∴AE=DB
我們將這個證明和原來的證明相比,發(fā)現(xiàn)后邊的證明過程更簡單一些。
反思(二)我們知道,概念、定理、公理、法則是整個數(shù)學的核心,學生做作業(yè)的主要目的就是鞏固相關(guān)的定義、定理、公理等內(nèi)容。以本題為例,學生還可以做如下的探索與回顧。
什么叫等邊三角形?
等邊三角形都有哪些性質(zhì)?
敘述等邊三角形的性質(zhì)。
證明兩個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哪些?
全等三角形的性質(zhì)有哪些?
上述的兩個反思對學生來說,是很容易操作的。如果學生經(jīng)常進行這樣的互動,那么,學生的學習水平一定會有一個很大的提高。
反思(三)由于本題中△ACE≌△DCB,則一定有:∠CAE=∠CDB , ∠AEC=∠DBC。如果我們不改變例題中的條件,則很容易引導學生編出下列題目:
變式(1)已知同例題。
求證:∠CAE=∠CDB。
變式(2)已知同例題。
求證:∠AEC=∠DBC。
反思(四)由于本題中的全等三角形除△ACE≌△DCB之外,另外還有△ACM≌△DCN,△ECM≌△BCN。仿照反思(三),學生還可以編出如下題目:
變式(3)已知同例題。
求證:CM=CN。
變式(4)已知同例題。
求證:AM=DN。
變式(5)已知同例題。
求證:ME=BN。
反思(五)由于反思(三),∠CAE=∠CDB,∠AEC=∠DBC,則一定有A、D 、P、C四點共圓,B、E、P、C四點共圓。據(jù)此,又可改編如下的題目。
變式(6)已知同例題。
求證:A、D、P、C四點共圓。
變式(7)已知同例題。
求證:B、E、P、C四點共圓。
變式(8)已知同例題。
求證:M、C、N、P四點共圓。
變式(9)已知同例題。
求證:∠MPN=120°
變式(10)已知同例題。
求證:∠DPM=60°
實際上,如果繼續(xù)深入地探索,那么還可以得出很多結(jié)論:
如:(1)△DPM∽△ACM。
(2) △EPN∽△BCN。
(3) AD∥NE,DM∥BE。
(4)△EPN∽△APD。
(5)△BNE∽△DCN。
如果我們把這些結(jié)論加以推廣,又可以改變出更多的練習題。限于篇幅,我們不再贅述。
寫到此處,筆者忽然有感,題后反思像一個強大的壓榨機,它可以榨盡每個習題的糖汁和養(yǎng)分。暴風驟雨是壯觀的,但雨后的彩虹更美麗!一個習題解答完畢,其實才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更多的精彩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