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湘萍
看慣了各種模式化的優(yōu)秀作文。教師逐漸會產(chǎn)生很多疑惑:當大部分學生的風格都一樣的時候,我們用什么來衡量一篇作文是否優(yōu)秀呢?看多了所謂的優(yōu)秀作文,我們一定會產(chǎn)生審美疲勞,我們的批改是否變得越來越隨意?我們給學生的作文評價是否越來越不可靠?我們對自己的作文評估體系是否越來越缺乏信心了呢?
我們的作文指導方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在為實現(xiàn)自己的教學價值而整天在應試的夢想里追尋,卻把學生從他們生活的夢里驅(qū)趕了出來。青春期的孩子應該敢于做夢,寫作是最好的宣泄青春苦悶的渠道,它帶來的是內(nèi)心的成長。可是在日常習作中太少看到這種夢的顯現(xiàn)了。今年我回到了高一,在連續(xù)幾次高三應試強化教學之后,我感覺耳目一新:這些學生尚未經(jīng)大量模式化作文的濡染,我應該為他們尋找一條屬于他們但又不妨礙他們近期需要的指引之路。在第一次作文課上我的觀點就得到了學生的支持,第一次隨筆中就有了久違的心情。下面就是其中的一則學生隨筆:
“孝”在深處
沈恩雨
我的太婆。也就是我爺爺?shù)哪赣H。已去世一年多了。雖然她久居雙林。與我不多相見。但我卻時時地想念她。那些與太婪在一起的零碎的畫面里,總是會有爺爺?shù)纳碛啊S每曜訛樘艎A菜,用雙手攙著太婆走路。為太婆洗假牙……“你的爺爺是個孝子?!蔽业臓敔斶@樣跟我說。
在我的記憶里。爺爺和奶奶經(jīng)常為了太婆的事情吵架。那年冬天。爺爺接了太婆到湖州來過正月。九十多歲的太婆看到奶奶養(yǎng)的一盆正含苞待春的植物,很是喜歡。隨意用手捏了捏。正巧被奶奶看到,便掛下臉來。爺爺看不過去,說了奶奶幾句。兩人便吵了起來。太婆也許真的是老了。站在一旁仍保持著淡淡的微笑。滿臉的皺紋更深了,一雙青白的眼睛里泛出點點星光。這一天,爺爺只顧照料著太婆。沒有再和奶奶說一句話。
“為什么要和太婆吵架?”尚年幼的我問奶奶。
“因為你太婆年輕的時候也對我不好。”奶奶解釋道。我看著房里正在看電視的爺爺和太婆,心里清楚。太婆一定給了爺爺不少的關(guān)愛。
在太婆去世的前幾個月里。爺爺知道太婆身體很差,便來回地奔波于雙林和湖州。爺爺知道太婆已經(jīng)不能吃飯。便一趟趟地將太婆從雙林接到湖州來掛鹽水。雖然九十七歲高齡的太婆已經(jīng)認不得爺爺是誰??蔂敔斎匀粚μ疟M心盡力,直到太婆去世那一刻。我還記得當時爺爺?shù)难凵瘢鄾?、悲傷,還有一絲無助。他孝順了一輩子的親娘,正躺在老家的靈床上。
爺爺是堅強的,他依然可以平靜地面對匆匆從學校趕來的我,依然可以平靜地和我說話,依然可以鎮(zhèn)定白若地張羅著一切——花圈放在什么位置,夜里為熬夜準備的花生有沒有買來。這些,真的是他最后能為太婆做的了。
我看著已經(jīng)穿戴一新,雙眼緊閉。雙唇微張的太婆,眼前漸漸模糊起來。在這一片迷蒙中。我看到了——滿頭花發(fā)的爺爺騎著小三輪車。車上坐著的是穿著藍色布衫的太婆。我知道,那時爺爺帶著的。不只是母親,而是整個世界。
這則隨筆中流動著一種濃濃的憂郁。并隱含著現(xiàn)代青少年缺乏的生活感受。于是我即時鼓勵,引導所有的學生都保持這么一份細心。讓他們對身邊的一事一物,親友的一顰一笑都產(chǎn)生細膩的感觸。生活本身是紛繁復雜的,不應設置寫作的框架;甚囂塵上的優(yōu)秀作文模式不應該抑制學生對社會的關(guān)注、對生活主旋律的傾聽,特別是對日常生活中的真善美的發(fā)現(xiàn)和捕捉。
黑格爾說過:“肉體是為思想而存在的,脫離了思想而只關(guān)注肉體,即為對人性的背叛?!庇形徽苋苏f過:“當我們能夠訴說自己的困惑的時候,心里已有了一份寧靜。當意識到困惑成因的時候,心里便有了一份清醒。”然而在隨筆中。哪怕是非常優(yōu)秀的同學,也常會體現(xiàn)出這樣一個弱點:描寫、記敘、抒情很豐富。但是議論太薄弱。在這樣的隨筆中,作者已經(jīng)得到了一份純正的清醒與憂傷的寧靜,但是若能在其他隨筆中更多地表達獨特的思想,那便可以使隨筆既能真實地表達情感、記錄生活。又能更有效地為寫好作文服務了。
要想達成作文與隨筆的互補關(guān)系,至少應該注意兩點。
1用隨筆的普遍取材豐富作文素材
