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試圖從韻律角度解讀艾米莉·狄金森的詩歌。以兩首詩為例分別就其詩歌獨特的節(jié)律、破折號的使用、押韻、詞匯的重復以及變異現(xiàn)象進行有理有據(jù)的分析,最后得出結(jié)論:艾米莉·狄金森詩歌的韻律與所表達的情感相一致,內(nèi)容與形式保持高度一致。
關(guān)鍵詞:艾米莉·狄金森 韻律 情感 一致
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1886)出生在馬薩諸塞州阿姆斯特。她很少離開家,她認為家是神圣的,是“上帝的定義”,是“無窮力量”的所在地。宗教是艾米莉所受教育的基本部分,然而這種教育并沒有持續(xù)很長時間。在她成年時期,作為偉大的詩人,她認識到她與其他人疏遠也增進了她對大自然季節(jié)更替的洞察。從她二十多歲到去世,大部分時間都用在寫作詩歌上。到19世紀50年代末,她已成為一名成熟的詩人。她的伴侶是她的詞庫、自然界的萬物、她的書籍和她的信件。狄金森從童年時代就根據(jù)很熟悉的贊美詩節(jié)律去創(chuàng)作她獨特風格的詩歌。她恰當?shù)木浞ù钆鋾缭匠R?guī)的行末或詩節(jié)末的停頓點,這樣讀者必須知道停頓之處以便了解其意義。她詩歌的創(chuàng)作主題如她詩歌的形式一樣,也是大家所熟知的:生命、愛情、自然界、時間以及永恒。狄金森所涉及的主題是普通的,但她更經(jīng)常地融入原創(chuàng)元素。例如她以自然為主題的詩歌總是把驚喜與痛苦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享受春季到達的喜悅時,總是會聯(lián)想到夏季結(jié)束秋季來臨的憂傷。
一、艾米莉·狄金森詩歌的創(chuàng)作主題
由于受清教徒思想的熏陶,以及后來愛默生超驗主義的影響,還有個人、文化和歷史背景的原因,狄金森的詩歌帶有明顯的超驗主義烙印。她反復探討死亡、靈魂、永生等主題,并且承認人的靈魂和永生。由此可見她已接受了靈魂可以超越肉體,與愛默生所提倡的“超靈”融為一體。艾米莉的詩歌創(chuàng)作內(nèi)容涉及到人生中幾乎所有的重大問題。① 她的詩歌主題主要有下列四方面。
1.愛情 愛是狄金森詩歌題材的中心,她寫愛的萌動、愛的燃燒、愛的喪失,有悲喜交加的復雜情感。②
2.自然 狄金森最鐘愛的主題就是自然詩,她一生共創(chuàng)作了五百多首自然詩。狄金森喜歡用自然界常見的意象描述自然,或用感性的語言贊美大自然。在詩人的筆下,自然是慈祥、博愛的象征,自然中的一切皆具有靈魂,所以詩人渴望與大自然融為一體。
3.死亡 狄金森有六百多首以死亡為主題的詩歌,她從不同的角度探討死亡的意義。在她的幾首關(guān)于死亡的代表詩作中,她認為生死只是自然界交替的過程,死亡能通向永恒與不朽。在死亡中,狄金森體驗到潛意識的活動。面對死亡所帶來的巨大痛苦和恐懼,狄金森并沒有絕望,而是思考戰(zhàn)勝死亡的武器,即對靈魂“永生”的堅定信仰。
4.宗教 艾米莉·狄金森接受正規(guī)的宗教教育,她依據(jù)超驗主義的直覺體驗,不時對上帝進行指責。她憑借自己的意識穿透一切,與宇宙的超靈融為一體。在其宗教詩中彌漫著對上帝的懷疑,這就是愛默生的超驗主義對她的影響。實際上她使用超驗主義思想作基石構(gòu)建了自己心目中的信仰教堂。她在詩句中常用幽默和諷刺表達對基督教的懷疑、對上帝的不恭。她對上帝與天堂的否定充分體現(xiàn)在對自然的冥想和頌揚中。
總而言之,在狄金森的詩歌中我們很容易覺察到愛默生思想對她的影響。她選擇了隱居的生活,體驗著生命的狂喜,不斷追求對死亡、永生、自然的領(lǐng)悟,在冥思探索中實踐著超驗主義。
二、艾米莉·狄金森詩歌的韻律特征
1.節(jié)律特征 艾米莉·狄金森的詩歌模仿贊美詩形式,即基本上采用抑揚格(Iambic Meter)的普通格(Common Meter,格式是8,6,8,6)、長格(Long Meter,格式是8,8,8,8)或短格律(Short Meter,格式是6,6,8,6)形式。艾米莉·狄金森偏愛普通格,并在使用普通格方面表現(xiàn)了她最高超的智慧,運用得更加自如,有更多的跨行(enjambment)。狄金森吟唱式的詩行(the sing-song lines)所使用的長短格和普通格其實一直都在她詩歌藝術(shù)中有所體現(xiàn)。這也就是說,是熟悉而簡單的美國傳統(tǒng)贊美詩的旋律,雖然她借用贊美詩形式時一般都進行了濃縮。狄金森詩歌形式其實是對傳統(tǒng)宗教贊美詩形式的改造繼承,而且也認為這種改造過的贊美詩形式依然保持著傳統(tǒng)贊美詩形式的吟唱性特征,這就是狄金森詩歌濃郁音樂性的源泉。③