隨筆中有各類生活瑣事,教師不應該輕視這些素材,因為它們具有其他材料所無法具備的真實感。關(guān)鍵是學生能否將這類素材寫詳實,能否將相關(guān)事件寫出細節(jié),能否將人物形象寫具體。經(jīng)過指導,學生可以以隨筆素材豐富自己的作文素材。比方說有一位同學寫到:一次數(shù)學測試時,我發(fā)現(xiàn)原本厚厚的一本草稿本只剩下了最后一張,但當我重新翻看前面的紙張時卻看到有好多紙張我只用了一點點,有的甚至只寫了幾個英文單詞或只列了幾個數(shù)學算式。我在感到惋惜的同時,發(fā)現(xiàn)那些被我浪費的時間其實也就像這稿紙一樣。未被充分利用的稿紙我還可以回頭來再充分利用。而那未被我充分利用的時間就再也不能回過頭去利用了。
但是這些素材往往給人比較單薄的感覺,通俗地說也就不夠顯眼;此時就應該注意多項選擇,發(fā)散思維,在這樣的指引下,學生就可以寫出感人至深的好文章。比如下面這些文字,就是很好的代表:
我曾見過一個十六歲的少年。父母離異,他放棄了與家財萬貫的父親一起生活,毅然擔起照顧癱瘓母親的重擔。他慢慢地學會幫母親擦身、洗腳,慢慢地學會以一個男子漢的勇氣面對生活。從少年傻朗清明的臉龐和他母親憐愛的淚光中,我才發(fā)現(xiàn)原來他們內(nèi)心一直是歡樂的,一直努力著好好生活,無論多大的困難,他們都是兩個人相互支撐著克服。我相信他們是幸福的。
我也曾見過一對賣牛肉面的青年夫婦。小小的面店盛著滿滿的熱情。夫妻倆總是微笑著忙碌工作。只能趁閑暇時共吃一碗牛肉面,而妻子則一徑將肉全都夾給了丈夫。后來。丈夫為了救人再也沒回來。妻子哭干了眼淚,又重新?lián)纹鹆诉@家小面店。她將市政府贈送的“打工者的驕傲”的錦旗掛在店內(nèi),然后像丈夫生前一樣微笑著忙碌工作,只是現(xiàn)在是她一個人。她沒有回家鄉(xiāng),卻選擇了留在丈夫永遠住下的城市。我固執(zhí)地認為她也是幸福的,因為在這座城市里永遠留著丈夫的味道。時刻提醒她:加油干吧,要好好地生活!
2用作文的常規(guī)訓練增強隨筆的思想力度
隨筆中的語言相對比較零散,學生認為這也是隨筆應該具備的一個特點。實際上這種想法是錯誤的,隨筆主要用來記錄生活,其語言應該更具美感。要想寫好隨筆,語言上必須有一定的追求,精致的語言對情感的表述、生活的記錄更有益。語言精煉了,文章就會走出蕪雜零亂的困境。于是就可以為有序地生發(fā)思想提供一定的基礎。當一些事與人寫得讓人看得不順暢甚至不懂時,文章就失去了魅力,心情也缺乏了質(zhì)感。
隨筆因其隨意性,所以易出現(xiàn)“輕道”的情況。對文章進行修改,加強判斷推理、歸納概括,從感性的直接的鋪敘中跳脫出來,文章就多了內(nèi)涵。當一個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得到提高的時候,他們可以比原來更能直視心理或情緒困擾,并比以前善于化解;他們的自我認識和自我調(diào)適能力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走向精神的和諧?,F(xiàn)在有一個很好的口號一“做自己的心理醫(yī)生”,但是這要有一個前提,那就是他自己得是個清醒的理性的人,理性思考就是隨筆中易流失的,就是正規(guī)作文可以幫助彌補的點;作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引導學生從感性提升到理性。
看看我們的身邊,隨筆面臨的是怎樣的待遇:有的教師認為隨筆可以給學生自由練筆的機會,讓學生表現(xiàn)真性情,沒有這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生可能沒有思想,作文會缺乏靈氣,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無法得到長遠的發(fā)展;有的教師認為隨筆毫無價值,應該取消,因為在考試時學生無法隨意寫作,必須受各種考題要求的限制,長期寫隨筆無異于浪費時間,所以應該取消隨筆,改為更多次的應試作文訓練。
事實上,學生對隨筆也很容易產(chǎn)生偏見。他們認為隨筆沒有價值,隨筆寫得再多,也很難看到自己的考場作文有什么進步;而且很多學生的隨筆在重復著同樣的內(nèi)容,老是寫一些無聊幼稚的事情來搪塞,結(jié)果教師也沒辦法對之作出否定性的評價,因為隨筆是有“隨意性”的,所以教師無法干涉學生的寫作自由。
面對隨筆受輕視的狀況,筆者覺得應該為隨筆作一番“澄清”。請擺正隨筆與作文的關(guā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