下面以她的一首詩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為例說明其詩歌的節(jié)律特色,該詩是狄金森名詩之一,被美國現(xiàn)代著名詩人、英美新批評派Allen Tate(1899—1979)稱為最完美的英語詩歌之一和最偉大的英語詩歌之一。④ 該詩使用贊美詩最常見的格律——普通格,格式為8,6,8,6,全詩只有兩處破格,讀來鏗鏘悅耳,樂感很強,是贊美詩形式音樂特性的極好例證。⑤ 在詩行下面,“—”表示非重讀音節(jié),“/”表示重讀音節(jié),一個非重讀音節(jié)加上一個重讀音節(jié)構(gòu)成一個抑揚格音步;一個重讀音節(jié)加上兩個非重讀音節(jié)構(gòu)成揚抑抑格音步;兩個非重讀音節(jié)加上一個重讀音節(jié)構(gòu)成一個抑抑揚格音步;兩個非重讀音節(jié)構(gòu)成一個抑抑格音步;音步在詩行中用“//劃分出來。
Because / I could / not stop / for Death / —
— / — / — / — /
He kind /ly stopped / for me —
—/ — / — /
The Ca /rriage held / but just / Ourselves —
— / — / — / — /
And Immor /tality.
/ — — / — —
We slow/ly drove /-He knew /no haste
— / — / — / — /
And I / had put / away
— / — / — /
My la /bor and / my lei /sure too,
— / — / — / — /
For His Ci /vility —
/— —/— —
We passd / the School,/ where Chil /dren strove
— / — / — / — /
At Recess- / in the Ring —
—— / — — /
We passed / the Fields / of Ga /zing Grain —
—/ — / — / — /
We passed / the Se /tting Sun —
— / — / — /
Or ra /ther -He / passed Us —
— / — / — /
The Dews / drew qui /vering / and chill —
— / — / ——— /
For on /ly Go /ssamer,/ my Gown —
— / — / ——— /
My Tip /pet-on /ly Tulle —
— / — / — /
We paused / before / a House / that seemed
— / — / — / — /
A Swe /lling of / the Ground —
— / — / — /
The Roof / was scarce /ly vi /sible-
— / — / — / ——
The Cor /nice-in / the Ground —
—/— / — /
Since then /-?蒺tis Cen /turies / -and yet
— / — / —— / — /
Feels shor /ter than / the Day
— / — / — /
I first / surmised / the Hor /ses' Heads
— / — / — / — /
Were toward / Eter /nity —
—— / — /——
從以上分析看出,該詩基本上是抑揚格四音步詩行和抑揚格三音步詩行,中間插有兩個揚抑抑格,兩個抑抑揚格,五個抑抑格。
2.破折號的運用 艾米莉·狄金森的詩作大量使用破折號。目前關(guān)于其詩行使用破折號有以下幾種說法:(1)這些破折號是一種修辭手段而并非起到一種語法功能;(2)詩人用大量的破折號來取得一種音樂效果,創(chuàng)建一種詩歌的主旋律;(3)艾米莉·狄金森古怪的破折號不是她創(chuàng)作手法與風格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隨意使用的。筆者贊同大多數(shù)國內(nèi)外學者的看法,認為詩人確實在一些特殊的地方刻意使用了破折號而使詩篇取得了獨特的效果。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一詩用了大量的破折號,二十四行的詩歌中包含了二十二個破折號,這些破折號其實隱含了詩人跳躍起伏的思維軌跡和情感波濤。⑥ 請看以下幾例:
在上首詩中,第一詩節(jié)整個用破折號斷句,大量使用的破折號使幾乎每個單詞都重讀,突出了作者要呈現(xiàn)的各種意象,并使詩行的節(jié)奏放慢,與詩歌緩慢推進的主題——我不能為死神停下來相呼應。破折號的使用表達了感覺的延續(xù),也使詩行變得沉重有力。
第二詩節(jié)第一行用破折號斷句,減慢了詩行的速度,與“slowly”和“no haste”相應,使之產(chǎn)生一種緩緩移動的感覺,暗示死神的慢慢逼近。詩中人物也仿佛在凝眸沉思,目睹死神的慢慢逼近,于是產(chǎn)生一種壓抑得令人窒息的感覺。破折號的使用強烈地渲染了這種沉重壓抑的氣氛。
上首詩歌的最后兩句以破折號結(jié)尾,十分恰當。因為狄金森曾在晚年一首抒情詩中說,死亡是一個連字符,它使一個詞的音節(jié)中斷或不完整,或?qū)⑦@個詞與另一個詞相連,從而產(chǎn)生一個有意義的復合詞。因此,死亡要么是此生的終結(jié),要么與來世相連,產(chǎn)生一種復合景象。詩人沒有傷感地給死亡畫上一個句號,也沒有用省略號來描述來生,而天堂如果真的存在,也只能冠以富于激情的感嘆號,但這里詩人是用富于歧義的破折號來形容永生,表達了她對上帝的承諾:死亡通向永生和來世所持的懷疑態(tài)度。⑦
3.押韻 押尾韻(End Rhyme)是在不同單詞里的最后一個音節(jié)重復相同或相似的音節(jié),通常出現(xiàn)在兩行或以上的最后一個音節(jié)中。尾韻主要是聲音而不是拼寫的結(jié)果。詩人絞盡腦汁設計尾韻是為了詩節(jié)完整形式的建立和一首詩的和諧統(tǒng)一。尾韻被分成三種:真尾韻(True Rhyme)、弱尾韻(Weak Rhyme)和眼尾韻(Eye Rhyme)。真尾韻就是指完全相同的語音,如tall/hall;弱尾韻指相似但不是完全相同的尾韻,如river/forever,chill/tulle;眼尾韻是指看起來相似但聽起來不相似的單詞,像bear/ear。請看下邊這首詩的押尾韻情況。
The Soul selects Her Own Society —
Then — shuts the Door —
To her divine Majority —
Present no more —
Unmoved — she notes the Chariots — pausing —
At her low Gate —
unmoved — an Emperor be kneeling
upon her Mat —
I’ve known her — from an ample nation —
Choose one —
Then — close the Valves of her attention —
Like Stone —
在這三個詩節(jié)中,第一詩節(jié)四行均押真尾韻,第一行的society和第三行的majority、第二行的door和第四行的more最后一個音節(jié)的韻完成相同;第二詩節(jié)第一行的pausing和第三行的kneeling押真尾韻;第二行的gate和第四行的mat押弱尾韻,由于這兩個單詞的韻相似但不相同;第三詩節(jié)第一行的nation和第三行的attention押真尾韻;第二行的one和第四行的Stone押眼尾韻,由于這兩個單詞外形看起來相似但讀音不相同。
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這首詩本來是8-6-8-6格式的二十四行詩,到了第四節(jié)時,格式變成6-8-6-8,其韻律在前面幾節(jié)中很有規(guī)律,可是在第十三行的地方,狂熱的情緒突然被中斷了??梢哉f本詩沒有整齊劃一的韻律安排,甚至有些錯亂,而在錯亂中我們又能發(fā)現(xiàn)其中的規(guī)律:這首詩主要是以輔音押韻,比如 ring/ grain/ sun/ gown,chill/ tulle/ visible,seemed/ ground,輔音給人的感覺是低沉、惆悵的,而這正符合了詩中所要表達的感傷的情緒。詩人的這種韻律安排也反映了她的美學觀——用這種錯落的韻律來表現(xiàn)其獨特而深邃的美學思想。
押頭韻(Alliteration)是連貫的行文中一連串詞重復使用同一種起首輔音聲,如上首詩第一詩節(jié)的第一行The Soul selects Her Own Society和第三詩節(jié)中的第一行from an ample nation中的下劃線的音就屬于押頭韻。
一種和諧聲(consonance)專指詩行中同樣位置上使用相同或相似輔音的詞,例如上首詩第二詩節(jié)的第一行Unmoved—she notes the Chariots—pausing中的下劃線的音就屬于輔音和諧聲。另一種和諧聲(assonance)指在詩歌中兩個或多個詞重復使用同樣或相似的元音,如上首詩第二詩節(jié)的第一行The Soul selects Her Own Society中的下劃線的音就屬于元音和諧聲。最后兩個單音節(jié)詞“close”和“stone”的使用作為結(jié)語,長元音/o/的發(fā)音表明了一扇大門在轟隆隆聲中關(guān)閉。
4.詞匯的重復 我們在讀詩的時候,往往會發(fā)現(xiàn)在一首詩中的一個詞或一個詞組甚至整個一行在同一詩節(jié)或不同詩節(jié)中同時出現(xiàn)。在狄金森的上首詩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第二和第十一行的“Then”重復了兩次,是為了前后呼應,加強聯(lián)系,把整首詩的三個詩節(jié)有機聯(lián)系在一起,使之成為一個整體,使詩意也得到了非常明顯的延伸。第五行和第七行中的“Unmoved”也重復了兩次,而且位于該行之首。這是為了渲染氣氛,加重語氣。我們在朗誦這首詩的時候,由于單詞的重復聽起來很有趣、很優(yōu)美,也很悅耳,這正是恰當運用重復的效果。
5.變異 變異偏離語言使用的常規(guī)而選擇未被前人所用的表達方式,創(chuàng)作性地使用語言。狄金森一生追求獨樹一幟的詩作風格很大程度上就是通過變異來實現(xiàn)的。⑧
在狄金森的上首小詩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語言變異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在整首詩中,我們只發(fā)現(xiàn)了一個標點符號,即破折號。詩人就是采用這樣的方式體現(xiàn)其詩作的獨到之處,制造一種不同尋常的押韻形式。(2)在這首詩中,除每句詩行的第一個單詞首字母是大寫之外,詩行中的Soul、 Her、 Society、 Door、 Majority、
Chariots、Gate、Emperor、Mat、One、Valves、Stone 等單詞的首字母也都采用大寫形式,這也屬于變異。這些大寫字母的應用更加強化了詩歌的主題:靈魂選擇自己的伴侶,排斥所有其他人。和狄金森本人一樣,該詩中的靈魂也是孤獨的,似乎只在一個有墻的區(qū)域內(nèi)活動,將蕓蕓眾生拒之門外。但偶爾,詩人也會擇一而居。此“一”可能是一個愛人,一位朋友,甚至可能只是一種思想或一種信念。(3)狄金森喜歡根據(jù)詩歌所要表達的意境在書寫形式上運用換行。因為換行而移為下行之首或本行之末的詞往往顯得特別突出。同時,換行得當還有強烈的節(jié)奏和音韻效果。狄金森的上首詩每行都十分簡短就是為了使詩行的韻律與韻腳更加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
艾米莉·狄金森的詩形式短小,創(chuàng)作形式上表現(xiàn)得極其自由。雖然她的大部分詩歌都采用圣歌式的普通韻律,但千變?nèi)f化,有時松散,有時緩慢。詞句凝練,每節(jié)通常只有四行。狄金森的詩可以說是傳統(tǒng)詩和現(xiàn)代詩的分水嶺。當語法、押韻和節(jié)奏阻礙她的思緒時,她就不會使用它們。狄金森的詩在形式上打破了傳統(tǒng)詩歌形式的束縛,用簡單具體的詞句取代抽象字詞,大膽運用破折號和大寫,同時避免用陳腐的詩歌語言,改用簡短凝練、甚至不甚連貫的獨特語言,形成斷斷續(xù)續(xù)的電文式詩句,以達到突出意象,強化詩意的效果。其詩歌韻律與所表達的情感相一致,使內(nèi)容與形式保持高度一致。正是這些獨特技法的運用,形成了她區(qū)別于前人的、具有濃重自身特色的文體特征。因此,也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狄金森也是可以稱為自由詩體創(chuàng)作的鼻祖。
① 劉玲玲,蔡寧:《艾米莉·狄金森和她的詩歌藝術(shù)》,《時代文學》2011年第2期。
② 趙康英:《艾米莉·狄金森詩歌創(chuàng)作理論探微》,《時代文學》2011年第6期。
③ 周建新:《艾米莉·狄金森詩歌音樂特征研究》,《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
④ Tate, Allen. “Emily Dickinson”. Ed. Richard B. Sewall. Emily Dickinson: 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 Englewood Cliff s, N.J.: Prentice- Hall, Inc. 1963. p21-22.
⑤ Anderson, Charles R. Emily Dickinson: Stairway of Surprise.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60.
⑥⑦ 潘營營:《淺析艾米莉·狄金森的因為我不能等待死亡》,《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2期。
⑧ 韋蘭芝:《變異與突破——談艾米莉·狄金森詩歌的創(chuàng)新藝術(shù)》,《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2006年第6期。
基金項目:本文系天津財經(jīng)大學科研發(fā)展基金項目(項目編號為Y1008)
作 者:李鳳杰,文學博士,天津財經(jīng)大學人文學院外語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韻律音系學。
編 輯:康 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